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每一次上完課,我都會問自己:你進步了嗎?我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回身看這一次教研活動執教的《雲雀的心願》一課,我欣然地發現,這一次真的進步了“一點點”。這種“一點點”主要體現在自身的教學意識中。這種所謂的“教學意識”,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我想要這麼做”。

我想要讓課堂有一個大問題。記得去年上公開課的時候,高語組的老師們給我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意見就是“設計要集中”。是的,設計不集中,我的課堂就會非常散,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會顯得比較凌亂,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記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動之後的每一堂課,我都試圖以一個大問題去引領課堂教學。有了大問題的領導,課堂教學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潛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經並不需要去有意設計,教學已經習慣圍繞中心而展開。就像這一次執教的《雲雀的心願》,緊扣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中心,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説話。我喜歡“熱鬧”的課堂,我所理解的“熱鬧”是要讓學生張開嘴巴説話。上課伊始,我就通過ppt出示了相關的短語(也包括詞語),或者讓學生把短語連起來説一句話,或者讓學生運用其中一兩個説個文中的比喻句,變換不同的形式,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張開嘴巴説起來,在説話中開始新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設計中,運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説一説“森林水庫”的由來,也是我有意想讓學生説一説,幫助他們在説中理解“森林水庫”這一概念,這也是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説出來了,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是我希望達到的目標。

我想要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記得遇到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我都是現場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雖説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希望他們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但是久而久之,我發現,動作快的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也往往讓他們在查到意思的時候馬上報出答案。這部分同學是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這種理解是不深刻的,他們會很快就產生遺忘。這種有效面太窄了,並不適合我在教學中一直用下去。對此,我轉變着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本課中,在理解“漫天飛舞”一詞時,我是通過圖片的展示去加深學生對詞語的印象,而沙漠中黃沙飛舞的景象,也體現着“沒有水,沒有莊家,幾乎沒有植物”的環境,順勢引出“貧瘠”一詞,相信學生對“貧瘠”一詞的理解應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進課本中知識之間的遷移。課本編排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每一個單元的各篇課文當中,也體現在整本課本的聯繫中。第十九課《雲雀的心願》與本冊教材的開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相應成趣,都告訴了我們植樹的重要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詩歌,孩子們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用“可以……也可以……”説話時,我結合之前詩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句式説一説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綠祖國美麗的版圖”、“可以送來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把第一課中背誦的內容全部都搬了出來,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踐行着我的“我想要這麼做”。這些“我想要這麼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課堂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希望他們會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指導我的教學。這些是一種淺淺的意識,每一次都會在教學設計中無意地涉及;亦或者説,這些意識又是強烈的,因為它們指引着我與領孩子們走進一篇篇課文。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採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講了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為了突破難點本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教學手段:

一、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小云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關鍵句“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從那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重要了。讓學生細讀課文,從文中尋找出答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理清課文脈絡。

1、森林怎樣蓄水,指名讀第十自然段,有條理説一説森林是怎樣蓄水的。

2、森林不僅能夠蓄水,還有保護土壤的作用,讓學生再讀本段。

3、森林還可以調節氣温,請學生走進課文第十三自然段,同桌互説森林是怎樣調節氣温的。

思路理清後讓學生再次讀“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那麼如果沒有了森林會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從課文1——4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想象拓展,實踐心願

1、小云雀的心願也是他媽媽的心願,更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學了這篇課文,如果在遇見有人亂砍濫伐樹林,你會怎麼樣去勸説他們呢?

2、現在你就是“小小環保宣傳員”你會怎樣向大家宣傳保護森林的重要性,請把宣傳詞寫下來。

課文結束後,進行了反思,課文介紹了森林4個方面的重要性。其他更富魅力的東西沒有全部列出,儘管課前已佈置收集有關森林重要性的資料,但學生課上仍侷限於書中內容,課外資料説不出。這説明了學生在課外查找、整理資料的能力還欠差,課外知識太貧乏,今後應加強。

2、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小組進行交流,全班展示,學生語言組織方面不條理,勸説不到位。這説明口頭表達能力差,口語訓練必須加強力度。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3

