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以讀促悟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認真讀爸爸説的有關白楊的一段話,“白楊樹從來都是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然後,讓學生仔細分析這段話,一共有幾句,分別説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學生經過朗讀,理解進行總結,最後再節流,説不到位的地方,老師引領加以點撥。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白楊樹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在課文的最後一段的學習中,對“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由於學生對高大的白楊樹身邊的幾棵小樹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句話背後的含義,為了降低對爸爸借白楊抒發自己情感的理解難度,我巧妙地引導學生,邊疆需要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這裏僅僅説的是小樹嗎?學生馬上領悟,這裏是指的爸爸身邊的孩子,還有很多像爸爸一樣,自己紮根邊疆,也讓孩子繼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

不足之處,本文的教學,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的分配,其實,還應該讓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讓學生真正領悟“借物喻人”的寫法,能夠達到學以致用。

《白楊》教學反思2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閲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閲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閲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鏈接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着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着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腳本寫足。

2.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説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裏?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説: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説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説: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台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裏也有影子,説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裏人的成長和發展。

《白楊》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2.加強了兩個意識。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範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該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作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閲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並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閲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閲讀習慣。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閲讀爸爸説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説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説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這片課文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借白楊樹讚揚哪些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們那種無私奉獻,默默無聞,堅強不屈的建設者們。更通過爸爸和孩子們談論白楊,來表達爸爸的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建設者們紮根邊疆,奉獻自己的決心。課文主要通過三個孩子們只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來襯托爸爸的心願,在教學中,我把這一部分作為學生理解爸爸心願的一個重點,孩子們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們卻不知道什麼?以此來襯托出爸爸的心願,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本篇課文有兩處託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多通過品讀和理解體會兩處託物言志的表達的情感。學生對於這種寫作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我重點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個還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學寫託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課文《白楊》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白楊》教學反思5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白楊禮讚》,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穫,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比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議一議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各抒己見説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説出欣賞的理由;想一想白楊樹三不平凡象徵什麼;動手寫一寫今天的白楊又用來象徵什麼人,象徵他們的什麼精神;推薦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説出推薦的理由。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動手寫一寫,更顯現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所寫的內容,雖只有50字左右,卻百花燦爛,異彩紛呈。

2、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利用多媒體音配畫聽課文朗讀,給學生的朗讀配樂,自己聲情並茂的範讀,男女聲分讀,小組朗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白楊》教學反思6

這是《白楊》一課的教學板書設計。而筆者所在學校的幾位參加市評優課的教師恰好也抽籤抽到了上《白楊》這一課,我就把上面這一板書設計介紹給了他們,希望能對他們的評優課有所幫助。 幾天後,筆者相繼聽了他們的評優課《白楊》,發現,他們均採納了我推薦的板書設計。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三種不同的運用方法。

一位教師在講讀課文時,一邊講一邊自己在黑板上畫出白楊,並相繼填上白楊的三個特點,當講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時,教師相應畫出心形,並相繼填上邊疆建設者的心願。總結時,指出作者借白楊來讚美邊疆建設者的精神,同時板書:贊。

另一位教師則要求一位學生到黑板上畫出白楊。在講到白楊的三個特點時,分別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講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時,請一同學在黑板上畫上心形,同樣也請三個同學分別填上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

第三位教師在課前即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在進行到上述過程時,同時要求沒輪到板演的學生每人在下發的紙上自己畫畫、填填,並激勵説:看誰畫得最好、填得最正確。 縱觀以上三種對同一板書的不同使用方法,筆者認為,教師要創造性地學習先進教學經驗、優秀教案。同時,從中不難看出第三位教師對創新意識、主體性、全體性等素質教育要義把握得更準,當然教學效果也大不一樣。

《白楊》教學反思7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敍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鑑於以上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教學中,我選擇了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第12自然段)作為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和教學的重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之後,讓學生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反覆地讀一讀,並想一想從爸爸的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楊的特點;在全班交流,深入瞭解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後,讓學生帶着讚美之情感情讀這段話,這是二讀——理解讀;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願,讀懂了爸爸的心之後,讓學生帶着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這是三讀——體驗讀。整堂課就是以此為軸進行教學,效果不錯。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説一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説嗎?引導學生進行説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為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閲讀資料,進行主題閲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本課教學所引入的資料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單元教學的主題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課導入新課環節引入的西部地區的範圍圖、西部地區的資料、西部戈壁圖、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資料,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西部,為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奠定了情感基礎,這些資料交流的形式是藉助多媒體,教師補充交流;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補充引入了以下資料:“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為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裏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裏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裏,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部分是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或引入課後的閲讀鏈接,或引入相關的經典性的本外資源。本課在感悟了白楊的特點、理解了爸爸的心願之後,讓學生感情朗讀課後的閲讀鏈接——艾青的《帳篷》,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學完本課,總結領悟課文寫法(借物喻人)的基礎上,引入了同樣寫白楊、同樣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文章——《白楊禮讚》,讓學生進行主題性拓展閲讀,學生有了大量的時間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大量閲讀提升了學生生命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因為這樣的主題閲讀而閃現光輝。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合理處理了文本資源與本外資源的.關係與時間分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捨,感覺這樣上課學生有收穫,教師更輕鬆。

