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5篇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5篇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教學這篇課文,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現的平台。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兩種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處,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兩種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説,興趣盎然。相信通過《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複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着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節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以後還要多注意語言的精準,聲調的起伏,評價語也要具體、詳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改進,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2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改變了一般一年級的教學思路。沒有一開始就着手識字,而是先讓學生讀課文,不認識的字拼讀拼音,不理解的詞可以問同學、可以問老師。

我逐個自然段檢查課文朗讀是否通順、流利、有感情,讀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領讀,學生都很踴躍,大家都讀不好的地方,老師範讀,直到整篇課文大家都讀得較為通順了,才結束閲讀,到此為止用了一堂課的時間。

第二節課,我出示問題讓學生在讀課文,並在課文中找的問題的答案,比如:小燕子幾次飛去菜園觀察?

每次觀察到的茄子和冬瓜有什麼不同?

小燕子用什麼方法觀察的?

等等問題,而且問題逐步加深難度,孩子們讀得很來勁,這種帶問題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效果很好,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課文內容都處理完了,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本課的生字,去讀,去理解,就簡單多了。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3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教學這篇課文我抓住低一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努力使課堂貼近生活,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同時,我更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時不太多發言的孩子,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也來展示自己。在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也注意到講評結合。這一節課,孩子們表現得很不錯,而且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着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節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以後還要多注意語言的精準,聲調的起伏,評價語也要具體、詳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學習,不斷改進,突出重點,做到得義得言,根據生情不斷髮展和變化,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4

這節課,在講《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課文之前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去了幾次,小燕子回來後都分別看到了什麼?又是怎麼對媽媽説的?”

問題提出後,同學們立刻行動起來。我呢!也像往常一樣,在同學們之間,來回巡視着,觀察着,想看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孩子們都認真的讀着課文,可是讀完一遍課文後,有的同學卻拿出文具當玩具玩了起來;而有的同學東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幹什麼好;還有的同學乾脆就和同學聊起天來,根本沒有在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看着同學們的表現,我不免有些生氣,心想:這些孩子們不好好讀文,怎麼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這時,我忽然看見吳兆盟同學在書上畫着什麼。看到此情景,我心裏更生氣了,心想:“不認真讀書,還在書上畫小人兒。我邊想邊怒氣衝衝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為典型,好好批評批評全班學生。而當我來到他的身邊,卻發現我錯了。只見他一手扶着書,一手拿着鉛筆正在把課文中描寫的這樣的句子畫上了橫線:“小燕子飛去了;小燕子又飛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飛去了”等三條橫線,看到他畫的句子,我欣喜的想:這不正是我所要的問題的答案嗎?

想到這兒,我立刻撫摸着孩子的頭,輕聲的問:“孩子,你畫的是什麼呀?”“老師,我把您剛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畫了下來,一會兒回答問題時,我就知道怎麼回答了。”“你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説完我立刻拿起吳兆盟的書,回到了講台前,把他畫上橫線的句子,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並對同學們説:“瞧,吳兆盟同學多會學習、多會思考問題呀!他知道在一邊讀書時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且還能在書上找出答案,並把它畫了下來。快來為他會學習、會思考問題的這種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學們都來向他學習。”聽了老師的話,孩子們不由自主的把頭轉向吳兆盟,用羨慕的目光望着他,並向他豎起大拇指。看着孩子們的表情,我接着又説:“老師相信你們,也能真正做到邊讀課文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把老師提的問題的答案用鉛筆在書上畫下來,因為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都在書上呢,只要你是個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問題的答案。”同學們聽了老師的話,再次向吳兆盟同學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來的學習,老師在提出問題時,同學們都會認認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讀着,並真的在書上邊找着邊畫着答案。此時看到同學們認真學習的情境,我會心的笑了。

通過吳兆盟同學這個小小的舉動使我認識到兩點:一是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往我們總覺得教給學生邊讀書邊在書上圈圈點點,尋找答案,那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説不需要低年級老師去培養,去訓練。而吳兆盟同學的這種學習表現卻使我扭轉了這個錯誤的想法。記得新課程倡導下的學生觀寫到: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它要求教師應努力學習,熟練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這就説明只要我們教師能夠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理論,大膽的、有意識的開展教學活動,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並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的去培養去訓練,相信學生確實能存在着巨大的發展潛能的,學生也一定能獲得應有的學習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領會到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培養者,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記得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也就是説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師為了不教。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就會主動的去探索、去發現新的知識、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問題,這不正是一種創新性學習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了。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5

