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七律長征 教案教學設計

七律長征 教案教學設計

.七律   長征

七律長征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詞的含義及關鍵詞飽含的感情。

2.理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瞭解毛澤東生平事蹟和長征的背景。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中生字、詞的含義及關鍵詞飽含的感情。

2.理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法、學法]  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 預習 

1.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瞭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瞭解的長征。 

2.藉助工具書及註釋讀懂課文

二、導入

由長征的歷史背景導入:先讓學生髮言,然後老師總結: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悦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三.同學合作學習,正音釋義。

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雲崖( yá ) 岷山( mín )

四、整體感知課文 

1、 播放朗讀錄音或老師範讀課文。

2、 學生聽後自由朗讀,體會詩意。(合作學習:1、正音。2、藉助工具書以頁下注合作弄懂課文意思。)

3、 學生齊讀課文。

4、 指導朗讀,從節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讀出詩中表現出來的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五、品味詩中畫面

1、 創設問題情景:詩第一句説:“紅軍不怕遠征難”,從全詩看,從哪裏可以看出遠征之“難”?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

(請學生在書上自主圈點勾畫,然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運用藝術誇張手法突出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2、創設問題情景:《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容。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畫面,説説為什麼喜歡?(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3、 紅軍長征途中歷經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六、教師引導,深入研讀。

“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給人以多樣化的理解。有人認為,“寒”字烘托出戰鬥的緊張激烈,寄託着對死難戰士的無限哀思。有人認為,“寒”字既烘托出滬定橋險惡的形勢,又描繪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飛奪滬定,令敵人膽寒的壯烈情景。也有人認為,“寒”字用來烘托滬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勝艱險的英雄形象。還有人認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頑敵的寒慄。你同意哪一種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見解?

那麼“暖”字你又有哪些見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種理解比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種理解次之。

七、全班同學齊聲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

1.背誦詩歌。

2.用規範的正楷鋼筆字抄寫這首詩。

3.拓展閲讀 。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鑑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等,做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遠征難:   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

                                 (千里雪 更喜、盡開顏) 

只等閒:   細浪、泥丸 (誇張)

一.七律   長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習藝術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

2.學習分析律詩的結構,把握詩歌的中心。

3.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藝術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

2.分析律詩的結構。

[教法、學法] 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1.學生齊讀課文。

2.説説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後,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裏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着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着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裏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二、師生互動,分析結構。

1.律詩有關知識: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規定

2.分析結構

首聯:開宗明義,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頷聯: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承“萬水”,以金沙、大渡為典型。

尾聯: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後的喜悦。

3.探究:

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討論後明確:如果説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麼第二句就是具體的描繪。“萬水千山”,表明“遠”,也暗含着“難”;“只等閒”説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層,豈但“不怕”?而且從容不迫,應付裕如。

4.頷聯與頸聯的表現手法有什麼不同?

討論後明確:頷聯用了誇張的手法,頸聯是紀實。

三、討論:

長征的具體內容,包括對敵武裝的鬥爭和衝破自然環境的險阻兩個方面,為什麼在這首詩裏只以“萬水千山”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而對許多驚心動魄的戰役卻略而不寫呢?

參考答案:文學作品不同於歷史著作,詩歌不同於散文,抒情詩又不同於敍事詩,文非一體,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詩裏,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全部紛繁的事實鉅細不遺地列舉出來。問題的關鍵,在於詩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於這一特定現實的土壤之中,透過詩篇的三稜鏡能否深入到事物內部剖視出事物本質。抒情詩與現實生活就如同酒與米,蒸氣與水,它是米或水的昇華,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確是由米和水提煉集中出來的精華。基於這種認識來反覆吟誦《長征》詩,我們就會領悟到詩篇中所描寫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寫瑰麗之景,敍英雄之事,而實在是抒豪邁之情。在這裏,寫景、敍事、抒情,已經結合為一體,鍛鑄為合金,而以寫景作為敍事的背景着筆,又以寫景敍事作為抒情的素材運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為什麼詩篇只寫了“萬水千山”,而且只寫了“萬水千山”中的五嶺、烏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處,便使人感受到長征中所經歷的千辛萬苦的自然險阻,便使人想像到長征中所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輝煌戰績,並從而使人領會到長征中紅軍戰士的英勇豪邁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言以蔽之,這是文學的典型,藝術的概括。

四.課堂總結:

1.思想內容方面: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2.藝術形式方面:

   具體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

五、全班同學齊聲背誦這首詩。

六、課外作業:

1.默寫全詩。

2.課後練習三、四題。

[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首聯:開宗明義,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頷聯: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承“萬水”,以金沙、大渡為典型。

尾聯: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後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dkk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