《白楊》教學反思8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悟白楊樹的品質和邊疆建設者的精神。

3、學習課文“借白楊樹特點,歌頌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這一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法學法:引導、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投影儀、投影片。

課前準備:蒐集有關新疆建設兵團以及戈壁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有這樣的一種樹,它沒有松柏那樣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樣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傲然挺立,贏得人們的尊敬和讚美。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這種樹,大家一起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字詞。

三、深入研讀,感悟荒涼,烘托精神

1、戈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師:課文的描述給了你對戈壁的什麼感覺?(“我感覺到大戈壁非常遼闊”)你是從哪些字句中體會到的?(從“茫茫”中體會到遼闊。)還有怎樣的感覺?(我從“沒有??沒有??也沒有??”體會到大戈壁也非常荒涼。)

3、師: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它有的是什麼?(粗砂、礫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麼樣?放映大戈壁的圖片

4、師:現在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大戈壁,你會用哪個詞語?(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不毛之地)

5、師:就在這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白楊樹長得怎麼樣?

師:這是什麼樣的身影?用自己的話説一下(高大、挺拔、秀麗)。用一個詞概括(高大挺秀)。

6、朗讀對話,體會童真

孩子們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們的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4—11自然段。

四烘托精神

(一)體會精神

1、(指名讀)請你朗讀課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默讀課文思考:這段話有幾句?每句話各寫了什麼意思?

(2)師:第一句寫了什麼?(寫了白楊樹很直)白楊樹“直”的特點從什麼時候有的?(“從來”)具體從什麼時候?(“從一出生,從一有白楊樹”)看來白楊樹的這個特點不是人工修理出來的,而是它的什麼?(“天性、本性”)師:也可以説是“本質”上就這麼直。

(3)齊讀第二句,説説你從“哪兒”這個詞語都讀出了哪些地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高山—海邊—平原—戈壁??。下面我們就把這些地方送進句子中,再來讀一下。學生齊讀: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邊需要它,它就在海邊??;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師:白楊樹為什麼要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因為這兒需要它”)它對這些地方的環境挑剔過嗎?(沒有)師:這就是白楊樹的品質:哪裏需要就到哪裏,不管環境如何。板書:哪兒?哪兒?,不擇環境。

(4)我們再來看第三句。這是一個長句子,同學們讀一讀,看看是用哪個關聯詞連接起來的?教師板書:不管?總是?。你能把這個長句子讀成四句話嗎?(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雨雪打來,白楊樹——;面對乾旱,白楊樹——;面對洪水,白楊樹——。)通過這四句話,你讀出了白楊樹的什麼品質?(“堅強、堅決”)板書:毫不動搖。

(二)感悟心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楊樹的共同點了嗎?(二者的精神是一樣的:哪裏需要,就到哪裏紮根,堅強不屈,毫不動搖)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不是),還讚揚了什麼?(讚揚了像爸爸那樣千千萬萬個邊疆建設者)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板書:邊疆建設者、借物喻人。讀到這裏,列車旁那一行行白楊樹,在你的眼中還僅僅是樹嗎?(不僅是樹,還是眾多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嗎?

(1)指名朗讀14自然段。

(2)師:這段一連用了三個“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後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個“只知道”後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請把爸爸的經歷和白楊聯繫起來考慮,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回答,教師點擊,屏幕依次出現不知道的內容。

(4)師生對讀,老師讀孩子們只知道的,同學們讀孩子們不知道的。師讀:“他們只知道??”,學生對讀:“可他們卻不知道??”

3、學習最後一段。

(1)師:可是孩子們現在還小,他們還不能理解。

(2)讀最後一段,回答問題。

(3)師:爸爸由白楊樹想到孩子們也將紮根邊疆,為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4)讀到這兒,你們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麼了嗎?作者沒有讓爸爸直接説出自己的心願,而是通過什麼表達出來的?對,是依託白楊樹表達自己的志向的,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

五、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閲讀鏈接《帳篷》。

六、完成練筆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家袁鷹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説説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並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後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徵意義。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我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繫上下文,前後貫通地反覆研讀,理解後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

並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衞士”;在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鄉,代代紮根於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他們同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哪裏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藉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但是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我並沒有對所有的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個方面進行詳講,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繫;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繫,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於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不足之處:

課後練習題中,要求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誇誇學生心目中的白楊,學生的説法雷同,思維比較狹隘。

《白楊》教學反思9

《白楊》一文,最值得學習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首先要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其次要注意抓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恰當、得體。本文取材於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兒需要,就哪兒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

教學中我堅持: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

1、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

2、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如:

(1)在描述了白楊的特點之後的內容:“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那麼,爸爸表白的是什麼心意?這又是用的什麼寫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們也像小白楊一樣,堅強、不軟弱,迎着風沙成長。)

(2)文章結尾:“爸爸摟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

3、讀、説、寫的訓練。

要讓語文課成為語言文字訓練課,

(1)突出“讀”的訓練。課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甚至成誦,這樣大大的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漸滲透學生的心靈深處。

(2)進行思維訓練。如: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通過抓關鍵詞句理解白楊的特點。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

(3)讓學生仿照以上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如,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活學活用,學習應用以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習作,如寫《木棉樹》,由樹聯想到人。

《白楊》教學反思10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標籤: 教學 反思 白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e7x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