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讀誦--學習語文的根本(網友來稿)

讀誦--學習語文的根本(網友來稿)

劉旭東 吉林省通榆縣第一中學 

讀誦--學習語文的根本(網友來稿)

    中國傳統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讀誦,古代的學子要熟背《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總字數將近三十萬,正是有了這樣的讀誦基礎,古代學子才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實踐證明,讀誦是學習語文的根本。

首先從語言的本質特性來看:

    葉聖陶先生説:“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葉老的意見,語文是語言, 那麼學習語文即是在學習語言。而二十世紀世界語言學研究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際工具,也是一種最古老最典型的人文符號。因此語言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語言與思維具有同步性,即二者的互相依存性,語言與思維不能分離。語言的發展離不開思維,語言要通過與思維的聯繫才能表示客觀事物,同時思維的活動也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學習語言即是在學習思維。

    其次,語言與思想具有同一性。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語言即思想”,短篇小説大師汪曾祺也説:“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一切精奧的思想都藴含於語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論,因為思想首先表現為語言,而試圖將語言從思想中剝離出來是可笑的。

    所以,我們學習語言即是在學習一種思維與思想,而讀誦則是接觸語言最佳的.方式,也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

其次從母語的學習規律來看:

    模仿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小孩咿呀學語,正是一種模仿行為,成人學習語文,主要也是依靠模仿。

    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就十分重視模仿,主要讓學生靠讀誦、記誦大量的語言材料,慢慢體會每個詞的用法,體會每個句式的特點,模仿教師讀,模仿文章寫,也就是在學習母語的表達習慣,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達到熟練的程度,自然就能掌握運用了。

    根據生活實踐,一個人學會語言,主要不是從能夠分析語句,記得語法規律來,而是通過模仿語言、熟悉語言、掌握語言習慣來的。至於語文知識,可以在對語言熟練的基礎上學習一些,即語言大致通了,再借助理性知識之力使之更嚴密、更鞏固、更有條理。因此,知只是輔助,熟才是關鍵。劉勰所説“聽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講的是熟,出口成章、倚馬可待,靠的是熟。我們曾經過分誇大語文知識的作用,極大地輕視了模仿,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結果只能導致學生越學越差,越學越莫名其妙。

    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模仿,而讀誦是一種最重要的語言模仿。通過大量讀誦,涵泳品味,體會文章的意味、情趣與文氣,培養一種語言的感受、領悟能力,即語感。而語感是衡量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培養和追求語感是一切母語學習的途徑,也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傳統經驗,它關係着語文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因此讀誦是培養語感的最重要方式。

第三從語文的學習過程來看:

    語文學習沒有祕訣,只有多讀多寫,長期積累。在教學實踐當中,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不但教學空間狹窄,侷限在課堂,而且教學內容也僅僅限於課本;我們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語文的積累,強化了煩瑣的分析,卻忽略了文本的讀誦。

    學習語文,必須得有一定的積累,而沒有讀誦則很難積累。從積累的角度講,讀誦是最有效的途徑。“讀書破萬卷”是一種積累,“舊書不厭百回讀”也是一種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更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厚積才能薄發”,古今中外的大師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讀誦能夠吸收“思想”,包括知識情感等。它是一個多方面吸收的過程,首先是將別人的思想化為己有,參照古今,知書明理,同時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終使學生積累知識,開擴視野,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成為一個有頭腦有見識的人。

讀誦也能學習“思路”,包括語言表達等。學習語言實際就是在學習語言習慣,讀誦則可以學習規範化語言和表達思想的技巧,豐富自己的詞彙,體會行文的條理。語言的套路積累多了,才能得心應手。

    我們現在主張,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感悟力。而如果沒有讀誦材料的積累,不但教師講析容易架空,學生的感悟也等於緣木求魚,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成了無本之木。實踐證明,大量讀誦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有利於培養感悟力和創新力。

     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讀誦,打好基礎,以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qpy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