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1

《雲雀的心願》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

課文以對話形式來説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語言淺顯易懂,不需作過多分析、講解。因此,教學時就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學描寫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濫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練讀課文。在學生讀書時,我使用多媒體出示黃沙漫天的場景,並配上巨大的風聲,把學生帶人沙漠狂風之中去感受。這樣學生就很到位地讀出了小云雀和媽媽的對話,悟到了“埋怨”、“心疼”,從而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課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和空調器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應該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相機板書“樹冠、樹幹、樹下、土壤”幾個詞語,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降低複述難度。同時這幾個詞清楚地表現了作者的記述順序,在學生複述後,我就提示學生:“這些詞語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説明森林為什麼是大水庫的。以後的作文中,我們應該學會有順序地描寫事物。”這樣的複述,既積累了妙詞佳句、自然常識,同時也積累了寫作方法,可謂一舉三得。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2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以聽説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然而,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在這一節課中灌輸語文教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是我們探究的主題。今天,我就以自己執教的一篇課文為例,淺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該文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針對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儘量以兩個問題貫穿全文,貫穿課堂,避免雜、亂、碎的現象,深入淺出,讓“朗讀、感悟、運用”融為一體。

一、緊密相連,引出問題

我講的是第二課時,在上課起,我以回憶的形式揭開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既節約了時間,又直入主題。對於雲雀的心願是什麼,上節課已解決,而“雲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採取“倒敍”的方式,先從最後一部分講起,讓學生自己讀14段,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緊接着第二個問題出來了“森林到底有哪些作用?”拋磚引玉,讓孩子們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眾所周知,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愛讀童話故事,正是興趣所致。從問題入手,激發興趣,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而孩子們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二、朗讀感悟,融為一體

我們現在提倡個性化的朗讀,並希望孩子們能在讀中有所感悟。主要體現在能抓住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分三步引導孩子們學習。

第一步,抓住關鍵詞體會。如“漫天飛舞”、“渾黃的河水向脱韁的野馬咆哮地向下遊衝去!”、“氾濫成災”……讓孩子們去想象黃沙飛舞的情景,河水咆哮的場面,然後通過看圖片視頻再現這樣的場面,最後有感情朗讀。因為有了前面的想象和觀看做鋪墊,朗讀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對森林得作用有了初步的瞭解。

第二步,讀中感受心情。因為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對話的內容也是一個重點,在初步瞭解了森林的作用之後,讓學生反覆讀小云雀和媽媽的對話,從中體會它們的心情,帶着這樣的心情再來讀好對話內容,就會對森林的作用有更深入地瞭解,從而更好地明白造成這一切後果的真正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

第三步,緊扣主題,滲透思想。課文的重點是第二部分,根據小云雀和媽媽去的地方分為三部分,我在每一部分學習完後,總會設計這樣一個環節:(沙漠)想象如果森林依舊存在的話,沙漠會是怎樣的情景?可是當森林不在了的時候,漫天飛舞的黃沙到處飛揚,富饒的土地變成了貧瘠的沙漠,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可見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而小云雀的心願就是——。(河水)如果森林依舊存在,河水和才村莊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先説在看圖)多麼寧靜安詳啊!可是當森林不復存在時,惡魔般得洪水來了,可見,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小云確的心願是——。(森林)看,在這冬暖夏涼的家裏生活多舒服啊,所以小云雀的心願是——。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緊扣文章的主題,更加深了孩子們理解森林的作用,明白了環保的重要性。

這三種形式的朗讀,都是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行的,更加深了學生會對課文的理解、體驗、感悟、思考。不僅收穫到了知識,情感也得以昇華,這樣的讀,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積累運用,貫穿全文。

學語文的最終目標是用語文。想象説話、句式訓練訓練實際上就是言語訓練活動。事實上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言語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表達方式,促進了學生言語智慧的發展。本節課很多地方都體現了語言的訓練。如第10段,作者採用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森林的蓄水保土的作用。在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先讀,在標,最後看圖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同時還注意敍述的順序,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指導。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句式訓練: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也可以——。先用板書內容來説,在擴展到課外知識,一舉兩得。

人們常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本次的教學雖然經過三次的磨課,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1、個性化朗讀不夠突出,過多的齊讀代替了學生的個性讀。作為一篇分角色朗讀的課文,沒有很好地讓孩子們分角色朗讀,這勢必會影響到各別孩子的感受,今後一定要多個孩子們自己讀的機會。

2、自主探究的空間給的不足。一節課缺乏孩子們自主探究的過程,孩子沒有問題提出,解決的只是老師課前留下的問題。記得有人曾説“解決問題並不難,難的是提問題。”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要將“朗讀、感悟、運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想要的。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3