《雲雀的心願》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

課文以對話形式來説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語言淺顯易懂,不需作過多分析、講解。因此,教學時就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學描寫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濫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練讀課文。在學生讀書時,我使用多媒體出示黃沙漫天的場景,並配上巨大的風聲,把學生帶人沙漠狂風之中去感受。這樣學生就很到位地讀出了小云雀和媽媽的對話,悟到了“埋怨”、“心疼”,從而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課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和空調器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應該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相機板書“樹冠、樹幹、樹下、土壤”幾個詞語,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降低複述難度。同時這幾個詞清楚地表現了作者的記述順序,在學生複述後,我就提示學生:“這些詞語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説明森林為什麼是大水庫的。以後的作文中,我們應該學會有順序地描寫事物。”這樣的複述,既積累了妙詞佳句、自然常識,同時也積累了寫作方法,可謂一舉三得。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4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教學本課,我主要先理清文章脈絡,然後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演邊理解文意。

一、理清脈絡教學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通過反覆朗讀,拎出重點,然後相機板書:砍-貧瘠-漫天飛舞,氾濫成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後面的教學就順利多了。其餘的板書依據教學內容相機出示,如:不砍茂密 非常涼爽

二、分角色朗讀生情

本篇童話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話生動。所以在教學本文,我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動作,特別是在那些關鍵的對話、動作上下些工夫。比如雲雀媽媽的無奈、傷感,小云雀的害怕等等。在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又讓學生根據語言和書中的有關詞句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加上自己的動作,邊讀邊演邊體會。朗讀,讓學生理解了文本,走進了文本,觸摸到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寓意,就變得容易了。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5

接到這次活動任務後我就開始選課,這學期我教的是三年級和六年級,在反覆考量之後,我選擇講四年級的課文內容。這對於我來説是個機遇也是挑戰。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向本校老師學習,我們共同探討教學設計和流程。並在本校試講了一次,但其中的問題很多。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能力不足,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的欠缺。試講後,我對教學設計做了一些調整。後來在武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教學設計又進行了微調。

昨天的課前準備不足,對學生情況和學校的作息時間沒有充分的瞭解,導致提前十五分鐘就開始講課了。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把生字學完了,這和自己準備的內容有些重複了。而課文的前七段學生似乎還沒有充分的學習理解,我只好臨時加入了“回顧上節課內容”的設計,但從後來的課堂反映看來效果不是很明顯。整個課堂氣氛不活躍,原因如下:第一,教師情緒調動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情緒感染給學生;第二,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小組學習展示部分被老師牽着走;第三,學生準備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風采。

經驗總結:通過此次教研活動,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我今後的改進很有益處。尤其是鄭老師的意見特別中肯,自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活動時間有限,自己感到意猶未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向老師們仔細學習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這個平台能向老師們多多學習,也希望老師們能不吝賜教。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6

上完了三節課後,指導教師與聽課的成員對我這次的教學進行總的點評。他們一致認為這篇課文的導入環節做得不是很好,有點生硬。指導教師還説在教學中應給多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説,讓他們學會從課文找知識、從課文掌握知識。事後我自己也對《雲雀的心願》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覺得這次教學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不當,沒有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小學生都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沒有考慮到這方面,把導入設計成讓學生來猜猜雲雀的心願是什麼?這一設計是想讓他們帶着他們所猜的心願來閲讀課文,看看雲雀的心願和他們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結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學生們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雲雀的心願説出來了。出這一問題主要是學生們在預習課文時已經知道雲雀的心願了,這顯然引不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慾望。

(2)沒有讓學生説,而是代替了學生説。

在對課文進行分段落時,沒有放手給學生。這一部分的教學都是學生在我的牽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説出來的,這不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因而這三次課下來都是我所説的多,學生説的機會很少。如果在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自己去歸納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機會讓給學生説,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那麼教學效果也許就會好些。

(3)忽視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知識、掌握知識。

這次教學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要從教學中的每個細節去培養的。比如先舉手後回答問題、要善於從課文中找知識等。這些我都在教學中無意識地忽視了。如有一處提問學生:“描寫雲雀的心願是在哪個段落?”學生回答:“第十四段。”學生回答到這我就停止往下問而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如果我能繼續追問“哪些句子是寫雲雀的心願的?劃出相關的句子。”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且也能使他們加強記憶力,從而掌握課文的知識。

(4) 朗讀指導不當,過多地採用自由讀、小組讀的形式,忽視了全班齊讀。

學生在自由讀、小組讀的時候沒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沒能從朗讀中體會出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害性。這主要是我在教學中沒能很好地起到範讀的作用。

這次的教學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習慣、學情、班級常規等情況來設計的重要性。《雲雀的心願》的教學設計沒能考慮到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沒有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自己也沒有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沒能調動課堂氣氛。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學技巧而造成的。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7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全文以擬人化的手法記敍了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樹毀林的危害,説明保護森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小云雀想把沙漠變成綠洲的心願。針對教材的特點,本人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1、找中心句,僅僅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

