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上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説課稿 等可能事件

上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説課稿 等可能事件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上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説課稿 等可能事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上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説課稿 等可能事件

一、教材研究

【教材分析】

“等可能事件”是上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六節,是新教材根據新課標增添的新內容,它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聯繫非常密切,所以該節課的內容不僅是本章節的重點,也是後續學習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基礎及本課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據教學大綱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瞭解等可能事件的意義,體驗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能用數來描述等可能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團隊協作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

【重點難點】

等可能事件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學情研究

預初學生在學習心理上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是好新:預初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敏感,喜歡學習新奇的知識,但也有厭舊的傾向。

二是好學:預初學生求知慾強,要求上進,但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三是好勝:預初學生好勝心較強,“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嘗試新事物。

四是好動:預初學生喜操作、製作等活動,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正基於預初學生這樣的心理特徵,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要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語言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通過讓同學動手操作的探究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克服學生對於數學固有的畏難情緒。

三、教法流程

根據我對於教材和預初學生學習心理特徵的研究,從而確定了本節課我將實行的教法:數學試驗教學。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後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

其基本的教學流程如下圖

文本框:引入鋪墊文本框:提出問題文本框:設計試驗文本框:動手操作文本框:思考歸納文本框:反思拓展

(板書)

1、引入鋪墊

①教師將3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黃球放入一個四周不透光的盒中,通過討論從盒中取出黃球和白球的可能性,進而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②教師再將3個大小形狀與黃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人剛才的盒中,並將其搖勻,經過簡單試驗,通過討論從盒中摸到黃球和白球的可能性,進而引出隨機事件。

③讓同學舉出生活中隨機事件的事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於隨機事件這一概念的理解。

在此我有必要就選擇摸球試驗而非教材中採用的轉盤試驗做一説明:

1)轉盤製作困難且難於保證隨機,而摸球試驗僅需不透光盒子一個,球即是乒乓球,乒乓球一般有黃白兩色。

2)轉盤引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較摸球試驗困難,若不先鋪墊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學生就無法體會隨機事件,進一步缺失對於等可能事件的概念的理解。

2、提出問題

變換盒中球的情況,使盒中裝有2個黃球,1個白球。教師進一步連續設問:

“從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黃球”發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動中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大了還是小了?

“從盒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發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動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還是小了?

能否用一個準確數據表示在此摸球活動中摸到黃球的可能性?等等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連續設問,提出本節課重點研究的問題;通過層層設疑,讓學生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地進入到下階段的自主探究和試驗分析階段。

3、設計試驗

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摸球試驗的注意點在於:1)所用盒子四面必須不透光;2)每次摸球前必須充分搗勻;進一步理解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保證試驗的隨機性。

通過思考、討論,可以統一試驗方案:通過比的方法,即“摸到黃球的次數/試驗總次數”來協調不同組摸球總次數的不同帶來的差異;通過給每個球編號來為今後的説理提供可能。

我想試驗設計是否合理是影響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此階段教師必須引領孩子通過自主探究,歸納出試驗的注意點和合理方案,為試驗的順利展開和試驗數據的準確性打下堅實基礎。

4、動手操作

試驗操作:學生以四人為單位,分成12組,進行摸球試驗。每小組準備2個黃球,1個白球。四人共做10次以上試驗,並記錄數據,完成以下表格

組長:_________;試驗員:_________;觀察員:___________;記錄員:__________

試驗總次數

摸到黃球的次數

摸到白球的次數

動手操作階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核心,為了達到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必須保證學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思考。所以在動手操作前,要講清要求、分工明確;在試驗進行階段,教師要穿插其中,參與討論,糾錯釋疑,帶動旁觀;在試驗結束後,要積極評價,並對於做地比較投入的小組予以正面的鼓勵。

5、思考歸納

①彙總數據:讓組長負責依次上講台,將本組的試驗數據快速輸入課前準備的excel表格內

②由計算機自動統計數據。

③根據統計的數據結果,通過教師提問、分組討論、學生歸納,引出“等可能事件”和“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計算公式”。

④引領學生通過填寫圖表,小結本節課的內容,鞏固所學的知識點。附圖如下:

該階段是本節課教學目標實現的着眼點,所以本階段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透過數據、觀察規律的'能力;同時也需要通過教師的指導歸納,形成概念。這樣做,既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達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教學目的。

6、反思拓展

設計如下問題:

用4個大小、形狀相同,顏色不同的球設計一個摸球試驗。

(1)摸到白球的概率為1/2,摸到紅球的概率也是1/2;

(2)摸到白球的概率為1/2,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概率都是1/4,

你能用8個除顏色外完全相同的球分別設計滿足如上條件的試驗嗎?

將問題倒轉,通過試驗設計以求達到既定概率,是對已學知識的反思和鞏固。

 四、教法反思

《全國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而我本節課所採用的數學實驗教學正是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歷從直觀想象到發現猜想,然後給出驗證及理論證明的數學構建過程,讓學生“看到了數學建造過程的腳手架,而不是簡單的現成品”.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

本人現任教預初,通過這兩年對於新教材的研究,我有兩點心得提出來,供專家指導

1】二期課改改的是教材更是理念

2】二期課改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更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本節課我始終貫徹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並且緊密圍繞着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展開,通過數學試驗教學,突出了新課程、新標準對於學生觀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要求,我想通過這樣的課堂設計應該能達到了課前所設計的教學目標。當然,若有不當之處也萬望各位前輩能不吝賜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vj8q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