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無微不至:隱含問題多多

無微不至:隱含問題多多

 翟召博

    當今,中小學學生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看”--從早上六七點直到晚上十點多,不論學生自習課還是課間操,甚至住校生就寢,教師都要“盯”上去“看”,幾乎時刻不離學生左右,學生時時處處都處於教師“責任感”的籠罩之下,教師的工作可謂無“微”不至。 

在教學上,為了讓學生“少走彎路”,不少認真負責的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一一予以詳盡的準備,教得很耐心,細得不能再細,力求“講深講透”。學生跟着教師的思維走,他們不需要對所學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也不需要產生疑問,因為即使細微之處教師都已替他們想到了。 

誠然,學生的成長需要有人來關心和幫助,但如果他們得到的關心和愛有缺陷,則有害無益。教師們辛辛苦苦為學生做這做那,恐怕還帶着自我犧牲的神聖感。教育的確需要教師有所作為,但“有為”不能過頭,更不意味着有熱情就可以不講科學。教育也需要“無為”,需要“袖手無言味更長”的含蓄和智慧,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愛心去促進學生的感悟。 

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讓學生“不能拒絕,又難以接受”,有時還會生出厭倦和反感來,用學生的話説是“受不了這無自由的愛”,無“微”不至有時會導致學生對教育的逃避。 

無“微”不至的實質就是“教育過度”,是變相的包辦代替。這樣做的結果,恰恰使學生失去了探索自己的機會,失去了承擔人生責任的訓練。當學生漸漸習慣了無“微”不至的教育方式之後,對教師產生極大的依賴性,沒有別人的扶持就不會獨立走路,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喪失,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無從談起。當一旦需要獨自面對新的挑戰時,他們便無所適從。 

不做到無“微”不至,心裏就不踏實,教師們的這種心態在根本上源自於對學生的不信任。不管學生內心的願望如何,教師只是一味地代替他們處理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問題。這隻能説明,學生在教師眼裏始終是沒長大的孩子,他們只是教師願望的化身,而不是一個有着獨立意志和權利的人!不少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一參加工作,就不假思索地陷入“無‘微’不至”的教育慣性和惰性之中,不得不讓人慨歎,學生想得到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是多麼艱難。 

無“微”不至的背後隱藏的是教師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事必躬親,體貼入“微”得多了,疲於應付各種“到位”,對學生的研究和了解就少,作為教育者自己的內心就十分貧乏和膚淺,不去眼睜睜的“看”着學生,如何放心得下?與其説是對學生不放心,倒不如説是為了安慰自己。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與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成長更需學生自己努力。要實現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最終目標,根本上在於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主動適應與自我發展的能力。明確這一點,對於每一位不遺餘力地為學生創造“幸福”的教師而言,尤為重要。教師應當給學生自主發展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去體驗生活,實現自主發展。他們未來生活的好壞,關鍵在於是否具備未來社會和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質,而不在於教師代替他們做了什麼。 

無“微”不至出自於好心不容置疑,但實際效果卻常常有悖於教育的初衷。許多教師勤勤懇懇幹了幾十年,卻沒有成為教育的專家。不少學生在教師仔仔細細的管理下,也沒有養成自我教育的能力。這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者認真反思。(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第一中學) 

《中國教育報》 

 

標籤: 隱含 無微不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8nk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