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胖乎乎的小手》説課稿範文

《胖乎乎的小手》説課稿範文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胖乎乎的小手》説課稿範文

一年級的閲讀課怎麼上?崔巒老師説過這樣一段話:“一年級的閲讀課最重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好能讀出感情。其次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依據以上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情境激趣,趣中學字,讀中悟意,拓展延伸。

二、依據理念説教材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組教材的一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着“家庭生活”這個專題進行編排,旨在教育學生孝敬長輩、關愛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這篇課文小中見大,通過一張畫巧妙地誇獎了蘭蘭從小愛勞動、關心長輩的好品德,文中充滿了家庭的温馨情感,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字和朗誦課文,難點是在交流感悟中懂得文中藴含的道理。

(從章節聯繫上整體分析知識結構,分析了本課的內容、特點、難點。)

三、以學定教説目標

根據低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及課文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知識)目標:

⑴認識“胖”等13個生字,會寫“看”等6個生字。

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⑴繼續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⑵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⑶初步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針對課後的“説説做做”)

3、情感目標:

培養尊敬長輩的美德,有幫助長輩做事的願望和行動。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懂得要孝敬長輩,主動幫長輩做事,積累語言,培養語感,讀好疑問句和感歎句,以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四、根據情況説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的事物所吸引,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分解朗讀要求,讓學生在一堂課中能始終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五、整合資源説策略

1、創設情境法。

2、以讀促悟法。

3、圖文結合法。

4、創意補白法。

5、拓展延伸法。

六、結合教學説設計特點

1、課堂是快樂的,學生是愉悦的。

2、文本是有彈性的,學生是有創意的。

3、知識是建構的,情感是互動的。

七、結合流程説意圖:

(一)、三分鐘説話激趣,導入新課:

(1)、猜謎:

(2)、看手:

請學生伸出小手,看看誰的手是胖乎乎的。

(3)、誇手

設計意圖:運用謎語導入激情激趣並相機説話,培養説話能力。

(二)、導入:你們的小手真能幹,我們繼續學習一下《胖乎乎的小手》。

(三)、複習詞和識字方法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裏,安排學生複習,交流識字方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對生字的學習,由詞到字,再回到課文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漸建立字形與字音之間的聯繫。教學中穿插遊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更主要的讓學生在玩中鞏固識字。

(四)、合作探究,細讀體悟

1、多媒體展示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自由朗讀,讀後質疑。

學生可能問:“全家”是指哪些人?(學生如大多知道可立刻解決)

“這張畫”是指哪張畫?(學生如大多知道可立刻解決)

全家人為什麼喜歡蘭蘭的這張畫?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使他們在無意中轉入正題;扣第一自然段質疑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自由讀文感悟,用“──”畫出疑問句,用波浪線畫出感歎句,看讀文後有什麼收穫,有什麼疑問。提出來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本身的需要。讓學生合作學習,能培養合作能力,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增進情感溝通與智力互補,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接下來我安排學習合作學習課文。

3、指讀找到的感歎句,討論交流讀後有什麼收穫。

學生彙報讀,教師讓學生歸納填空,説説日常生活中你發現誰的手幹了什麼?

4、相機重點指導朗讀對話。想想該怎樣讀出感情。

蘭蘭:我只是畫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麼多畫,您為什麼只貼這一張呢?

蘭蘭:等我長大了,小手變成了大手,它會幫你們做更多的事情!

媽媽:“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笑着讀)

爸爸:“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呀!”(語調上揚)

姥姥:“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誇獎的語氣)

5、讀課文,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加“”讀重音。

引導學生想想平時姥姥、爸爸、媽媽是怎樣和自己説話的。

交流:

他們的語氣和藹可親,充滿關愛和稱讚。

蘭蘭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

誰來扮演爸爸、媽媽、姥姥,讀讀他們的話。

⑴自由選擇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再讀給大家聽,然後引導全班進行評議(舉例説明)。

這種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的方法,能逐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⑵指名朗讀:

同樣一句話或一段話,讓多名學生讀,讀後分別説説自己為什麼這樣讀。學生個體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和朗讀的處理也不一樣。

只要學生説得有理,而不偏離課文的意圖,我就沒有強求一致,而是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

⑶角色朗讀:

四人小組先分角色朗讀;再指定一組或兩組展示讀,讀後引導評議。

⑷朗讀全文,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讀是積累語言、感悟文體的根本方法,是閲讀教學的主旋律。本課對話較多,如果沒有讓學生進行朗讀實踐,學生就無法理解字裏行間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感悟理解。

5、聯繫課文還合作回答先前的質疑:

全家人為什麼喜歡這張畫?

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補充句子,讀句子:

爸爸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媽媽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姥姥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

蘭蘭明白了,大家喜歡她的畫,是因為()。

設計意圖:讓學生邊讀邊想:你懂得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朗讀感悟、教師點撥來解決問題。既教給學生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又培養了學生初步質疑、解疑的能力。

6、蘭蘭的小手還為誰做了什麼?

1、蘭蘭的爺爺説:“這胖乎乎的小手_________。”

2、蘭蘭的老師説:“這胖乎乎的小手_________。”

3、蘭蘭的__説:“這胖乎乎的小手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展開想象

1、你覺得蘭蘭是個怎樣的孩子?蘭蘭長大後還會幫家人做哪些事情?