為了趕課時,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上課,其實學生沒有紮實的掌握好課文,只是囫圇吞棗的粗粗把課文理解了下,但實在也沒什麼辦法,因為時間太緊張了,再説一年級新課標的內容太多,只好抓緊時間上新課,以至於今天在上《一次比一次進步》時,重視了朗讀而忽略了詞句的教學。

其實本課的詞語容易懂,個別詞語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和聯繫句子,幫助他們理解。例如,學生看圖上燕子做窩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但從今天的作業來看,學生的“什麼”“仔細”並沒有真正懂進去,只是停留在表面。準備明天抽個時間再鞏固下。

明天教學內容思考如下:

“什麼”是疑問代詞,表示疑問。“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學生理解了“什麼”的意思後,可以啟發學生口頭造句。如,“這是什麼顏色?”“你在找什麼?”等。

“仔細”就是細心,指導學生聯繫課文來理解,使學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細心去看,才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導學生用“仔細”口頭造句,如,“媽媽做事很仔細。”“我做完作業,又仔細地檢查一遍。”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6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上完之後頗有感觸。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小燕子三次觀察菜園中冬瓜和茄子的區別來告訴孩子觀察要認真,做事要仔細的道理。

我原本在三班的上法是按步就班型的(給三班代課)。從課文的第一段一直下來,讓孩子在讀上感悟,在讀中感受小燕子的觀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樣的上法,孩子進入文本比較慢,也是老師牽着孩子一步步走進文本。沒有把文本的情趣充分挖掘出來。課後,我反覆思考和總結,給三班上時,我準備不夠充分,因此只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學,實踐證明效果不顯著。於是我改變思路,先讓孩子自己讀課文,直到讀熟,然後分小組朗讀課文,檢查了一下朗讀情況。接着,就問孩子課文的內容都記住了沒有,孩子各個都表現地比較興奮,都説會了。於是,讓孩子把書背面朝上,考一考孩子。考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理解學習的一個過程。我利用多媒體打出問題,孩子們填空式的去回答,同時又在規範學生的説話:小燕子一共去了幾次菜園?每一次分別觀察到了什麼?第一次,觀察到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觀察到冬瓜綠,茄子紫;第三次觀察到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然後分別板書:

三次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綠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細毛 柄上有小刺

我想,讓孩子在讀熟文本以後,脱離文本進行問答,給了學生內化的時間和複述課文主要內容的機會。這樣的方法比從第一段學到

第二段的效果要好很多。在這樣的環節之後再回到文本中,讓學生找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用不同的符號勾下來,再進行對話朗讀訓練。這樣課文上起來比較簡單,又充滿童趣。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7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很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小燕子經過一次又一次認真仔細的觀察,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讓學生明白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這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覺得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着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節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學習,不斷改進,突出重點,做到得義得言,根據生情不斷髮展和變化,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8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認真”乃做人做事基本的能力和品質。如果一個人幹什麼都總是馬馬虎虎,那麼必將一事無成。

二 教材簡析:

本課主要是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的良好品質,課文的內容生動有趣,用故事的形式告訴學生深刻的道理,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還安排了關於識字,寫字,句式練習等基礎知識的學習。

三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本課的課文及生字、規範正確的書寫本課的生字。

四 教與學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

生:喜歡!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篇童話故事,名字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請同學們翻書,看誰先找到。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一邊聽一邊用手指着書。認真聽,仔細看。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專心聽故事看書。(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讀習慣)。

師:喜歡這個故事吧,你們能不能自己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生:圈出來,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

生:可以問老師,問同學。

生:還要把這個字多讀幾遍。

師:好!大家互相幫助,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用我們剛才説的這些辦法來解決。同時,給每一段標上序號。

(學生讀書積極主動,教師巡迴指導,並提醒個別精力不集中的同學。大多數學生讀過兩遍後,教師叫停,總結表揚學生讀書認真、仔細。)

師:課文共有幾段?