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雲雀的心願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直接出示重點段,由雲雀的心願“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引出課文的中心句——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順勢拋出了“森林究竟有什麼作用呢”這一問題,為接下來的學習製造了懸念,做出了引領。

課文內容是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句話展開的,瞭解森林的重要性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所以我的教學設計圍繞着這一問題全面展開,理解森林文中所講述的森林的三個作用,培養了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

2、製作課件,藉助課件理解課文內容

生動的課件能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動態的畫面會引起學生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聯想、想象、情感的活動。教學中我根據需要適時補充了相關資料,如沙塵暴越來越頻繁的文字資料,沙塵暴天氣圖片,98年洪澇災害時的錄像,98年洪災時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數據資料,這些畫面給學生帶來了深深的震撼,他們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讓他們有感而發,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3、拓展延伸,深化課文重點

課前,學生們也做足了準備功夫,收集了很多有關森林的資料,在學完課文中所講述的森林的三個作用後,我追問學生“難道森林只有這麼幾個作用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那它還有其它什麼作用呢?然後讓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完畢後以小組展開彙報,深入理解森林重要性。然後順勢提出“既然森林如此重要,那麼我們作為小學森又能為綠化祖國,保護環境做些什麼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從自身、從小事談一談,呼籲學生把語言轉化為行動,為祖國的綠化事業做出一份貢獻。同時也鍛鍊了他們蒐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使語文走向生活大課堂。

4、以讀促講,注重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對話描寫為主要形式,寓環保道理於生動有趣的故事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教學中,我採用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讀文,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這樣,學生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機評價中,更加深學生對砍伐森林危害的認識,激發他們對這種行為的痛恨之情。

5、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有機完成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充分發揮了它的易操作性、直觀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寰爍備講二合一中的探照燈功能,把課題中的“心願”兩個字特寫出來,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心願,然後引出課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在複習環節,我採用軟件中的標識功能,把學生找出的重點句用不同的個性化的線條標識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在學習森林的蓄水功能時,率先完成的小組可以上台來幫老師完成表格,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使用電子白板的意識和能力;當學生完成當堂訓練後,我隨意抽取了一份學生的作業,利用實物展示儀當堂和學生進行交流、判閲,為接下來學生的互判做出引領;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受到不必要的干擾,我使用了軟件中的“白板遮蓋”功能,根據需要隨時把屏幕切換成黑屏,讓學生能更專注的學習,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8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一齊去看看。抓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情緒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忙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齊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情緒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潛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家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為什麼稱森林是空調器”。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忙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搞笑,富有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主角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對話,然後教師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學生同桌扮演不同的主角進行朗讀,檢查時再出示相應的課件,讓學生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再出示相應的課件檢查讀的狀況。我覺得透過課件讓學生先感受雲雀的情緒,再指導讀——同桌互讀——自己讀,體現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是讀得相當不錯了,但我指導讀的時候每一次要求落實不夠到位。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9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心情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助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起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心情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家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為什麼稱森林是空調器”。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對話,然後教師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學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檢查時再出示相應的課件,讓學生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再出示相應的課件檢查讀的情況。我覺得通過課件讓學生先感受雲雀的心情,再指導讀——同桌互讀——自己讀,體現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是讀得相當不錯了,但我指導讀的時候每一次要求落實不夠到位。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0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全文共15個自然段,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這篇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聖誕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好讀易懂。

這節課,我旨在讓學生在課堂初始,學會運用總分敍述的方法理解“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認識森林的重要,並能夠運用“可以??也可以??”進行説話;課中能通過朗讀去體會雲雀母子的情感,繼而進行角色遷移練習説話;最後讓學生談談“如果你再見到有人在亂砍濫伐森林,你會怎樣去勸説他們呢?”訓練學生的説寫能力,使學生完成由文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

相對以往的教學,本課時教學我有了幾點改變:一是明顯的詳略區分,二是在引導過程中語言較為精煉了,三是教學目標把握得更為準確,有訓練的重點。

然而,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大,最為突出的是引導太過於細化而繁瑣,導致課時目標未能完整實現。

過於細化的引導主要在引導學生運用部分敍述“森林水庫”這一環節。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説説森林為什麼是個

大水庫”,在簡單指導説明方法後便放手讓學生進行説話,學生當時便有些茫然不通,即便後來有學生起來進行説話也只是照着課文念出來,並沒有用自己的話去概括。接着我引領學生進行原因的概括後學生自由地説,隨後又指名反饋,但效果仍不如人意。最後我帶着學生一起概括性地説後讓學生自由説以鞏固,才有了明顯的效果。如此下來便消耗了大半的時間,使得後面的教學顯得特別的緊張。

