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導師乎?園丁乎?(網友來稿)

導師乎?園丁乎?(網友來稿)

蓋之勤

“導師”一詞源於佛教,佛教中有導師菩薩,引導眾生向善,因而“導師”的意思就是引導人們向善。現在對“導師”的解釋有兩個意思,一是指高等學校或研究機關中指導人學習、進修、寫作論文的人員,一是指在大事業、大運動中指示方向、掌握政策的人。於第一個意思,我們現在似乎只聽到“博士生導師”,一般人是不配有導師的,更不用説中學生了;第二個意思,我倒覺得很近佛教之義,馬克思、恩格斯被稱為“導師”,在於他們為無產階級指明瞭方向,救勞苦大眾於水深火熱中,實在也是一種導人向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可謂是“大事業”,教育擔負着培養建設國家合格建設者的重任,而教師則是擔負這樣重任的主體,教師要使學生成人,要為學生指明人生方向,要引導學生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就這一點而言,教師也應該稱為導師,但不是少數人的導師,如博士生導師一般,教師應該是所有學生的導師,不管這個學生的學習、品行如何有問題,因為教育這個“大事業”就是面向全體的。芸芸眾生中多有不善者,所以有導師菩薩;學生中也有學習、品行不好甚者學習、品行都不好的,導師教師要引導這些學生向好的方向轉化。可是我們有很多教師都在做“博士生”的導師,遇見問題生就“疾首蹙額”,大有他們哪裏配我教的態度。

中國和日本有個共同的園藝理論,園丁們為了防止花草樹木生蟲得病,會在適當的時候摘掉病葉甚至全部葉子。園丁們為了美化環境,修剪旁逸枝條,摘掉有病有蟲之葉,未可厚非。教師被喻為園丁,則是不能一味“修剪”和“摘掉”的。有問題的學生好比是旁逸枝條和病蟲之葉,如果我們老師只是剪只是摘,則大地上會有多少枯敗景象,而且這樣的枯敗會產生更廣泛的枯敗。其實,“生病的葉子總是葉子,它還照樣進行光合作用,也照樣在秋天染上一抹紅。”(劉庸語)有問題的學生總是學生,他們有學習的權利,有被尊重的權利;他們和優秀的學生一樣可以發展,可以成功。在未來成功的天空上,他們或許會有着比現在所説的優秀學生更加燦爛的霞光。

作為教師,我們中的一些是不想接近問題生的。因為問題生難以教育,因為問題生會影響自己的教學成績,因為問題生會給我們帶來一大堆問題。所以現在老師挑選學生很正常,誰都想帶好班小班實驗班。我很想好班小班實驗班的名稱是基於“因材施教”,但是我們在給優秀學生以最“高”的知識的同時,還給予了最關懷的目光和最温柔的微笑,這是普通班有問題的學生難得一見的。其實當學生被編入不同班類的時候,就已經埋伏了很多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學生的,是教育的。對問題生的.教育,很多教育者特別是學校領導喜歡用“排查”“管教”“嚴懲不貸”等詞。對問題生的嚴格管理非常重要,但搞到如此像對待犯罪分子似的則不可取,不説這樣的教育手段是否會起到預期效果,單是這樣的説法已經讓學生反感,則受教育效果可以想見。

新課程要求廣大教師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果我們對問題生採取“繞行”政策,不聞不問,採取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做法,排查管教,採取修剪摘掉的手段,嚴懲不貸,則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只能是一句口號了。為什麼這麼説,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不過七十二,我們所教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有問題的,對他們不教育或教育不當是教育的失策,是教師的失職。

教師被稱為“辛勤的園丁”,現在看來,還真有點像搞園藝的園丁。後者在美化園林的時候,也在芟夷許多有病有蟲的花草樹木;而前者在培養國家精英的時候,有意無意中叉掉了當時有問題的學生。我國的教育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改革,到現在已經明確地提出了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全人”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環境意識”(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旦教師真的成了園丁,則精英主義教育永遠不會退出教育的舞台,那麼我們就在很容易培養一批祖國合格的建設者的同時培養另外一批肆無忌憚的破壞者。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犯罪事實不僅讓我們震驚,更要引起我們對問題生教育的反思。

還有一個事實,我們不應該回避,教育培養的所謂精英最後有多少人忘記了自己的使命,應該不是一個小數字,留下來建設國家的絕大多數還是不是精英的那部分,包括有問題的。這裏我不是説不要培養“精英”,我只希望我們要更加關注問題生,都來做一做“導師菩薩”,引導問題學生向“善”。寫到這裏,我倒想説,以後不要再稱我們老師為園丁了,畢竟“園丁”有點是“精英主義者”,不符合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當然也不要稱導師,一來恐怕大多數教師學養不夠,二來如前所説,現在導師“導”的對象是博士等人,乃精英中之精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還是叫一聲“老師”最為親切。

作者郵箱:

標籤: 來稿 園丁 導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3rw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