生:共有八段。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找四名同學每人讀兩段課文。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認真聽,並用手指着字,讀到哪兒,指到哪兒。

學生開始讀,遇到讀不順的地方,教師學生一起幫忙,順利讀完。

教師小結,並總結學生讀書認真,聽講認真。

(三) 精讀課文,理解課文。

師:大家一起讀課文好嗎?已經會讀的同學,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來讀,還不太會讀的同學,只要用手指着,把每個字讀對就可以了。

學生一起讀,出現困難,讓學生把這一句連讀兩遍,課文讀完後,教師再小結,表揚學生學習認真、仔細。

師:再自己讀讀課文,讀熟的同學可以一邊讀,一邊想自己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想法。讀得還不熟的同學,只要能繼續練習把課文讀會就可以。 (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讀書中。)

學生認真讀完書。

教師小結後,學生髮言,説出自己的讀書收穫。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認真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教師板書‘認真’兩字。及時總結每個學生的發言,表揚學生讀書認真,肯定學生的回答。)

師:同學們讀課文很認真,課文中的詞語不知道大家認得怎麼樣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你們可以讀讀試試。

出示詞語卡片,學生齊讀,然後了幾組同學“開火車讀”,其他的學生跟讀。

師:大多數同學能認出這些詞語。那麼,把課文中的字拿出來,你能讀出來嗎? 請小組長幫助老師一起來檢查一下大家認字的情況。小組長用每個同學的生字卡片來檢查認字情況。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再告訴他怎樣讀。然後我們來彙報各小組的檢查情況。

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巡迴,瞭解各小組的情況,及時提醒個別貪玩的學生投入學習。各組檢查完後,各小組組長彙報堅持檢查情況,包括彙報他自己的認字情況。教師肯定小組長工作認真負責。

師: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字的同學,能不能幫助你們組中那些還不會讀的同學把這些字都讀會?怎麼教?

學生開始學習。

教師繼續巡迴檢查,瞭解學習情況,組織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

小組長説説自己小組中有哪些同學進步了。

教師用卡片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會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師:同學們學習很努力,老師很高興。我想和大家一起讀讀課文,好嗎?

老師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讀,三五七段男生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你們同桌分段讀好嗎?男生讀一三五七單數段,女生讀二四六八雙數段。讀完以後,説説誰讀得好。

學生開始練讀,讀完後,教師讓學生説説同學讀得哪些地方好,學生積極説出同學朗讀的長處。

(認完生字的基礎上,師生一起再次盡情朗讀,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師:課文讀完了,我們知道小燕子認真觀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許多不同。我們也把自己準備好的西紅柿和黃瓜拿出來看看,仔細觀察他們有什麼不同?

師:現在你們有什麼想法想説一説嗎?

學生紛紛説出自己觀察到的和忽略了的地方。

(四) 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這説明大家確實認真讀書了,能把書讀明白。以後希望你們做事情也能像小燕子一樣認真。

五 作業設置:

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童話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聽。

六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完以後,反思一下,我覺得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美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幾個層層深入的環節,從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閲讀能力有所提高,同時在最後一個摸黃瓜和西紅柿的環節,通過親身實踐,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認真”二字。在進行識字遊戲這一環節中學生互教互學,對生字有了初步的感知,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受到了如何正確對待朋友的薰陶,師生感情融洽。

不足之處在於:朗讀的辦法由教師決定,這又限制了學生的喜好。

改進措施:朗讀的方法應當繼續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讀書的方法,這樣會更加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朗讀的願望。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9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瞭解課文隱含的道理。為了鞏固識字效果,我設計了摘茄子的遊戲環節,孩子們讀準字音,摘到茄子後的興奮與喜悦瀰漫在整個課堂之中。有個沒有摘到茄子的孩子還傷心地哭了起來,相信他們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認識的字,摘到茄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分角色朗讀課文,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發現後,我對同學們説:“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來進入接下來的讀和寫環節,孩子們都學的很認真,學習目標達成。

