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北京》現代文閲讀訓練題及答案

《北京》現代文閲讀訓練題及答案

告別柏林的那天,我在街頭聽到一首熟悉的曲子《送別》,隨着二胡開弦時的那一聲“吱呀”,眼淚險些掉下來,怕人瞧見,忙丟上幾個碎銀若無其事地去看天空。巧極了,要走了,就有這首曲子來送我,這“賣樂”的同胞怎麼能把一首普通的二胡曲演繹得那麼傷感?匆匆的行人走過,沒人駐足,這首曲子打動不了他們,前門老舍茶館裏每晚插科打諢的表演才能打動他們,他們以為那些就代表了北京,而北京的豐盈是這些觀光嬉客們永遠無法企及的。

《北京》現代文閲讀訓練題及答案

老舍的《茶館》與前門的茶館是霄壤之別,一個有起有落,繁華過後是拋向天空的大把紙錢,一盞茶的工夫,你已然歷盡了百年滄桑;另一個卻是熱鬧地開場熱鬧地結束,喧囂過後是滿地的瓜子皮和喝剩的茶羹,每晚都停留在不曾前行的現在。觀光客們永遠讀不懂老舍,他們不知道這個製造了東方意象的人卻自溺在一個帶有海字的湖中。他們也讀不懂陳凱歌(別看他們給了他大獎),陳凱歌曾説他內心深處有一種傷痛,只有到了景山前街,“看到角樓,看到護城河,看到神武門的城門和天空的關係的時候,那時心裏才能安靜一點。”過去,我常常以為貴族就是那些哪怕吃鹹菜也要把絲兒切細的人,而在陳凱歌説出這番話後,我忽然覺得,貴族就是這類明明站在平地卻要領略天空之美的人,他們血統高貴到要掠過新掛出的各色招牌去審視一個古代城門和天空的關係。

北京,在我眼裏她永遠不可能是觀光客眼裏的樣子,她可能會有故宮、頤和園、八達嶺,也可能會有全聚德、四合院、三里屯酒吧、“雕刻時光”和風入松書店,但這遠遠不是北京的全部。

在我看來,空闊的太和殿廣場是中軸線上的點睛之筆,天安門不過是個引子;展出過愛舍爾繪畫的太廟絕不遜於周圍的大殿;頤和園的那湖水因為一個殉情大清的人讓人生戀,而不是因為慈禧;“雕刻時光”不因與未名湖一牆之隔而特別,而是在那裏,你能有幸結識塔可夫斯基和他的影片,因此你的靈魂會渴望深度。

還有北京人的咳嗽,字正腔圓得讓人一下就能聯想到京戲。清晨第一擔豆漿上路的時候,你也一定要上路,那時你能聽到世界上最暢快、最發自肺腑的咳嗽聲,我懷疑京劇就是從這聲音開始發源的,戲劇史家應該把這一劇種的起源和國人肺部的不暢聯繫起來重寫中國京劇史。

晨光中的北京每一陣風都被老北京梳理過,那時的角樓特別寧靜,它在睡了一夜的天空的臂彎裏想起的一定是老北京的繁華舊事:奶奶頭上的簪花、午睡時時鐘的滴答聲、護城河裏城牆的倒影、皇城根下下棋的'老人、打在葉子上的大清的雨聲……,這些意象糾集在一起像壓在窖底的陳釀一樣年頭越久越沉香怡人。

我在德國朋友家裏曾見過一尊尼泊爾佛像,那佛像正大光明,一臉的神清氣定,莊嚴而慈悲,宛如經過了一路的風霜雪雨,終於到達磨難頂端而被喜樂所導航的唐玄奘,所有的滄桑都終結在那寬大無邊的表情裏了。那佛像不知為什麼就讓我聯想到北京,真正的北京在高邁藍天的映襯下,就是這麼神清氣定。

當年,身在異鄉的余光中曾經靠“饕餮地圖”代替回鄉,並幻想着死後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睡整張大陸——“最縱容最寬闊的牀”。我身邊雖然沒有地圖,但乘着想象的翅膀,已回鄉吃了好幾頓烤鴨。現在,在這異鄉的雨夜,對着東方曾經有我一個窩兒的地方,我獨自默誦:鄉愁是一枚小小的機票,我在這頭,北京在那頭。

1.文章第1自然段作者由街頭聽二胡演奏的《送別》曲子寫起,這樣表達有什麼作用?

答:

2.第2自然段中作者説“貴族就是這類明明站在平地……去審視一下古代城門和天空的關係”,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含義?

答:

3.第3自然段中,作者説:“北京,在我眼裏她永遠不可能是觀光客眼裏的樣子。”結合全文,説説“觀光客”和“我”眼中的北京各是什麼“樣子”?

答:

4.第6自然段寫首:“晨光中的北京每一陣風都被老北京梳理過……像壓在窖底的陳釀一樣年頭越久越沉香怡人。”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①強調了寫對故土(北京)的思念、眷戀之情;②渲染一種傷感的氛圍,為引出下文北京的風物作鋪墊。

2.有些人(像陳凱歌等)超越自身、超越常人、超越表面生活,審視北京古城,審視北京悠久歷史,審視北京文化內涵。

3.(1)觀光客:平面的北京,有古老的建築、典型的象徵物(如四合院等)、傳統的京戲、插科打諢的表演等。

(2)“我”:立體的北京,①有古老的建築、典型的象徵物等,②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意藴,③北京人特有的京味(氣質),④北京城寧靜、神清氣定,古色古香,有着悠久的歷史。

4.文段運用了擬人、排比、比喻等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富有古韻的北京(故鄉)的深深思念和眷戀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47el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