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鴻門宴》教案範文

《鴻門宴》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鴻門宴》教案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鴻門宴》教案範文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瞭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後,遊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蹟,採集傳説。初任郎中,後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後因替降了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史記》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部分組成,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記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史事。魯迅先生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正説明了《史記》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三、背景簡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師生共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五、讀講課文一、二兩段:

1、學習第一段,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2、討論,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課文第一段記敍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3、學習第二段,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4、討論課文內容:

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

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説)“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5、學生齊讀課文一、二兩段。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井為後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第二教時

一、複習導入:

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麼?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土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於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瞭解項伯與項羽的關係。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二、讀講課文三、四兩段:

(一)研習第三段:

1、對照註釋自讀、試譯。並概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本段記敍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殃”,第四件事“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並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於“不自願”,僥倖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3、提問:課文中插圖有什麼地方畫得不妥?為什麼?請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插圖中張良站着,這是不妥之處。課文中説張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説,這裏“西向侍”是坐東朝西作“陪”講。後面又有項羽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如果樊噲坐着而張良卻站立一邊,豈不有點不合禮儀?

4、提問:項羽“留沛公與飲”,終於演出了“項莊舞劍”企圖“擊沛公於坐”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留沛公與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這是精心策劃的陰謀。范增一再暗示項羽,要他下令除掉劉邦,項羽卻總是“默然不應”,可見並未經過策劃。這一變故是范增一手導演的,雖然陰狠,卻並不示明,由於沒有得到項羽的支持,而項伯又出面援救,終於不了了之。

5、提問:“項莊舞劍”在情節展開上有什麼作用?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

提示:“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二)研習第四段:

1、指名試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提問:“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喧賓奪主”?

提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備。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瞑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着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關係,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演”兼“舞台調度”,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3、提問:有人認為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跟劉邦一模一樣,“僅是語句上稍有變化而已”,對不對?如有區別,區別在哪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提示: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側重於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繼而陳述秦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標籤: 鴻門宴 教案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8rwx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