教學這篇課文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一年級的學生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面對孩子們積極學習的態度,我更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時不太多發言的孩子,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也來展示自己。在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我也注意到講評結合,這也是學校一直以來讓我們青年教師學習的方向,以後還會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這堂課使我內心充滿了幸福感。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教學過程中在進度的把握上顯得有些着急,學生緊張起來的時候我應該慢下來,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課堂氛圍。其次是識字教學環節設計應由易到難,分好層次,才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以後還要多注意語言的精準,聲調的起伏,評價語也要具體、詳細。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學習,不斷改進,突出重點,做到得義得言,根據生情不斷髮展和變化,真正教出語文味來,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0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瞭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認真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采烈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領悟,感受到小燕子的進步,學習通過仔細觀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文章共4個自然段,其中第2、3、4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扶放的教學方法,先一步一步地組織學生學習第2自然段,再帶領大家總結學法(讀讀這一小節、畫畫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讀讀它們的對話、找找小燕子的發現),接着讓學生按上面的方法學習第3自然段。在學習第4自然段時,引領孩子們比較一下,燕媽媽第三次讓小燕子去觀察時,有什麼不同(再去仔細看看)。當孩子們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發現後,我説:“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現冬瓜與茄子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現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説:“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在吃冬瓜的時候要把裏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整個設計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課文進行語言遷移運用,從而完成了由書本語言到自我語言的讀書內化的過程。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本文采用童話的形式,把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瞧,小燕子真是好孩子!燕子媽媽讓它到菜園裏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它一連去了三次,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多有趣呀!只要仔細觀察,就會有新的發現。

學生分析:

雖然他們都是剛入學不久的新生,但他們都具觀察事物、洞悉問題、善於發表見解的潛在性意識。所以,引導學生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認真、細緻、深入的觀察至關重要。因為這一階段正是學生形成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引導得法,將促使學生逐步掌握認知方法,形成認知能力,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上這一課時,以朗讀、表演等活動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今後在生活中認真觀察事物架起了一座橋。

教學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 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 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瞭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 燕子的三次發現後,我對同學們説:“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現冬瓜 與茄子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現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説:“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 “在吃冬瓜的時候要把裏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 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 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2

【教學片斷】

師:請小朋友們再讀讀課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老師失望地請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3次。

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課文第2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園,第3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園,第4自然段是寫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園。

師:請小朋友們好好讀讀課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媽媽是怎麼對小燕子説的?三次有什麼不一樣?

生1:第1次燕子媽媽只是讓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加點字説得比較重。)

師(追問):你説的不錯,你為什麼把“再”、“仔細”加重了説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嗎?

生1:?(搖頭)

生2:我知道,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媽媽叫小燕子再去“仔細”看看,就説明它前面兩次看得不仔細。

生4:“仔細”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認真,要把很細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師:請你們再讀讀這幾個自然段,小燕子是怎麼回答媽媽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媽媽説:“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對媽媽説:“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對媽媽説:“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追問):這3次回答一樣嗎?不一樣在哪裏?

生:不一樣。前面兩次回答得很簡單,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師:聽了小燕子這樣的回答,燕子媽媽笑了,説──(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燕子媽媽為什麼説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呢?

生1:因為小燕子第1次發現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發現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師:所以──)燕子媽媽説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2:因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細。後面他發現了“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個一定要仔細看才能發現的。所以説燕子媽媽説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生3:我可以説得更簡單些。因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所以燕子媽媽説它“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咱們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既能詳細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又能夠説得簡單明瞭。

【教學反思】

一、 問題設計宜“小”不宜“大”,具有階梯性

向學生提問,要正視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問題要深入淺出,體現階梯性,以點促面設計“線型”問題,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問題設計“大”了,會使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對老師的問題。上述片斷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即使有學生回答,也答不好這個問題。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太“大”,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知道該怎樣着手回答。於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個個階梯性的小問題: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幾次?燕子媽媽是怎麼對小燕子説的?小燕子是怎麼回答媽媽的?這3個問題都是從小處着眼,但是又緊扣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向最後一個問題靠攏,最後“燕子媽媽為什麼誇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環節問題的設計,是一步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個台階地走上去,正是以點促面的“線型”問題。

