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白楊教學反思15篇

白楊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白楊教學反思15篇

白楊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我在班裏給孩子們講了《白楊》一課。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特點(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

我讓學生研讀課文,與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等,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着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着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説樹嗎?他還想説明什麼?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學生髮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説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想些什麼?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教學反思2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語文白楊教學反思。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塊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彙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節:學生通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着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閲讀課文後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説一説,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閲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我認為‘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我認為‘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説大戈壁很荒蕪。“我想‘不那麼清晰’在課文是指天地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高大挺秀’這裏是説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我知道了戈壁灘渾黃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閲讀是讀者對文本的一種再創造這一閲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閲讀方法,教學反思《語文白楊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繫,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户、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着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信息。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後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三、側重聽説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塊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白楊》教學反思

還深深的記得着裝小學宋海燕老師關於文本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本,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本,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最後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本。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於我們教研的課題------文本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説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通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穫。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於文本,在歸結於文本。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本,再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白楊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沒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願望。

【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上的學習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課文的理解較為得心應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及7個新詞。

2、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

4、抄寫第12自然段,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

5、瞭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白楊的特點。

2、體會爸爸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學思路】

通過對《白楊》一課的瞭解,帶領孩子們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及特點。進一步地體會建設者們高尚的情操,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進而提高自身素養。

【教學過程】

一、引導性導入

通過對白楊的生活環境的瞭解及自身的特點的認識(啟發學生對白楊的實質問題的瞭解),你們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進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課件:

1、大戈壁的精彩圖片。

(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瞭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後昇華到對在那裏生活的建設者的瞭解。)

2、師生通過畫面進行情景對話:

師:“伴隨着作者我們一同坐上火車飛快的駛向邊疆。隨着響亮的火車聲,我們走進了你──‘白楊’(師生)。窗外不斷的閃過你的身影,是那麼的──‘高大挺拔’(師生)。

二、聽朗讀並分小組來討論問題(出示課件)

1、通過誰的話點出了白楊樹的特點?

2、白楊樹自身的特點(結合適應戈壁生活),那麼某某話中的深刻含義又是什麼呢?

(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讚美白楊,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3、為什麼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會浮出一絲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出示課件:

通過觀賞建設者們在邊疆建設的場景,讓孩子們感悟他們的非凡行為,使孩子們從內心深處真正得到教育和啟示。

三、練習題

結合練習題,進一步回顧本課的內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摟着一個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作者為什麼用了一個“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別因為什麼?

3、後來又微笑了,是因為什麼?

4、如果你站在那些邊疆者的面前,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

四、朗讀課文

(讓學生帶着感情去朗讀,既陶冶情操又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有利於掌握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2、分小組進行評比性的朗讀。

3、班內選拔性朗讀。

五、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枝幹挺直高大

白楊 生長範圍廣、適應極強 人

有極強的生命力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教學,學生能夠對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對其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明確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實際上歌頌了那些邊疆建設者的高貴品質,進而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此課堂中,學生熱情高漲,能夠將實際當中知識進行應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時把握中心,使課堂教學揚帆歸航。

白楊教學反思4

要説曾經教的一篇現代文閲讀,我想説説曾經一次教《白楊禮讚》,主要採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閲讀,逐段的講解,從句到段,層層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關注了,感覺課堂滿滿的,學生的筆記應該是記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裏,我該教的都教了。現在想想,覺得好笑,這應該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吧。有時候語文的教學不是“教了什麼”“教會了什麼”。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會很偷懶:1、除了讀還是讀;2、從題目入手提問,“題目的中心詞是哪個?(禮讚)禮讚是怎樣的一種贊?是什麼讓作者忍不住給這樣高度的讚揚?那是怎樣的白楊?僅是在贊白楊嗎?這是在言怎樣的一份情,表怎麼樣一份意?這是怎麼樣手法呢?”通過圍繞一個“贊”字來串講全文,用時15分鐘,多餘的時間,再讀課文,再讀領會作者創作的意圖,情感等。3、賞讀背誦你喜歡的句子。也許這樣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護的學生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也解放老師吧。

白楊教學反思5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體會作者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在教學《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課上,我從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同伴商討……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白楊,讚美白楊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屈、盡職盡責。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充分體驗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過朗讀學生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而當時的社會情形與工作環境如何學生比較陌生,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學生較遠,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邊疆建設者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的精神的體會會遇到障礙。為此,我在課前蒐集有關白楊樹、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在頭腦中形成認識。再加上對如今西部的介紹,學生達到對建設者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二、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課文理解內容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父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理解,我沒有直接提問學生這句話的含義,而是巧妙地聯繫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讓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學生在思索的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為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打下基礎。這樣,通過聯繫上下文,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教者設計了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繫。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另外,電教媒體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力求體現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將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味,教學效果較好