反思這一環節,最終的原因在於我——一個課堂引導者的作用沒有突顯出來。新課標要求課堂雖然要以生為主體,還學生一個主體地位,但老師的引導卻不可淡化。如果這一環節中,一開始就由我帶着學生一層一層地概括並引導説話,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也不需要再指名説、指導説、集體説、再引導説,最後自由説這麼反反覆覆的,這要減少了許多的課時。

不足之處不止這點,對於未能實現學生情感遷移的引導以及學生由文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我很遺憾,而我的語言也還要再精煉一些。這些都需要我在不斷地反思中改進,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1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 抓住線索,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心情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助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起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心情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家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為什麼稱森林是空調器”。 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對話,然後教師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學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檢查時再出示相應的,讓學生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再出示相應的檢查讀的情況。我覺得通過讓學生先感受雲雀的心情,再指導讀——同桌互讀——自己讀,體現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是讀得相當不錯了,但我指導讀的時候每一次要求落實不夠到位。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2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他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水庫”的重要。這篇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好讀易懂。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感悟朗讀

課文以對話形式來説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語言淺顯易懂,不需要作過多分析。因此,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會它們在不同環境下説話時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學時我就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如在教學描寫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亂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練讀課文。在這裏我重在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學生就能讀好課文了。所以對於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讓學生聯繫生活中風沙颳得眼睛也睜不開的經歷,來體會小云雀看到沙漠惡劣的環境後的心情,從而讀好小云雀説的話。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竟説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來我在備課的時候應更認真,特別是在備學生這方面,應該考慮得更細緻一些。在理解雲雀他的心疼時,我讓學生聯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漸變成貧瘠的沙漠,並且告訴學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萬公頃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麼感受呢?但學生感受不深。還有教學學生感悟河水的兇猛時,只是自己語言的引導,看看插圖,學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讀指導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課後我想,如果當時能播放課件,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讓學生視覺上受到刺激,學生感悟得可能會更深一些,朗讀的效果可能也就會不一樣了。

二、複述積累

課文中的第10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應該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藉助簡筆畫,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讓學生複述,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降低複述難度。但由於前面的時間花得多了,所以這部分比較倉促,學生雖然能夠複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讓學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來模仿課文句子造句,由於自己指導得不夠清楚,也應該説是自己太過片面,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實當時一位學生説的“雞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説得很好,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句例句再指導,學生可能會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運用遷移

在課文教學完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訓練:學了這篇課文,如果你再見到有人在亂砍濫伐森林,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目的是想把環境保護的意思滲透其中,完成了由書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原本是想讓學生先寫下來,然後再交流的,由於時間關係,最後只讓學生草草的説了一下,沒有寫。雖然學生也有“你們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們的土地都會變成沙漠,我們就會同森林一樣不能生存了。”、“你們要是再亂砍濫伐了,洪水同樣也會淹沒你們的家園的。”……這樣的回答,但感覺好象走過場,沒有什麼真實效應。

都説“感悟、積累、遷移”是語文教學的“三部曲”,只有依據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用好語文,但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恰當地用好這“三部曲”,還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至少值得我好好思考。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3

上次聽課聽到了《雲雀的心願》這節課,有了這個基礎,我決定自己也來試試。透過聽課我瞭解了《雲雀的心願》該文用童話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文章描述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水庫”的重要。但是讓我自己再來複制,我覺得有些難度。但因為聽過課所以心裏有點底氣。經過自己的修改,我請曹教作了指導。但是曹教卻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路。這也讓我有了挑戰自己的勇氣。於是再次修改教案,試上。這次我的心裏還是沒有底氣。但或許這就是成長,經過兩三次的摸索和嘗試,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流暢起來。在上課前,我不斷的給學生打氣,也給自己打氣。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學生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計,或許是準備充分,也或許是自己的幸運,透過這次上課,自己也有不少的收穫。

一、注重感悟

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述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搞笑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不需要作過多分析、講解。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就能夠很清楚地感悟到森林的重要。如在教學描述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能夠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亂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等練習讀課文。在學生讀書時,我使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黃沙漫天的場景,並配上巨大的風聲,把學生帶入沙漠狂風之中去感受。這樣學生就很到位地感情朗讀出了小云雀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感悟到了“埋怨”、“心疼”的情緒,從而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二、注重積累