二、 注重追問,啟發思維

向學生提問,不能停留在問題表面,不論對錯與否,都要問個“為什麼”。這樣,老師才能瞭解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如果是錯的,就知道他錯的根源在哪裏,對症下藥;如果是對的,以他的思維啟發其他的學生。來我校講學的朱德江老師也曾舉例,對於答錯的學生要問問他是怎麼想的,才能幫助他改正錯誤。

上述片斷中,我就追問了3次,分別是針對3個階梯性問題的回答。第1次追問,我做得不夠好,應該在第1個學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園4次”時,這樣我就知道他為什麼會錯,僅僅是數錯了,還是他對問題沒有理解到位,等等。由於我沒有及時地追問,就錯過了“對症下藥”的機會,即使他在聽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後知道錯了,可能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錯了。第2次的追問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媽媽對小燕子説的話有什麼不一樣”之後。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理解“再”、“仔細”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但是我沒有這樣直接地追問,因為一年級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只去想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不會去聯繫句子思考。換成:“你為什麼把‘再’、‘仔細’加重了説呢?你知道這兩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嗎?”學生就容易把詞語和句子聯繫起來思考。雖説是“換湯不換藥”,卻更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第3次追問是問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在發現3次回答的不同中,進一步去體會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細。這3次追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向“因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細,所以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靠攏。

三、 提出問題與朗讀感悟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學生學習小燕子,做一個仔細觀察的有心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人文精神,僅僅靠幾個問題是不夠的,在提問的同時還應該結合朗讀感悟。提問在於抓住知識點,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而朗讀感悟則是緊扣教材,在讀中思考,理解課文。兩者結合運用,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好處。

上述片斷中,我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總要求學生讀一讀課文或相關的段落,讓學生在讀中思考提出的問題,既抓住了知識點,又緊密結合教材,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很集中,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人文精神。

總之,問題設計要問在點子上,貼近學生實際;注重追問,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問與朗讀相結合,體會人文精神。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3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筆者曾撰文論述中國當代小語名師那極富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個性發展所帶來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上,許許多多的小學語文教師也正運用着極富激勵性的語言來激勵、喚醒、鼓舞我們的學生。

教學一年級上冊第15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由於課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課文長了許多。一部分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困難。是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在指名讀時,一位學生第一遍讀成:“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麼不一樣?”有兩個地方讀錯了。老師説:“彆着急,看仔細,請再讀一遍。”第二次,學生讀成:“你到菜園,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老師説:“真棒,有一個地方改過來了,再看仔細,老師相信還有一個地方你也能改過來。”學生第三次讀,一個字也沒有讀錯。此時,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老師説:“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相信此時此刻,這個場景,這句與課題密切聯繫的鼓勵語,將銘刻在這位學生的心中,也會伴隨着全班同學共同成長。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4

課改的大潮洶湧澎湃。 沐浴課改的陽光,我們的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以往有所不同。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學科的整合;注重聯繫生活調動生活體驗等等。作為新課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學老師,我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一課的教學中,為實踐這些課改的新理念做了一些的努力。

片斷一: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生字之後)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生字,現在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拿出燕子媽媽的頭飾)我是燕子媽媽,你們都是“小燕子”。

(學生覺得很有趣,都哈哈笑了起來,有的還展開雙臂,撲起“翅膀”來。)

師:孩子們,請你們趕快飛到菜園裏,把你的發現告訴“媽媽”吧!可以一個人練讀,也可以幾隻小燕子一起討論討論。

(生興奮地、熱烈地邊讀邊找有關的句子)

師: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讀給媽媽聽?

生1:媽媽,媽媽,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生2:媽媽,媽媽,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生3:(搶着讀)媽媽,媽媽,我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師:哎呀,我的小燕子們可真聰明呀!你們發現了冬瓜和茄子這麼多不同的地方,心裏高興嗎?

生:當然高興啦!

師:(故意皺眉)那我怎麼沒聽出來呀??

生:(歪着頭,眨着眼想了一會兒)我知道了!我們應該要讀得很高興才行呀!

師:(笑着點頭)那你們就試着用興奮、高興的語氣讀一讀吧!

(生練讀後,用多種方法讀)

片斷二:

師:小燕子們,為什麼你們第一次、第二次都沒發現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第三次卻發現了呢?

