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古詩中的愛國情懷

古詩中的愛國情懷

愛國詩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最濃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現了我國曆代詩人熾烈的愛國情懷。愛國詩的內容極其豐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殘暴兇殘;有的熱情謳歌民族英雄,愛國將士;有的直抒報國之志,表現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現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抒亡國之痛,去國之恨,思國之情;也有揭示淪陷區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所有這些內容的詩篇,可以説詩人都使用血淚寫成的,它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精神的最突出最強烈的表現。

古詩中的愛國情懷

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憂國憂民,滿腔熱忱,卻不被昏庸的楚懷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運並不能削弱他對楚國的一片赤誠,在他的代表作《離騷》裏,詩人寫道:“豈餘身之憚秧兮,恐皇輿之敗績。”(並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禍害,只是擔心國家會一敗塗地。)“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詩人泣涕長歎,只為人民的艱難。在《國殤》一詩中,屈原更是刻畫了忠勇剛強,冒死迎敵進行慘烈搏殺的戰士形象,謳歌他們英靈永在,浩氣長存,寫出了千古以來炎黃子孫所崇尚的愛國精神。熱愛祖國的深情,貫穿屈原的一生,熔鑄了他的人格,輝映着他的詩品。

愛國詩一直在詩歌的長河裏閃耀着光輝。曹植在《白馬篇》中唱出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雜詩七首》中也表示了“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優”。晉代傅鹹《左轉詩》中也有“死而利國,以為己榮”的句子。我們初中教科書中的《木蘭詩》,更是表現了女子為國殺敵的豪情。

唐代是我國詩歌創作的繁榮時期,愛國詩詞也相應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長報國,何須身入玉門關”(戴叔倫《塞上曲》)等。唐代社會經濟發展很快,統治階級拓疆掠土,唐王朝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在這種背景下,立功邊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為嚮往的。這種豪情在李賀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在《南園十三首》中大抒報國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寫到,“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户侯。(吳鈎:寶劍名;凌煙閣,唐太宗曾記敍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煙閣。)身體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賀也要拿起利劍,攻城拔寨,博取萬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詩人中,杜甫也寫了不少愛國詩歌。但由於杜甫正處在安史之亂的動盪年代中,所以他的詩總飽含着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對人民悲慘生活的哀痛,如《春望》,《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別”等。

愛國詩詞的大發展出現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變後,南宋統治者偏居一隅,儘管統治集團屈節求和,但人民的愛國熱情異常高漲,反映到文學中,就是愛國詩詞的大發揚。陸游與辛棄疾的作品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户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這是陸游於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樂山)知州任上所寫的《金錯刀行》。此前一年,陸游在南鄭前線參加了火熱的抗金斗爭,心潮澎湃,久難平靜,故作此詩。詩人以不能殺敵立功,名垂青史為恥辱,但這不是隻為個人功名,而是一心報國。在漢水之濱的南鄭從軍,看到積雪如玉重巒高聳的終南山,更是豪情萬丈,並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發誓雖剩三户也要滅亡秦國,難道我們堂堂大宋帝國就沒有能人了嗎?”把收復失地的.信心和“中國”必勝的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辛棄疾在《賀新郎》中寫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詞中暗用“女媧補天”的典故,表達了挽狂瀾於既倒,恢復祖國河山的熱切願望。

另外,陸游“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辛棄疾《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等等都是愛國詩的傑作。除陸辛二人外,曾鞏,陳與義,范成大,張孝祥,李清照,陳亮以及岳飛,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輝映着愛國主義的光芒,他們共同把愛國主義詩詞的創作推向高峯。

到了明末和清末,隨着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愛國詩人再次奏響了抗敵救國的主旋律。如明末陳子龍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夏完淳的“縞素酬家國,戈船決生死”;清末詩人黃遵憲的“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衞無窮填海心”,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啟超的“誰憐愛國千行淚,説到胡塵煮不平”,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等等,無不令人蕩氣迴腸。在明清詩人中,林則徐以禁煙強國,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讓後人景仰,而從他的詩中,我們更能領悟他深深的愛國情懷。在禁煙受挫被貶伊利的途中,林則徐給友人陳子茂寫了兩首詩《次韻答陳子茂》。在其中一首詩中詩人寫道:“小醜跳樑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聞江東戰鼓聲。在《示家人》一詩中又寫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此來表現他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犧牲一切,無所畏懼的愛國情懷。

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脊樑。偉大的愛國詩人們所抒寫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不朽鉅作,必將激勵着後人以更大的熱情獻身於自己的祖國!   

週會敏

標籤: 情懷 愛國 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q23y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