課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和空調器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就應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藉助畫簡筆畫,再板書“樹冠、樹幹、樹下、土壤”幾個詞語,目的是為了幫忙學生降低複述難度。同時這幾個詞語清楚地表現了作者的記述順序,在學生複述後,我就提示學生:“這些詞語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説明森林為什麼是大水庫的。以後的作文中,我們就應學會有順序地描述事物。”這樣的複述,既積累了妙詞佳句、自然常識,同時也積累了寫作方法,可謂一舉三得。

三、注重遷移

在課文教學完成後,結合《走,我們去植樹》我讓學生寫一份倡議書,讓學生透過課文的學習,受到了很深刻的環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書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

當然,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就讓自己慢慢的去努力吧!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4

每一次上完課,我都會問自己:你進步了嗎?我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是期望,每一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回身看這一次教研活動執教的《雲雀的心願》一課,我欣然地發現,這一次真的進步了“一點點”。這種“一點點”主要體此刻自身的教學意識中。這種所謂的“教學意識”,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我想要這麼做”。

我想要讓課堂有一個大問題。記得去年上公開課的時候,高語組的老師們給我的一個十分寶貴的意見就是“設計要集中”。是的,設計不集中,我的課堂就會十分散,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會顯得比較凌亂,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記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動之後的每一堂課,我都試圖以一個大問題去引領課堂教學。有了大問題的領導,課堂教學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潛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經並不需要去有意設計,教學已經習慣圍繞中心而展開。就像這一次執教的《雲雀的心願》,緊扣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中心,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説話。我喜歡“熱鬧”的課堂,我所理解的“熱鬧”是要讓學生張開嘴巴説話。上課伊始,我就透過ppt出示了相關的短語(也包括詞語),或者讓學生把短語連起來説一句話,或者讓學生運用其中一兩個説個文中的比喻句,變換不同的形式,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張開嘴巴説起來,在説話中開始新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設計中,運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説一説“森林水庫”的由來,也是我有意想讓學生説一説,幫忙他們在説中理解“森林水庫”這一概念,這也是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説出來了,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是我期望到達的目標。

我想要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記得遇到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我都是現場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雖説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期望他們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但是久而久之,我發現,動作快的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也往往讓他們在查到意思的時候立刻報出答案。這部分同學是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這種理解是不深刻的,他們會很快就產生遺忘。這種有效面太窄了,並不適合我在教學中一向用下去。對此,我轉變着方法,透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忙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本課中,在理解“漫天飛舞”一詞時,我是透過圖片的展示去加深學生對詞語的印象,而沙漠中黃沙飛舞的景象,也體現着“沒有水,沒有莊家,幾乎沒有植物”的環境,順勢引出“貧瘠”一詞,相信學生對“貧瘠”一詞的理解應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進課本中知識之間的遷移。課本編排的科學性不僅僅體此刻每一個單元的各篇課文當中,也體此刻整本課本的聯繫中。第十九課《雲雀的心願》與本冊教材的開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相應成趣,都告訴了我們植樹的重要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詩歌,孩子們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用“能夠……也能夠……”説話時,我結合之前詩歌的資料,讓學生透過句式説一説森林的作用。“能夠染綠祖國美麗的版圖”、“能夠送來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把第一課中背誦的資料全部都搬了出來,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踐行着我的“我想要這麼做”。這些“我想要這麼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課堂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期望他們會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指導我的教學。這些是一種淺淺的意識,每一次都會在教學設計中無意地涉及;亦或者説,這些意識又是強烈的,因為它們指引着我與領孩子們走進一篇篇課文。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15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科普童話,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話。主要講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氾濫成災,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森林防沙蓄水的作用。回到森林後,它又明白了森林有調温的功能。於是,它有了一個心願:到沙漠裏去植樹。本文藉助童話體裁,將雲雀人格化,借雲雀表達了人類美好願望。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我藉助課件,通過自己的描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這都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樹木而受到的懲罰。語文情境教學情感性是關鍵。知識的傳遞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識、冷冰冰的思想,學生是不會接受的,即使強制接受,也是暫時的。知識的傳遞伴隨着濃烈的感情,才能達於學生的心胸。也只有飽和“感情的知識”,學生才樂於接受、理解、記憶和運用。如在我的生動描述下,學生看了觸目驚心的畫面,很自然能感受到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從而更真切的體會到森林的作用大。教師的感情是火種,能點燃兒童感情的火花。課堂上,我把自己放到創設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與課文的“情”融為一體,並能把這種“情”傳導給兒童,激起他們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內涵。第二,在指導朗讀上,我引導學生以男女生、分組、師生這些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體會雲雀的不同語氣,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另外還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個別讀,齊讀等形式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以及森林的作用大。第三,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認識森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及破壞森林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jpnm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