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文言文綜合閲讀要強化四種意識(教師中心稿)

文言文綜合閲讀要強化四種意識(教師中心稿)

江蘇省睢寧高級中學 汪振學  郵編 221200

文言文綜合閲讀要強化四種意識(教師中心稿)

    文言文綜合閲讀,包含了文言文學習的所有知識點、能力點。我們認為,在進行文言文語段閲讀時,必須強化四種意識。

1、整體意識。

    綜觀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閲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應考時,我們要樹立整體意識,在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首先從內容上分辨是記人,還是敍事,抑或議論;然後由整體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寫的內容,比如記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寫的人物,再看人物之間是什麼關係,人物與事件之間關係,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情節是怎樣展開的,最後的結局如何……通過概括篩選信息,濃縮全文,化繁為簡,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和脈絡結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文言文閲讀題,通讀材料後就能明白,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總敍之後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匈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為盡哀;突出表現了李將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愛兵如子、勇於承擔過錯的性格特點等。再如2003年文言文段分別引自不同的典籍,《資治通鑑》站在勸諫君王的角度論事,而《舊唐書》則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論事,相同的人和事在不同典籍中評價不同,這就更需要樹立整體意識,學會辯證的看待人或事。

2、考點意識。

    閲讀文言文語段,其最終目的要歸結到《考試説明》的具體考點上。考點意識,就是力求一見題目就對該題“考什麼”和“怎麼考”,有一種“一呼即起”、“聞聲響應”的意識,從而快速調出知識儲存,準確高效答題。

    如2001年全國高考試題11-16題,依次考查了文言實詞的詞義、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翻譯文中句子、篩選提取文中信息,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 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11-16題,依次考查了文言實詞的詞義、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12和13題)、篩選提取文中信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以及文言句子翻譯(由客觀選擇題改為主觀翻譯題)。2003年全國高考試題11-16題,題型與2002年相比稍有變化,減少了一道考查虛詞用法的題目,增加了一道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題目。

    平時的複習,我們就是要在《考試説明》的具體考點的指導下,洞察考試意圖--“應該考什麼”,揣摩出題方法--“可能怎麼考”。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性強。

3、語境意識。

    在文言文綜合閲讀中,常常會碰到個別字、詞、句一時無法理解,就需要根據上文、詞義的慣性來順推,或根據下文的語脈、文意來逆推。俗話説,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只有將字、詞、句置於段乃至篇的整體語境框架內,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如:1994年全國高考題文言文的第2題,要求選出“輒貨市粟麥”一句中“貨”“市”詞義解釋正確的一項,題目中“貨”與“市”都可以當“買”或“賣”講,單純從詞義上是很難作出選擇的,因此應根據語境來判定。上文説何子平領到白米,下文又有人問“所利無幾,何足為煩?”顯然是賣了白米去買粟麥,答案是什麼,就十分清楚了。再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文言文的`第1題,要求選出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賈”的義項是“招引”、“招惹”,從而判定該項是錯誤的。

    準確把握詞義離不開語境,對文意的把握同樣離不開語境。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15題,要求找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其中D項所擬題面是:“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於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於是引刀自剄。”根據上文李廣的話,我們可以分析,“諸將尉無罪,乃我自失道”--他主動承擔責任;“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李廣身經百戰,功勛卓著,雖年老,仍盼殺敵立功,無所謂“無力”;迷失道路,誤了戰機,他自認天命,用不着請人辯護。他引刀自剄的原因應該是“年六十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不能再去接受刀筆之吏的審訊。

4、互助意識。

   閲讀文言文語段,要把語段與試題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幫助閲讀,幫助答題。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A、新舊知識互助,化新為舊。高考文言文閲讀的材料、題目一般來説是嶄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舊知識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繫,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課本上。如2002年全國高考語文卷12題,選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8個句子除原文外,其餘四個均選自中學課本,A組,“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後一句出自蘇軾的《石鐘山記》,是學生學過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詞“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講成“把”、“拿”就講不通了。兩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餘幾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斷,以作檢驗。B組,“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後一句是司馬遷《陳涉世家》中句子,也是考生熟悉的,加點的“會”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釋前一句的“會”,也是正確的。C、D兩組的後一句分別出自賈誼的《過秦論》和諸葛亮的《出師表》,也同樣可以用學過的後一句去比較、類推前一句,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釋,達到逐一排除的目的。2003年全國卷12題依然沿襲2001年和2002年高考考查虛詞題的一貫風格,有一半的句子是出自課本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到啟示:碰到某些字、詞、句的陌生用法和意義時,不妨思考:這個字、詞、句的這種用法和意義在課本上有沒有出現過?在複習迎考的訓練中有沒有碰到過這種現象?在當時的具體語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義的?能否用過去的思路、方法、技巧來解答?如果不能,那麼,這個字、詞、句的用法和課本中、訓練時出現的情況有什麼不同?兩者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內在規律?……這樣,就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中牽了線、搭了橋,可以利用舊知識解答新知識,利用已知啟發了未知。

   B、語段試題互助。“研讀語段,理解文意”-“閲讀題幹,把握要求”-“篩選信息,解答試題”,這是一般的正向的閲讀和解題思路。逆向來看,由於高考文言文目前還是以客觀題為主要考查形式,諸多選項(尤其是可以判斷為表述正確無誤的選項)對理解語段是有一種補充或驗證作用的。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讓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2003年文言文五道客觀題目就有4題是選不正確或不相同的);而且在設置選項時,又常常把在理解上有些難度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閲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3年全國高考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諷”、“哂”、“遇”、“務”;12題解釋了“為”、 “以”、“焉”、 “因”;13題辨別出分別表明裴矩“佞於隋”和“忠於唐”的句子;14題對原文有關裴矩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這麼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C、試題之間互助。文言文綜合閲讀題幾個題目之間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從分析到綜合、從簡單到複雜的內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後面試題中可以判斷的正確無誤的信息,來解答前面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或者驗證前面沒有把握的答案。如2003年全國卷14題A項“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於博學而很早知名”,它可以幫助解決12題A項中“為”的意義和用法,也可以知道“鞠”的意思是“養育、撫養”;由B項“裴矩工於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誇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於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可以驗證11題A項“諷帝大徵四方奇技”中“諷”解釋的正誤;同樣由15題A項“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阿諛逢迎”和D項“啟示後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的內容,可以幫助準確完成16題“君願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為直言,則佞化為忠。”的翻譯。

   D、閲讀之間互助。現代文閲讀和文言文閲讀,在閲讀載體、考查基點、閲讀方法等方面有着諸多差別,但同作為文章的閲讀,又有其相通之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把現代文閲讀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識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閲讀上來,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g0lk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