2、你長大後會幫家人做哪些事情?

我()的手替()。

我()的手幫()。

我()的手給()。

我()的手為()。

3、拓展閲讀。

(六)、交流識字方法,認讀生字,書寫指導。

1、先看“畫、笑、興、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記一記。

2、教師範寫:

“畫”下面的兇字框不能寫得太高。

“笑”的下面第一筆是一撇。

“會”人字頭的撇、捺寫得開一點。

3、學生書空,描紅,練寫。

4、展覽、評析。

(七)、拓展作業:

1、拼讀音節連線。

2、以《我有一雙小巧手》為題,用剪紙、繪畫等形式製作一幅美術作品,並寫上一句話,下節課帶來交流。(出示幻燈片提示):

這雙()的小手替()。

這雙()的小手幫()。

這雙()的小手為()。

這雙()的小手能()。

這雙()的小手會()。

3、實踐作業:

回家用你的小手為家裏人做一件事情,注意觀察家裏人的表情及語氣,明天彙報。

4、交流收集有關誇手、贊手的成語、故事或兒歌。

八、結合效果説反思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實踐説的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達到啟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一、展開温情對話,實現個性張揚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是指“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它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只有教師給學生創造平等、温情的對話環境,才能讓《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打動孩子們,使之形成獨特的個性體驗。教學中,在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時,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實現了人格對等的精神交流,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實現了學生的自我超越,處處散發着靈性的光芒。

二、營造活動氛圍,促進心靈感悟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低年級閲讀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會讀課文,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要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手”為主線,圍繞“全家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蘭蘭的小手”設計教學環節。教學中,以“猜手”、“畫手”導入課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從而帶着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繼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全家人為什麼喜歡蘭蘭的手。明理的目的在於導行,最後,我又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請學生畫畫自己的小手,説説自己的小手現在能做什麼?將來又能做什麼?整個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性,有説有寫,有演有畫,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藴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藴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另外,我覺得在閲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加強讀的訓練以讀代析,讀中求悟。只有不斷地讀,才能不斷地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三、激活生活情境,培養實踐能力

課標指出,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必須要有開放性的課程意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巧妙整合各種教學資源,融合課內外,把語文與生活融為一體。同時,語文也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實踐活動,猜手、誇手、賽讀、賽演;讓學生回家用小手幫家人做事、通過藝術形式展現手並寫上話,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培養語文實踐能力,使生活走進語文,語文走進生活。

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組織教學,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和感悟文本的內涵,並積極創設生活情境,給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學生充分進行語文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使學生懂得真、善、美,而且激勵學生積極地實踐真、善、美的行為,師生互動,教學氣氛和諧,課堂開放而充滿活力。

四、教師力求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文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真正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

首先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請學生按照課文中的句子説一句話”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積極思維能力。其次,藉助多媒體直觀演示,給學生創造一種校內與校外生活聯繫的氛圍,尤其是教師把教材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表演直觀聯繫起來,給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平台,使語文實踐真正落實到實處。再次,由於遵循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一方面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蘭蘭是個勤勞的孩子”的形象,另一方面拓展了課內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增強了語文實踐能力,也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以讀代講,讀中領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新《課標》中也曾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教學中採用了自由讀、個別指名讀、摹仿讀、表演讀、互評互讀的方式,讓學生學而不厭,練而不膩,力圖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學生的經驗體驗,從而代替了學生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爸爸、媽媽、姥姥和蘭蘭的話該怎樣讀?“這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撓過癢癢啊!”學生以大人的口吻,説得那麼自然、貼切,這是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生活體驗最好的回憶。教師範讀,讓學生提意見,突出了師生合作,平等討論,相互補充的學習氛圍。教師不僅為學生讀課文作了示範,而且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的能力。教師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輕聲讀﹑大聲讀﹑默讀﹑齊讀﹑讀給同位聽﹑讀給老師同學聽等,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充分感知課文,並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讀的個性,體驗語文實踐帶來的快樂。同時,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了課文,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文素養。

六、認知心理派代表人物布魯納曾經説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説明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和需要,這也是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目的。

在本次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動”起來,使他們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腦、手)都充分發揮作用,形成一個“全頻道接收、多功能協調、立體化滲透、快節奏反饋”的信息網絡,指導他們從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走向自已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構成了新的情景教學,體現了“主動學習”的新課程教學策略,達到了“愉快教學”的目的,也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

七、創設活動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感情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有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爸爸、媽媽、姥姥對蘭蘭説的話,使學生回憶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平時爸爸、媽媽、姥姥是怎樣和自己説話的),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學生與小主人的情感共鳴,學生很自覺地就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

八、創設實踐活動,延伸課堂

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新《課標》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在本次教學的尾聲部分,我教育學生回家後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事情,並注意觀察家裏人的表情,事後把當時的情景説出來。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讓課堂擴展到家庭生活中,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又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與同學交流、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舞台,同時也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難點,使學生體驗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使課文藴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這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

總之,在這節課中,學生的活動形式多樣,他們在自主基礎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發展了自主意識,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受到紮紮實實的訓練,教學的三維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充滿了童趣,具有時代氣息,是一節較為成功的語文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yqr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