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讀《衞風氓》再感 教師隨筆

讀《衞風氓》再感 教師隨筆

 沙市一中 鄧金平

讀《衞風氓》再感 教師隨筆

二年前讀《衞風氓》,曾寫過一篇《士雖罔極,女亦有爽》,再讀這首詩,又有了一點新的理解和感悟。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女主人公和氓從小時候起就是一對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她對氓的瞭解應該是非常充分的,氓的忠厚老實應該很早就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當他來向她求婚時,她就毫不遲疑地答應了他。面對她的一片真心,氓怎麼還會變得狡猾自私、冷酷無情起來,他的變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詩中説“言既遂矣,至於暴矣”,那麼是不是在娶到美貌的女人、經過她的勤勞辛苦、任勞任怨的付出,家境好轉,容顏消褪,一切都心滿意足之後,於是變得兇暴起來呢?這樣的揣摩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一般來説,人心的變化都是有其早期的經歷有重要關聯,那麼我們能不能探究一下氓的早期生活的情景呢?當然在這首詩歌裏面對氓的早期生活並沒有敍説,那我也就只好來妄自猜測了。

詩中來看,氓最初是和女主人公居住在同一個村子,甚至可能是鄰居,後來不知什麼緣故隨家人遷到了淇水的對岸復關這個地方。不過從詩中也可以發現,兩人小時候是兩小無猜,常常在一起玩耍,兩家的經濟狀況應該是差不多的,應該也是很好的,説不定兩家還真有心給這兩個小孩子定娃娃親呢。那麼搬家的緣故是不是因為氓的家境的衰落呢?也可以猜想因為氓的父親不幸因病去世,族中又沒有可依靠之人,為了生活,於是母親被迫改嫁給河對岸偏僻貧窮、雞不生蛋的復關的一個脾氣暴躁的鰥夫。之後的氓的家境,也並沒有什麼起色,就連經常嘲諷虐待他的繼父又因晚上醉酒喪命。因為生計的`艱難,於是尚是少年的氓就已經擔起了奍家的重擔,將母親辛苦織成的粗布拿到淇水這邊的集市上和別人交換,開始了貿絲的生意。

在艱苦的生活之中,在被各色人欺騙羞辱之時,在母親對他越來越無力拘管之後,氓的外表雖然還是一副“蚩蚩”的模樣,但是他內心卻已漸漸發生了變化,變得太在乎金錢,太過於勢利,曾經的一顆純樸善良的心變得兇暴和無廉恥。而他之所以還追求着兒時的朋友,已經沒有多少當時的那份純真的感情,不過是因為垂涎於她的美麗,更是貪圖於她那豐厚的嫁粧。

對氓的變化,依然純情的少女是不能覺察的,但是她的兄弟大約是有所耳聞的,更何況她的兄弟還希望她能嫁一個門當户對、甚至攀上一個更有錢有勢的如意郎君呢?但愛情中的少女的感情總是不能受到半點世俗的玷污,終於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心中最好的男人結了婚,而她最後被棄的結局也就不過是把必然的過程走完罷了。

至於她後來是真的擺脱了被棄的痛苦迎接新的幸福,還是心似古井,寂寞淒涼地捱過一生,或者不堪兄弟白眼鄉鄰鄙夷而出走,而出走以後是變成祥林嫂一類的乞丐還是遭受了更多的凌辱和苦難,也只好有賴大家發揮想象,自己猜測了。

對於女主人公的過錯,也許就是錯在愛一個人愛得太深,如常説的“在愛情面前人人都是瞎子”。可是愛人愛得太冷靜,那種令人目眩神搖的感情也許就會變成讓人反感的物質算計了。她雖然遭到拋棄,對那相戀的甜蜜不就還難以忘懷嗎?而千百年以來,文學作品中似乎也總是女子對愛情熱烈得多,而男子執著的少。是不是女子天生就比男子更懂得傾心付出和小心呵護呢?有人説這是男子天性中喜新厭舊的必然,可女子也有喜新厭舊的人性,為何沒有象男子一樣“二三其德”呢?男子的花心,問題還是出在這個男權的社會。這樣男尊女卑的社會,對男子的過錯甚至罪惡,有太多的放縱,而對女子言行則有太多的苛責。

前一段時間新《婚姻法》的修改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主要還是因為在中國這個女子一向處於劣勢的國家,在財產,比如房產和遺產的分割上對仍然她們缺乏充分的保護,而對無行男子有了更多的包庇。有了新《婚姻法》的撐腰,那些掌握着更多權力和金錢的的部分男性必然會更加自由地包二奶找小三,或者更加豪邁地提出離婚了。不過據説,在那些更加開放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男子,在離婚問題上好像反倒沒有像中國男人一樣的瀟灑和自由。

中國古代離婚對女子有“七出”,如今處於劣勢一方的中國的女子,在新《婚姻法》中不僅不能爭得應有的權益,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公平。有了新《婚姻法》的護航,類似《氓》中女主人公無辜被“出”的上演數千年的悲劇,大約還會繼續“有中國特色”地一直精彩地演下去吧,這樣也就不必擔心小民們沒有好的故事看而精神空虛了。  

  

鄧金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z88q2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