上完了三節課後,指導教師與聽課的成員對我這次的教學進行總的點評。他們一致認為這篇課文的導入環節做得不是很好,有點生硬。指導教師還説在教學中應給多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説,讓他們學會從課文找知識、從課文掌握知識。事後我自己也對《雲雀的心願》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覺得這次教學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不當,沒有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小學生都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沒有考慮到這方面,把導入設計成讓學生來猜猜雲雀的心願是什麼?這一設計是想讓他們帶着他們所猜的心願來閲讀課文,看看雲雀的心願和他們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結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學生們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雲雀的心願説出來了。出這一問題主要是學生們在預習課文時已經知道雲雀的心願了,這顯然引不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慾望。

(2)沒有讓學生説,而是代替了學生説。

在對課文進行分段落時,沒有放手給學生。這一部分的教學都是學生在我的牽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説出來的,這不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因而這三次課下來都是我所説的多,學生説的機會很少。如果在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自己去歸納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機會讓給學生説,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那麼教學效果也許就會好些。

(3)忽視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知識、掌握知識。

這次教學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要從教學中的每個細節去培養的。比如先舉手後回答問題、要善於從課文中找知識等。這些我都在教學中無意識地忽視了。如有一處提問學生:“描寫雲雀的心願是在哪個段落?”學生回答:“第十四段。”學生回答到這我就停止往下問而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如果我能繼續追問“哪些句子是寫雲雀的心願的?劃出相關的句子。”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且也能使他們加強記憶力,從而掌握課文的知識。

(4) 朗讀指導不當,過多地採用自由讀、小組讀的形式,忽視了全班齊讀。

學生在自由讀、小組讀的時候沒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沒能從朗讀中體會出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害性。這主要是我在教學中沒能很好地起到範讀的作用。

這次的教學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習慣、學情、班級常規等情況來設計的重要性。《雲雀的心願》的教學設計沒能考慮到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沒有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自己也沒有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沒能調動課堂氣氛。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學技巧而造成的。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4

這篇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課文主要部分是小云雀和雲雀媽媽的對話,因此,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學習方式是比較恰當的。分角色朗讀也是練習朗讀的一種重要方法,目的在於讓學生進入角色,進入情境,較好地把握語言包含的情感,從而較快地讀好語言材料。

本節課中,教師兩次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第一次是在指導理解第1—~4節後,同桌分角色練讀第3、4節,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雲雀媽媽,學生基本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第二次是學完全文後,三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內明確分工:一人讀旁白,一人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雲雀媽媽。但學生合作練習朗讀時,都只顧自己讀,很少去認真傾聽他人的朗讀,更沒有去評價、修正他人的朗讀,所以小組展示的時候,沒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效果不夠理想。當然,教師在組織學生理解感悟人物語言時還不夠到位,浮於表面,這也是原因之一。

建議:

一、教師要參與合作朗讀

教師可以先扮“雲雀媽媽”的角色,和學生對話朗讀,以作示範,再讓學生與同桌配合練習分角色讀,並組織交流或比賽,師生共同評議,促進提高。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評讀能力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善於傾聽,對他人的發言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是一個積極互賴的小組。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科普童話,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話。讀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穫,給了我本人一個科學發展觀。所以,我認為教學這一課,我們應該把科學發展觀的小理念還給孩子,讓他們懂得科學,懂得發展。

雲雀是什麼樣的一個鳥?我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找到了解釋:鳥,赤褐色,有黑色斑紋,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飛,叫聲嘹亮動聽。從這種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種隨意的假想,並沒有違反一些規則。如果雲雀自身不具備飛得高的特點,文中的“那飛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飛到一條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實”(這是一種虛構的真實),而課文中雲雀媽媽與小云雀的對話很美,仔細想一想,用我們大腦去聽聽,感覺有種嘹亮動聽的存在,這其實也是一種“真實”。我想從這一點上,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上不可以亂想,自己寫動物要把其特點表現出來。而認識這種意義上的“真實”,其實也是科學的引導。

課文通過雲雀媽媽與小云雀的多場景對話,向師生講述着一種美好的心願——種樹,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這一課有三個知識是要學生掌握的,一是綠洲是怎麼變成沙漠的,二是森林水庫,三是“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空調器”,我們可以這麼認為“雲雀媽媽”就是一個科學家,她把科學的知識傳遞給了我們,讓我們明白這兩個最基本的東西,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東西,明白這一些,其實就是科學發展觀的教學,就明白人們許多做法的錯誤。

