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方式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1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而是指學生的心理傾向和風格。例如有的學生習慣於跟老師學,有的習慣於等吃現成的;有的學生習慣於自學,有的學生習慣於在集體中學。《新目標英語》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要求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讓學生變接受為探究;變被動為主動;變個體學為合作的學。當然,學習方式的改變不是代替和否定舊的學習,而是對舊的學習方式的一種揚棄、一種發展。同時,不同的知識,不同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那麼,在教學活動中採取哪些途徑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1、是改變教法。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現實生活和教材的內容,依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設計一個任務,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感、體驗等方面有所收穫,有所發展。

2、安排好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切實改變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3、要組織學生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交流中體會語言知識,通過交流讓學生自己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2

如何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加深體驗呢?首先要激發學生體驗的動機;然後讓他們去實踐感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識,在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經驗,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最後通過學生的情感、動作、語言等形式外化出來,這就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

關鍵字:體驗、想象、畫面、感悟、情境、

“體驗”能讓學生置身於充分滿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情境,能使孩子發自內心地對學習內容、學習情景產生興趣,並全心投入。如何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加深體驗呢?首先要激發學生體驗的動機;然後讓他們去實踐感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識,在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經驗,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最後通過學生的情感、動作、語言等形式外化出來,這就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

一、 多元解讀詞語,想像畫面,進入語境,全面體驗。

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第二自然段中,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感受荷花的美,感受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

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體驗:首先,我讓學生聽老師朗讀第二自然段,聽的時候在頭腦中想像畫面。學生很感興趣,因為中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非常發達,他們善於把生活中的情景進行加工在頭腦中出現,這樣學生自然產生了體驗動機。那邊聽邊想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感受的過程,這不是憑空的想像,是把語言文字和學生已有的體驗相結合。這種結合不光是對荷花美的體驗,也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想像的過程中學生對荷花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接下來學生交流頭腦中出現的畫面。當學生描述完頭腦中出現的畫面後,我引導他們説出是通過哪些語句或詞語感受到這些美麗的畫面的。學生抓住了“挨挨擠擠”、“碧綠”、“大圓盤”、“冒出來”、“有的……有的……還有的”等詞語,説出了自己的感受。其實這個過程學生就形成了經驗,他們知道應該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想像,這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其中我抓住“冒”字多元解讀。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字?(長、鑽、伸、露、探、衝)。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讓我們一起,像白荷花一樣地冒出來!快冒!快冒!學生起立,擺出自己最喜歡的姿式。體會荷花心情把自己當成荷花,冒出來彷彿想幹些什麼,想説些什麼?(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筆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爭先恐後地、生機勃勃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地……)學生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作者用“冒”字的妙處所在。大家看,這就是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喜氣洋洋、生機勃勃地冒出來的白荷花。(課件播放荷花)這時的他們已經把自己想像成了白荷花。這種換位思考只有產生深刻的體驗才能形成,是因為學生在感受荷花之美的過程中已經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地站在荷花的角度説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關鍵的詞語咀嚼品味,並通過聯想,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加工成鮮明的內心視像,還原成栩栩如生的畫面,這樣以“畫”促讀,以“畫”促悟,視學生完全沉浸到圖畫的美感之中,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這時的閲讀才進入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這時,學生對作者把這一池荷花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畫”有了初步體驗。

二、 調動心理視線,喚起情感,產生共鳴,提升體驗。

學生在讀書時,僅僅用生理視線――眼睛瀏覽課文,是不能真正進入課文的語言環境的,必須調動學生的另一條視線,那就是心理視線――心靈來體驗課文。為此,在引導學生讀書時,我把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的調動起來,使文本的語言和精神在學生心裏駐足。

教師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讓我們飛啊飛,飛到這美麗的荷花池邊,伸手去摸摸那荷花是那麼的細膩,去摸摸那荷葉是那麼油滑。把鼻子湊近聞聞,啊!那清香真是沁人心脾。這時一陣微風吹過,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進入語言情境進行體驗。

學生不禁被這美景所陶醉,他們幻想着自己若是這荷花該多好,感受到了人花和一的境界。並理解了本文難點“為什麼作者會覺得自己是一朵荷花?”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各自建構起自己獨特的閲讀表象,產生了富有個性的閲讀體驗。他們憑藉語言進行心靈勾畫,建立內心視像,在閲讀中與作者攜手同遊,獲得了豐富的美感享受。這就是實踐感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如何去體驗,要用到自己的各個感官,這都會形成體驗的經驗,這其實是體驗中最重要的環節,學生不一定會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會融入到學生的經驗結構當中,學生最後談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生經歷了完整的體驗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情境創設,為學生的多元互動搭建起一個平台,將學生引入作者描繪的真實情境之中,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與文本展開對話,使其情為之所動,意為之所向,學生的情感真切飽滿。這種體驗讓學生走過了豐富的精神之旅,形成了文本、教師和學生之間真正的對話和交流。這種體驗的過程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助於提高閲讀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通過體驗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鑑賞文本。

讓我們的學生真正的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享受語文的美!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3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為學生在小組中可以通過表達、交流,將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信息、材料、思維方式、思維成果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還可以通過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與其他小組的同學共享。