白楊教學反思6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説一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説嗎?引導學生進行説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為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閲讀資料,進行主題閲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白楊教學反思7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白楊教學反思8

《白楊》這片課文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借白楊樹讚揚哪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們那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堅強不屈的建設者們。更通過爸爸和孩子們談論白楊,來表達爸爸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建設者們紮根邊疆,奉獻自己的決心。課文主要通過三個孩子們只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來襯托爸爸的心願,在教學中,我把這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解爸爸心願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們卻不知道什麼?以此來襯托出爸爸的心願,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本篇課文有兩處託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多通過品讀和理解體會兩處託物言志的`表達的情感。學生對於這種寫作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我重點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個還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學寫託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課文《白楊》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人教版白楊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白楊教學反思9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藉助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歌頌了在新疆紮根的創業者,課文講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

在教學中利用第一課時做好鋪墊,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理解重點詞語: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

讓學生抓住爸爸的神態變化這條主線,談談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及自己的感受。整節課,我牢牢抓住這一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

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抓住關聯詞“哪兒……哪兒……”和“不管……不管……”反覆朗讀,充分體驗感悟,在小黑板上出示“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兒?

讓學生體會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這時,再提問:你能結合爸爸的話想象白楊樹是怎樣表現的?

師生合作讀“當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持續數月的乾旱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拳頭大的冰雹來了,白楊______________。”

讓學生對白楊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頑強生長更深入的體會,讓白楊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來。

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將其與上學期學過的《落花生》聯繫起來,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在教學中這節課有很多不足之處,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與文本、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白楊教學反思10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訓練,以讀為本,聽、説、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關鍵詞句即“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來歸納白楊的特點。

白楊教學反思11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運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去進行整體感知。

一、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良好

我還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由此,我想到了其實我們在進行閲讀教學時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閲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閲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白楊教學反思12

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敍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鑑於以上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教學中,我選擇了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第12自然段)作為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和教學的重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之後,讓學生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反覆地讀一讀,並想一想從爸爸的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楊的特點;在全班交流,深入瞭解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後,讓學生帶着讚美之情感情讀這段話,這是二讀——理解讀;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願,讀懂了爸爸的心之後,讓學生帶着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這是三讀——體驗讀。整堂課就是以此為軸進行教學,效果不錯。

白楊教學反思13

《白楊禮讚》是一篇傳統的篇目,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其中,上一堂活而實的課,應該是本堂課追求的目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整體感知----手法運用----語言賞析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主設計法:

(1)作者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寫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些段落。

(3)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生長環境 外部形態 內在精神)

(4)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還讚美了人)

讚美了那些人?(北方農民 守衞家鄉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這種通過事物來寫人的方法就叫象徵。

手法運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我們以前所學過的文章中,那些是通過寫事物來寫人的?(現代文 古詩詞文等)

(2)你能根據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體驗,運用“ 使我想起了 ,因為 “這樣的句式來寫一段話嗎?

(3) 作者為了讚美白楊樹的神美而採用了預揚先抑的手法?你能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一段文字來讚美黑板擦嗎?

語言賞析這一過程我是這樣操作的:

(1)選擇你認為運用的非常好的詞,並作簡要分析。

(2)列舉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全班同學予以討論。

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設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

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鄭瑩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鄭瑩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白楊教學反思14

案例背景:

通過學習爸爸介紹白楊的話,孩子們理解白楊具有高大挺秀、無私奉獻、頑強不屈的精神;通過剖析父親的表白,知道父親就是一位像白楊那樣為祖國西部建設奉獻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設者。接下來的片段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西部建設者的偉大。他們的偉大不僅僅只體現在奉獻自己上,還體現在奉獻自己的子孫上,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們情感宣泄口。

教學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師:爸爸為什麼笑?

生:看見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師:這有什麼好笑的?有特別的原因嗎?

生:在他的眼裏那些小樹就是他的孩子。

生:對,他的孩子在風沙裏成長起來。風沙指的應該是新疆,那裏的環境很惡劣。

生:哦,難怪爸爸要讓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讀書呢?原來他是想讓他的孩子也為新疆做貢獻呢!

師:那那棵高大的白楊呢?那又代表誰呢?

生異口同聲:爸爸!……哦,還有媽媽!

師:孩子們,再想想。西部建設者只有課文裏提到的爸爸、媽媽嗎?

生恍然大悟:應該是所有的西部建設者。

師:請同學們把語言組織一下,把大樹、小樹、小樹在風沙裏成長起來所代表的含義都給説一遍。

生:大樹應該是所有的西部建設者,而小樹就是所有西部建設者的孩子啦!

生:原來,爸爸想讓他的孩子也為西部建設做貢獻哪!

師:同學們説得很對,白楊就是千千萬萬西部建設者的化影,他們為着祖國的西部建設,奉獻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獻了他們的子孫。曾有作家寫下這樣的話語(大屏幕出是示:奉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來,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句話吧!