學習這一課,其實自然可以聯繫到這個單元所學過的那三篇文章,一篇是《特殊的葬禮》、二是《沙漠中的綠洲》、三是《古詩兩首》。想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單元的主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所以在教學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一課是一種總結,所以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就確定的科學發展觀上。我們不要説孩子小,我們應該把這個概念給學生,我們應該講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學習這一單元我們的目的在哪裏。“葬禮”的引領,讓同學們沉重過,“沙漠中的綠洲”讓同學們慨歎過,《古詩兩首》讓孩子享受過古代孩子的那種樂趣,這篇文章給予我們的就是共同完成這個心願。

怎麼完成?擁有科學發展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擁有科學發展,行動起來,那個葬禮才不在有。完成是要有代價的,沙漠中的綠洲告訴我們這些代價,但花了代價是需要的,這既是對人類的懲罰,也是對人類的呼喚,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為了後代的生存,就應該去完成這個心願。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6

上次聽課聽到了《雲雀的心願》這節課,有了這個基礎,我決定自己也來試試。通過聽課我瞭解了《雲雀的心願》該文用童話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文章描述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水庫”的重要。但是讓我自己再來複制,我覺得有些難度。但因為聽過課所以心裏有點底氣。經過自己的修改,我請曹教作了指導。但是曹教卻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路。這也讓我有了挑戰自己的勇氣。於是再次修改教案,試上。這次我的心裏還是沒有底氣。但或許這就是成長,經過兩三次的摸索和嘗試,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流暢起來。在上課前,我不斷的給學生打氣,也給自己打氣。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學生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計,或許是準備充分,也或許是自己的幸運,通過這次上課,自己也有不少的收穫。

一、注重感悟

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不需要作過多分析、講解。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森林的重要。如在教學描寫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亂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等練習讀課文。在學生讀書時,我使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黃沙漫天的場景,並配上巨大的風聲,把學生帶入沙漠狂風之中去感受。這樣學生就很到位地感情朗讀出了小云雀和媽媽之間的對話,感悟到了“埋怨”、“心疼”的心情,從而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二、注重積累

課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和空調器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應該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藉助畫簡筆畫,再板書“樹冠、樹幹、樹下、土壤”幾個詞語,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降低複述難度。同時這幾個詞語清楚地表現了作者的記述順序,在學生複述後,我就提示學生:“這些詞語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説明森林為什麼是大水庫的。以後的作文中,我們應該學會有順序地描寫事物。”這樣的複述,既積累了妙詞佳句、自然常識,同時也積累了寫作方法,可謂一舉三得。

三、注重遷移

在課文教學完成後,結合《走,我們去植樹》我讓學生寫一份倡議書,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受到了很深刻的環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書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

當然,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就讓自己慢慢的去努力吧!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7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採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講了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為了突破難點本人採取了以下幾個教學手段:

一、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小云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關鍵句“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從那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重要了。讓學生細讀課文,從文中尋找出答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理清課文脈絡。

1、森林怎樣蓄水,指名讀第十自然段,有條理説一説森林是怎樣蓄水的。

2、森林不僅能夠蓄水,還有保護土壤的作用,讓學生再讀本段。

3、森林還可以調節氣温,請學生走進課文第十三自然段,同桌互説森林是怎樣調節氣温的。

思路理清後讓學生再次讀“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那麼如果沒有了森林會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從課文1——4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想象拓展,實踐心願

1、小云雀的心願也是他媽媽的心願,更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學了這篇課文,如果在遇見有人亂砍濫伐樹林,你會怎麼樣去勸説他們呢?

2、現在你就是“小小環保宣傳員”你會怎樣向大家宣傳保護森林的重要性,請把宣傳詞寫下來。

課文結束後,進行了反思,課文介紹了森林4個方面的重要性。其他更富魅力的東西沒有全部列出,儘管課前已佈置收集有關森林重要性的資料,但學生課上仍侷限於書中內容,課外資料説不出。這説明了學生在課外查找、整理資料的能力還欠差,課外知識太貧乏,今後應加強。

2、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小組進行交流,全班展示,學生語言組織方面不條理,勸説不到位。這説明口頭表達能力差,口語訓練必須加強力度。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8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住文章線索,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心情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助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起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心情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家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為什麼稱森林是空調器”。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對話,然後教師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學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檢查時再出示相應的課件,讓學生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再出示相應的課件檢查讀的情況。我覺得通過課件讓學生先感受雲雀的心情,再指導讀——同桌互讀——自己讀,體現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是讀得相當不錯了,但我指導讀的時候每一次要求落實不夠到位。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9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他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水庫”的重要。這篇課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好讀易懂。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感悟朗讀