如教學“觀察鯽魚外形特徵和內部主要結構”時,將學生分成4組去做“探究魚的各種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的實驗,每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組,剪去背鰭和臀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背鰭、臀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二組,剪去尾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尾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三組,剪去胸、腹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胸、腹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第四組,剪去所有的鰭後觀察其游泳狀況,分析魚鰭在游泳時所起的作用。各組得出結論後向大家彙報,再組織學生在組間交流觀察。在實驗過程中,人人有事幹,個個有收穫,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熱情,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師生角色得到了轉換,教師僅負責課程的設計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參與其中,還能針對學生的問題和困難適當進行引導,更多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火花。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消除了過去學習中的緊張、枯燥、厭煩的情緒,體現了學習的“易”、“趣”、“活”,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提出改變原有的接受性教學模式,為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擺在突出位置,就是為了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改的主要理念之一。為此,《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具體內容標準”的一個主題,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新教材的所有探究活動的欄目類型包括“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實驗”、“演示實驗”、“調查”、“設計”、“進一步探究”、“製作”、“技能訓練”、“課外實踐”等,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供了素材。這是舊教材所沒有的。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

調動學生的經驗,從學生興趣和生活實踐出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從中獲得成功喜悦和體驗。如“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有的學生就提出種子萌發必須有光的假設,就此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操作,記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並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強了,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也強了,從實際中獲得新知的能力就隨之提高。

(二)教師要給學生出示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

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認識生物》中,我在課堂中提出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有生命?植物能否進行呼吸?如果能,怎樣進行呼吸?第四單元第一章《生物圈中人的由來》中提出人這一物種是怎樣由來的?以及人的個體是從哪裏來的等,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又如第二單元第三章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中。

我設計了四道議題:

1.植物的組織怎樣形成的?

2.人的器官由四種組織構成,那麼植物體的器官是由什麼構成的?

3.構成人體的組織和構成植物體的組織有什麼區別?

4.人的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構成植物體的細胞是否也有不同的形態和功能?然後引導學生邊閲讀邊思考,然後小組討論,最終得出結論。

(三)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科特點

利用掛圖、標本、模型、實物、投影等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科學調查,資料分析等,設置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如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中,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關於生物特徵方面的資料,拿到課堂上分析討論,從而歸納出生物的特徵。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二、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學法也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原動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切實感到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美好而有趣的過程。如在“致同學們”這節課,增加介紹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狀況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感歎於生物科學的高深和奧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教材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平常教師習慣要求學生認真聽講,新教材從強調學生自主性學習考慮,從教師語言入手,促進學生愛聽、會聽、聽準。課堂教學中,直觀性語言趣味性強,利於調動學生聽的慾望;啟發性語言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規範的語言,有助於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品質。如在講授第三單元第三章第一節《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時,可設計瞭如下引言: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在海洋、大氣和陸地之間循環流轉,不分晝夜,農田需要合理灌溉,旱災時,會使糧食減產,甚至顆粒無收。這都説明了什麼呢?(學生思考)從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自主學習就是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工具書、參考書和各種儀器進行學習的方法。例如,設計《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識,或訪問附近環境優美的學校、社區,吸取其中設計的優點。小組充分討論,設計出最為理想的校園綠化、美化環境平面圖,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嘗試。

教學是複雜的活動,鞏固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就必須確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正如****指出的,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就必須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全面落實自主學習的新的構想。這些都是課改所要求的。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5

數學是一種思維的體操,它的各種思維方法不僅存在於數學之中,而且也存在於物理學、化學、甚至人文學科中,都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弗賴登塔爾認為人類知識有兩類: 思辯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思辨性知識適合“探究” 方式學習。 張奠宙教授認為數學中經驗的知識如:無理數,複數、函數、公理化方法等,學生日常經驗得不出這樣的數學思想;象無理指數冪,為什麼要使用弧度, 線性規劃求解等難以證明的知識,以及對數運算、向量運算,三角恆等變換這些主要是記憶的程序性知識不宜“探究”,學生適用“接受性”學習方式。這類似於語言的學習,方法是記單詞,熟語法,多練習,而數學的學習也要多注意數學符號語言的學習 。數學中思辨性知識是指“怎麼想”、“怎麼做”的,它的本質是指個人的理解力和領悟性,存於個人經驗的體驗中,又嵌入於實踐活動,只能在探究活動中通過體驗去意會升華,對這種知識學生適用“探究”方式學習。

如《數學(必修5)》正弦定理的教學中,學生對問題“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係,我們是否能得到這個邊、角關係準確數量化的表示呢” 探究,考慮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準確數量化關係,後把任意三角形作“高”化為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從而得證。正弦定理的證明中藴含將一般情形歸結為特殊情形處理的思想方法和化歸思想方法,這些思辨性方法知識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得到體驗和意會升華,和“接受性” 的教師講解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個人程序性知識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就內化為方法性知識,而方法性知識的理解和領牾又外化於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類型的知識,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學習方式教學反思6

一、“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閲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閲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閲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彙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讓學生説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説酸,一會兒説甜,一會兒説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説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着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二、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麼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標籤: 學習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pnd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