很明顯的,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們的聲音裏透露出了感動,許多女孩子的眼裏,露出了閃閃的淚花。

師:讀到這兒,你有什麼想説的嗎?

生1: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設者的偉大精神感動了。

生2:我彷彿看見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而他的兒女卻仍然在為西藏的建設而努力着。

……

師:那麼,請你拿起手中的筆,寫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裏安靜極了,只有“沙沙沙”的寫字聲,偶爾還有輕輕的啜泣聲。我知道,他們沉浸在感動中,這是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這次的隨文小練筆,篇幅不長,卻是孩子們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處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這樣產生了!)

學生練筆集錦:

敬愛的西部建設者們,你們是最可愛的人。荒涼的戈壁在你們的努力下,散發着勃勃生機。你們的無私奉獻讓我感動,你們那“奉獻了青春獻終身,奉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博大胸懷將一直鼓勵着我,好好學習,將來也為祖國的西部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楊子豪 12歲 五(2)班)

西部建設者們,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會像您一樣,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讓戈壁不再荒涼,你們的願望會實現的。

-----(王雪玉12歲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師,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很多大學校都搶着要她,但小姨卻報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對,我也覺得她很傻。學了《白楊》後,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願,小姨的行動不是傻,而是偉大,我覺得自己好慚愧,以後我再也不説小姨傻了。

------(張豐羣12歲五(2)班)

看着這句話,我彷彿看見了上一輩的建設者們慢慢地老去了,他們的孩子慢慢地成長起來,有的揮動鋤頭,開墾着荒地;有的埋頭研究,創造了許多奇蹟;還有的辛勤耕耘,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動得哭了。

--------(蔡福猛12歲五(2)班)

看着這句話,我忽然想到了他們的父母。我想他們的父母肯定已經白髮蒼蒼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見自己的兒子、孫子。可為了西部的建設,父母們犧牲自己共享天倫的機會,甘願承受思念親人的痛苦!西部建設者的父母同樣很偉大。

——(李 靜13歲五(2)班)

反思: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

——丁有寬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我經常會組織這樣的隨文練筆,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遺憾的是,寫出來的片段總是不能撥動我心裏的那根弦,而這次卻輕而易舉地達到了。

於是,我又一次回顧着這節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從導入到理解父親的話,從理解父親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設者的偉大志願,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看見高大的白楊,孩子們感動了;看見偉大的父親,孩子們又感動了,看見西部建設者的無私,孩子們更感動了。一次一次地感動,排山倒海般湧向了孩子,孩子們的情感之弦不斷地被撥動着,表達的願望不斷被激發,“情到深處文自流”也就無可厚非了。通過反思,關於隨文練筆,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準訓練點,“點點生花”

找準訓練點是一次成功的隨文練筆的前提。語文教材內涵豐富,只要教師認真地研究,細心地挖掘,總可以從課文中尋找出隨文練筆的有效結合點。人教版語文教材為語文老師提供了許多的空白點,如《白楊》中可利用的空白點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紹白楊的話,我們可以充實文本內容;理解文中的三個“只知道”,我們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內涵;理解“小白楊在風沙中成長”時又可以順勢延伸學生的情感。我們應該“潛心會文”,根據文本的思路,尋找課文中能激發學生傾吐慾望的矛盾點、空白點、懸念點,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深化、對學生情感進行延伸,對課文重點段落進行仿寫……我相信只要找準練筆的訓練點,就不難“點點生花”了。

二、品位課文語言,積澱情感

隨文練筆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課文語言,從文本的語言中提煉出情感。文貴自得,書忌耳傳。學生品位語言,提煉情感,都得從文本出發,用自己獨特的感悟,從文本中尋求共鳴,尋求情感的歸宿。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步步內化的過程,所以隨文練筆之前的閲讀教學環節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課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穫,正是因為有了練筆之前,環環相扣的閲讀理解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台階,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到高峯時,隨文練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積薄發

“為文者,情動而辭發。”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説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隨文練筆也應該符合這個要求,那麼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呢?就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中來,而孩子們的理解與感悟卻少不了老師的引領與導航。學生的情緒一次次被調動,心靈一次次被撞擊,共鳴之花也就瞬間開放,在內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間爆發,噴薄而出。於是乎,奮筆疾書,化情感為文字。於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總而言之,進行隨文練筆時,必須抓住讀寫結合的訓練點,必須做好練筆之前的鋪墊工作,必須激發出學生最質樸的情感,只有這樣,隨文練筆才能為我們內涵深遠的語文課堂穿上一件質樸的外衣,才能讓學生筆下生花!

白楊教學反思15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

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為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個問句: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

三個只知道: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

三個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由表層到深層,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

本文的不足之處是有些過渡語跨越度較大,對於較差學生來説思維轉向有些難,以後備課過程還要考慮周全。

標籤: 教學 白楊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00l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