課文以對話形式來説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語言淺顯易懂,不需要作過多分析。因此,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會它們在不同環境下説話時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學時我就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依據語氣提示讀好課文。如在教學描寫土地變沙漠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黃沙漫天”、“亂砍亂伐”,依據提示語“埋怨”、“心疼”練讀課文。在這裏我重在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學生就能讀好課文了。所以對於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讓學生聯繫生活中風沙颳得眼睛也睜不開的經歷,來體會小云雀看到沙漠惡劣的環境後的心情,從而讀好小云雀説的話。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竟説沒有這樣的經歷,看來我在備課的時候應更認真,特別是在備學生這方面,應該考慮得更細緻一些。在理解雲雀他的心疼時,我讓學生聯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漸變成貧瘠的沙漠,並且告訴學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萬公頃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麼感受呢?但學生感受不深。還有教學學生感悟河水的兇猛時,只是自己語言的引導,看看插圖,學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讀指導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課後我想,如果當時能播放課件,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讓學生視覺上受到刺激,學生感悟得可能會更深一些,朗讀的效果可能也就會不一樣了。

二、複述積累

課文中的第10既説明了森林有水庫的作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識,應該讓學生積累下來。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讀後試着把它們複述下來。在複述課文時,我藉助簡筆畫,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讓學生複述,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降低複述難度。但由於前面的時間花得多了,所以這部分比較倉促,學生雖然能夠複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讓學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來模仿課文句子造句,由於自己指導得不夠清楚,也應該説是自己太過片面,導致學生的思維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實當時一位學生説的“雞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説得很好,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句例句再指導,學生可能會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運用遷移

在課文教學完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訓練:學了這篇課文,如果你再見到有人在亂砍濫伐森林,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目的是想把環境保護的意思滲透其中,完成了由書本知識到思想認識的遷移。原本是想讓學生先寫下來,然後再交流的,由於時間關係,最後只讓學生草草的説了一下,沒有寫。雖然學生也有“你們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們的土地都會變成沙漠,我們就會同森林一樣不能生存了。”、“你們要是再亂砍濫伐了,洪水同樣也會淹沒你們的家園的。”……這樣的回答,但感覺好象走過場,沒有什麼真實效應。

都説“感悟、積累、遷移”是語文教學的“三部曲”,只有依據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用好語文,但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恰當地用好這“三部曲”,還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至少值得我好好思考。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10

每一次上完課,我都會問自己:你進步了嗎?我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回身看這一次教研活動執教的《雲雀的心願》一課,我欣然地發現,這一次真的進步了“一點點”。這種“一點點”主要體現在自身的教學意識中。這種所謂的“教學意識”,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我想要這麼做”。

我想要讓課堂有一個大問題。記得去年上公開課的時候,高語組的老師們給我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意見就是“設計要集中”。是的,設計不集中,我的課堂就會非常散,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會顯得比較凌亂,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記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動之後的每一堂課,我都試圖以一個大問題去引領課堂教學。有了大問題的領導,課堂教學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潛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經並不需要去有意設計,教學已經習慣圍繞中心而展開。就像這一次執教的《雲雀的心願》,緊扣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中心,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説話。我喜歡“熱鬧”的課堂,我所理解的“熱鬧”是要讓學生張開嘴巴説話。上課伊始,我就通過ppt出示了相關的短語(也包括詞語),或者讓學生把短語連起來説一句話,或者讓學生運用其中一兩個説個文中的比喻句,變換不同的形式,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張開嘴巴説起來,在説話中開始新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設計中,運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説一説“森林水庫”的由來,也是我有意想讓學生説一説,幫助他們在説中理解“森林水庫”這一概念,這也是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説出來了,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是我希望達到的目標。

