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光武帝不殺董宣

光武帝不殺董宣

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取信於百姓

董宣,字少平,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陳留東南圉鎮)人。做過北海相、江夏太守,為官清廉,執法嚴明。

董宣在任北海相時,請當地很有勢力的豪強公孫丹當了郡中的武官。這下,公孫丹更加肆無忌憚,橫行霸道。他準備建造自己的新住所時,請來的算卦先生説“當有死者”,因而,在破土動工前,他就讓自己的兒子把一個過路的行人殺了,把屍體埋在房基地下,以求逢凶化吉。

董宣知道此事後,立即派人捉拿公孫丹父子,斬首示眾。公孫丹的親信三十多人不服,拿着兵器向董宣示威。董宣查明這一夥人的罪行,將他們逮捕入獄,後來又順從民意,把他們全部斬首,以平民憤。

這樣一來,董宣惹怒了他的上司青州太守。於是一紙奏書上去,將董宣等九人關進監獄,判處了死刑。就在刑場上輪到董宣受刑時,光武帝的特使火速趕到,宣讀聖旨,命令把董宣等人送進監獄。信用中國我們共同打造接着光武帝又派人瞭解事情原委,當他得知真相後,確認董宣沒有錯,下詔書赦免了董宣,並派為宣懷令。

當時,令光武帝很煩心、很惱火的一件事是:住在京城的皇親國戚,專橫跋扈,連奴僕們也依仗主子的權勢胡作非為,地方官都不敢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光武帝就任命董宣為洛陽令,以此約束皇親權貴的不法行為。

董宣認為,執法貴在一個“嚴”字。朝廷制定王法,不能只管老百姓,就是豪門貴族、皇親國戚犯法,也同樣要嚴加制裁。他在做洛陽令期間,嚴格執法,力抑豪強,京師震慄,被人們稱做“卧虎”。

董宣到任不久,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的一個家臣在外邊殺了一個人。按照王法,殺人者應當抵命。

董宣心想:要是湖陽公主的家臣殺了人就不治罪的話,那怎麼能治理好京師呢?但是他又沒有辦法到湖陽公主那裏去捕人。於是,他就帶人天天在外邊等着那個家臣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着馬車出遊,跟隨她的正是那個家臣。董宣看到後,立即叫衙役上去攔住公主的車駕,抓捕了那個家臣。

湖陽公主覺得董宣在光天化日之下這麼做有損她的尊嚴,因此怒不可遏,大聲斥責説:“大膽洛陽令,你有幾個腦袋,竟敢攔我的車子、抓我的家臣!”

董宣毫不畏懼。他拔出寶劍來往地上一劃,當面責備公主不該放縱家臣殺人,並擲地有聲地説:“殺人者抵命,這是朝廷的王法。您的家臣也不能例外!”説着,就讓衙役把那個家臣拖下來立即殺了。

這一下可把湖陽公主氣壞了。信用中國我們共同打造她馬上趕到宮裏,向光武帝哭哭啼啼訴説董宣怎樣欺侮她,要光武帝好好教訓教訓他。光武帝聽了,也怪董宣不該衝撞公主。

光武帝立即召董宣進宮,吩咐人當着公主的面用刑杖杖打董宣。董宣沉着鎮定地説:“我請求説完話再死!”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你還有什麼話説?”

董宣昂首挺胸,義正詞嚴地説:“陛下中興漢室,其德業可謂至高無上,但卻放任家臣亂殺無辜良民,還將憑什麼去治理天下呢?您用不着打,請准許我自殺!”説着就用頭撞擊殿柱,頓時血流滿面。

光武帝趕緊叫小太監拉住董宣,要他不要再撞了,同時吩咐他給湖陽公主磕個頭、認個錯,顧全一下公主的面子。但是董宣不肯。小太監就把他的頭往下摁,董宣則兩隻手撐着地挺着脖子,就是不低頭認錯。

機靈的小太監明白不會真的把董宣治罪,也為了給公主留個面子,就大聲回話説:“回皇上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光武帝聽後,笑着對湖陽公

主説:“董宣的脖子很硬,你看怎麼辦呢?”

湖陽公主知道光武帝是在袒護董宣,不滿地對光武帝説:“您當平民的時候,也暗藏過逃亡和犯罪的人,官吏們都不敢上門來找;現在您貴為天子,威權就不能行使在一個小小的縣令身上嗎?”

光武帝又笑了笑,説:“就是因為我當了天子,所以不能再像過去做平民時那樣幹了。現在我要考慮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如何取信於民。”接着,就下令讓這個硬脖子的縣令出去了。

為了嘉獎和支持董宣執法嚴明,光武帝賞賜給董宣錢三十萬。董宣自己分文未留,把這三十萬賞錢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官吏。

此後,董宣在光武帝的`支持下,依法嚴厲打擊那些驕橫霸道的不法之徒,就是貴族豪門,以至皇親國戚,也不敢不收斂了。信用中國我們共同打造他自己也威名大振,被人們稱為“強項令”。

董宣居官清廉,直到七十四歲死在任上。董宣死後,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弔唁,使者看到董宣的屍體用布被裹着,家中只有一輛破車,幾斗大麥。光武帝得知這一情況後,感慨地説:“董宣這樣廉潔,到他死了我才知道!”於是,下令以大夫的規格安葬了他。

古代聖賢説過,法是天下最高的準則;君臣上下貴賤都能遵從法紀,這就是大治;如果有好的法律制度但不能嚴格遵守執行,要實現大治是不可能的。依法治天下,重要的是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取信於百姓。殺人者抵命,這是朝廷的王法,董宣依法殺了皇帝姐姐的家臣,光武帝嘉獎和支持執法嚴明的董宣,彰明法度,取信於民,從而有了社會的安定。編輯程穎

標籤: 光武帝 董宣 不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y7y2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