生1:這次我看得特別認真。

生2:因為我一次比一次看得認真呀。

生3:(調皮地)這一次我還用手摸了,才知道有小刺,粗粗的。

師:你們真是媽媽的好孩子,不但會用眼睛看,還知道用手摸。真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呀!

師:(出示實物冬瓜和茄子)你們知道它們還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搖頭,有的在小聲議論,有的在思考)

師:讓我們一起切開冬瓜和茄子,你們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也可以捏一捏,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生1:(興奮地)老師,我看到了!冬瓜裏面的的籽是扁扁,白白的,茄子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還要小!

生2:(高高地舉起了手)我聞到它們的氣味不一樣。

生3:(迫不及待地補充)吃起來也不一樣啊!

生4:我用手摸的,冬瓜硬硬的,裏面滑滑的,茄子是軟的。

生5:我把冬瓜和茄子拿起來,發現冬瓜比較重,茄子比較輕呀!

生:…….

師:(開心地笑了)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真佩服你們!

看來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師指眼、耳鼻口等部位,讓學生總結)

師: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回家以後請同學們也學學小燕子,去觀察一下西紅柿和蘿蔔有什麼不一樣,可以把它們不同的地方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告訴你的家人和同學。

反思與研究

這一節課,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並沒有遵循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讀找找,小燕子去菜園看了幾次?每次都看到了什麼?而是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好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就是燕子媽媽,大家都是可愛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須認真讀好課文,學生覺得新鮮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讀課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當他們當“小燕子”來回答媽媽的話時,又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讀文後的收穫。

面對低年級學生,又該如何讓他們初步體會課文中角色的情感,並用朗讀來表現出來呢?如果只是在老師的指令之下被動地讀書,又怎麼能讀出情感?我通過巧妙地引導發現,用燕子媽媽的口氣引導他們感受小燕子發現了許多不同後,心情非常高興,從而讓他們自己體會到應該怎麼來讀小燕子的話。

在教學中,我注重生活體驗,注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冬瓜與茄子切開讓學生觀察,使他們懂得,觀察事物不但可以看,還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現的平台。同時注意對教材的開發、拓展、延伸,讓學生回家去觀察西紅柿與蘿蔔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學,在生活中去鞏固所學的知識,去關注生活,將學生從課內引向了課外。上第二課時的時候,很多學生帶來了他們對蘿蔔和西紅柿不同之處的認識,個個興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畫,有的説,興趣盎然,相信通《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觀察事物的這一道理和觀察事物的方法已經深深地、鮮活地印進了孩子們的心裏,再不是老師強迫灌輸,一遍又一遍地口頭複述所帶來的書面印象了。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反思15

今天上了《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上完之後和學姐做了一個交流,感覺迸出了一些新的想法,趕緊記錄下來。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小燕子三次觀察菜園中冬瓜和茄子的區別來告訴孩子觀察要認真,做事要仔細的道理。

我原本的上法是按步就班型的。從課文的第一段一直下來,讓孩子在讀上感悟,在讀中感受小燕子的觀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樣的上法,孩子進入文本比較慢,也是老師牽着孩子一步步走進文本。沒有把文本的情趣充分挖掘出來。

而項老師的上法就充滿情趣多了。她先讓孩子自己讀課文,直到讀熟,然後分小組朗讀課文,檢查了一下朗讀情況。接着,她問孩子課文的內容都記住了沒有,孩子各個都表現地比較興奮,都説會了。於是,讓孩子把書背面朝上,考一考孩子。考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理解學習的一個過程。小燕子一共去了幾次菜園?每一次分別觀察到了什麼?第一次,觀察到冬瓜大,茄子小;第二次觀察到冬瓜綠,茄子紫;第三次觀察到冬瓜皮上有細毛,茄子柄上有小刺。然後分別板書: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綠 紫

第三次 皮上有細毛 柄上有小刺

我想,讓孩子在讀熟文本以後,脱離文本進行問答,給了學生內化的時間和複述課文主要內容的機會。這樣的方法比從第一段學到第二段的效果要好很多。在這樣的環節之後再回到文本中,讓學生找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再進行對話朗讀訓練。這樣課文上起來比較簡單,又充滿童趣。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ywm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