我想要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記得遇到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我都是現場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雖説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希望他們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但是久而久之,我發現,動作快的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也往往讓他們在查到意思的時候馬上報出答案。這部分同學是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這種理解是不深刻的,他們會很快就產生遺忘。這種有效面太窄了,並不適合我在教學中一直用下去。對此,我轉變着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本課中,在理解“漫天飛舞”一詞時,我是通過圖片的展示去加深學生對詞語的印象,而沙漠中黃沙飛舞的景象,也體現着“沒有水,沒有莊家,幾乎沒有植物”的環境,順勢引出“貧瘠”一詞,相信學生對“貧瘠”一詞的理解應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進課本中知識之間的遷移。課本編排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每一個單元的各篇課文當中,也體現在整本課本的聯繫中。第十九課《雲雀的心願》與本冊教材的開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相應成趣,都告訴了我們植樹的重要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詩歌,孩子們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用“可以……也可以……”説話時,我結合之前詩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句式説一説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綠祖國美麗的版圖”、“可以送來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把第一課中背誦的內容全部都搬了出來,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踐行着我的“我想要這麼做”。這些“我想要這麼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課堂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希望他們會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指導我的教學。這些是一種淺淺的意識,每一次都會在教學設計中無意地涉及;亦或者説,這些意識又是強烈的,因為它們指引着我與領孩子們走進一篇篇課文。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11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針對教材的特點,本人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自主學習,理清課文內容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雲雀會有這樣的心願?我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找出雲雀產生這一心願的原因,點出關健句: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為什麼會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從哪裏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所以我的教學設計又圍繞着這一問題全面展開,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讀讀想想,從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設計,在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的擴充訓練中,培養了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並幫助他們理清課文脈絡,把握文章的要點,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領悟課文精髓奠定了基礎。

二、藉助課件,理解課文內容

生動的課件能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會引起學生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聯想、想象、情感的活動。這一案例,我根據教學內容蒐集了許多圖片,“森林變成貧瘠的沙漠;河水像脱韁的野馬,咆哮着向下遊衝去”這些畫面給學生帶來了深深的震撼,他們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發生情感共鳴,以此表述心中的願望。

三、拓展延伸,深化課文重點

書本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對於語文學科來説,更多更廣的學問來源於大量的課外閲讀與對學習資料的收集運用中。本篇課文只是介紹了森林四個方面的重要性,對它更富魅力的東西沒有全部列出。為此,我根據課文內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還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嗎?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他們在閲讀,思考、整理、採納等一系列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答案,通過課上交流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他們蒐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使語文走向生活大課堂。

四、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通篇採用了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於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這樣,學生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機評價中,更加深學生對砍伐森林危害的認識,激發他們對這種行為的痛恨之情。

五、深化主題,表達自己的心願

課文記敍了小云雀跟着媽媽在樹林外面飛行時所看到的伐樹毀林造成的危害,説明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重要。在課件展示“肆虐的沙塵暴、光禿禿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遊衝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在保護環境方面,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你對周圍人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滿意嗎?你又是怎樣做到保護環境的,準備如何去做?交流討論。鼓勵學生根據環境保護的現狀,進一步學習,擴展閲讀和調查綠化情況等,拓寬學習時間和空間,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相聯,激起學生關注社會,主動參與環保的意識.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12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教學本課,我主要先理清文章脈絡,然後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邊讀邊演邊理解文意。

一、理清脈絡教學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通過反覆朗讀,拎出重點,然後相機板書:砍-貧瘠-漫天飛舞,氾濫成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後面的教學就順利多了。其餘的板書依據教學內容相機出示,如:不砍茂密 非常涼爽

二、分角色朗讀生情

本篇童話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話生動。所以在教學本文,我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動作,特別是在那些關鍵的對話、動作上下些工夫。比如雲雀媽媽的無奈、傷感,小云雀的害怕等等。在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又讓學生根據語言和書中的有關詞句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加上自己的動作,邊讀邊演邊體會。朗讀,讓學生理解了文本,走進了文本,觸摸到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寓意,就變得容易了。

《雲雀的心願》的教學反思 篇13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科普童話,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話。主要講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氾濫成災,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森林防沙蓄水的作用。回到森林後,它又明白了森林有調温的功能。於是,它有了一個心願:到沙漠裏去植樹。本文藉助童話體裁,將雲雀人格化,借雲雀表達了人類美好願望。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我藉助課件,通過自己的描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這都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樹木而受到的懲罰。語文情境教學情感性是關鍵。知識的傳遞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識、冷冰冰的思想,學生是不會接受的,即使強制接受,也是暫時的。知識的傳遞伴隨着濃烈的感情,才能達於學生的心胸。也只有飽和“感情的知識”,學生才樂於接受、理解、記憶和運用。如在我的生動描述下,學生看了觸目驚心的畫面,很自然能感受到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從而更真切的體會到森林的作用大。教師的感情是火種,能點燃兒童感情的火花。課堂上,我把自己放到創設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與課文的“情”融為一體,並能把這種“情”傳導給兒童,激起他們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內涵。第二,在指導朗讀上,我引導學生以男女生、分組、師生這些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體會雲雀的不同語氣,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另外還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個別讀,齊讀等形式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以及森林的作用大。第三,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認識森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及破壞森林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2k2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