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石鐘山記》簡析

《石鐘山記》簡析

課文題解 

本文選自《蘇東坡全集》。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北閒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詩、詞、散文、賦、書、畫均冠絕當時。與父蘇

詢、弟蘇轍並稱“三蘇”,均屬“唐宋八大家”。此文作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

年6月),是蘇軾由黃州貶所調往汝州途經江西時所作。

石鐘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

山,南連的叫上鐘山,北連的叫下鐘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課文簡析

課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敍述關於“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説法,然後

分別提出質疑,為下文作者親臨其境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第二段,寫作者親臨

石鐘山和探究石鐘山得名原因的經過,作者在這段裏生動細緻地敍寫了親自探究

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對“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寫作

者探訪得實後的感想:凡事須親歷而不可主觀臆斷,點明瞭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鐘山得名由來作為線索。先“疑”,後“探”,再“斷”,最後是、

歎”。文章結構嚴謹,脈胳清楚,記敍、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是宋人遊記常的

寫作方法。本文的特點是記敍內容容量大而條理分明,寫景奇特,真切動人,而

通過對石鐘山命名的探索,闡明瞭“臆斷”有害於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臆

斷”的方式又是多麼謬誤和淺陋可笑。這種議論,確定能給人以啟發。

特點提示

《石鐘山記》貴在由名質實,實地考察,表明了蘇軾不泥古而崇實的.精神。

文章不虛耗筆墨,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結合記敍,即事明理,深入淺出地議論,

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至於寫景,作者又緊緊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氣氛的點染,

寫出自己的感受,如寫暮夜乘舟探絕壁一段,繪形繪聲,情景事例,描寫十分細

膩、真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問題思考

蘇軾的考察結果仍沒有跳出前人“以聲得名”的窠臼,對此,你是怎樣看待

這篇文章的?

(提示)讀本文,答案的正確與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體會作者重視調查研

究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探求精神,不必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

標籤: 簡析 石鐘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lne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