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1

《難忘的啟蒙》是人教版十二冊教材中的一篇閲讀課文,文章飽含深情又富有哲理,是一篇回憶啟蒙老師的略讀課文,文章重點回憶了抗日講演比賽、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

課文內容很好理解,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能理解老師的精神及對老師的情誼,我覺得這篇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仿寫例文。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表達對自己啟蒙老師情感也是學習的關鍵所在。所以,在課堂上,我在理解完課文內容之後,讓學生回憶自己小學六年裏對啟蒙老師感受最深的事情,這件事表現出老師的什麼品質,能表達出自己的什麼情感。然後,在寫作方法上加以指導:可以學習作者運用兩件事或者三件事來寫,中間最後用上過渡段。寫完幾件事以後對這些事情做簡單小結。最後注意開頭結尾要點題,相呼應。中間寫作過程中,採用描寫和敍述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引用讚美老師的名言詩句等,使自己的文章顯得文采飛揚,情感充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出文章《難忘的啟蒙》或者《難忘的老師》。

經過練習,學生的這篇文章事例具體,結構合理,條理清晰,還真的能流露出真情實感。感覺收貨頗豐!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2

《難忘的啟蒙》是一篇回憶啟蒙老師的文章。文章重點回憶了抗日講演比賽、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及對日語課抵制的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教完這篇課文,我覺得我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抓準教材重難點,體會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也比較多。在一節課中,既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內涵,確實有一定難度。我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課堂上,我緊緊扣住教材重點內容,引領學生深入地自讀自悟,因此,在短短的一堂課裏,學生能深深感悟啟蒙老師身上那種愛國、誠實、正直和勤勉的優秀品質,感受到了作者對啟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培養閲讀能力。

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讀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如,課文寫了老師的兩次批評,一次是作文不切實際,不真實;另一次是寫大字很不用功,結果本可得甲的,卻得了丙。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對課文中老師的“兩次批評”有了較深的

感觸。這時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感受。因話題離學生現實很近,學生感觸很深。

 三、仿寫片段,讀寫結合。

學完本課,我播放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首飽含深情思念老師的歌曲,在優美的樂曲中,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啟蒙老師,想想自己的老師做的哪件事使你難以忘懷,通過這件事感受到了什麼,然後仿照課文寫片段。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進行閲讀遷移,使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堂上,我側重引導學生談談“如果你被老師批評了,會有什麼感受?”而忽略了課文中啟蒙老師要求學生習作寫真實,其實在教育學生“説真話,做真人”的道理,這也是做人的真諦!通過這件事反映了老師身上的誠實、正直的品質,但我在小結的時候未點化到這點。再如:由於本課篇幅較長,我在自學時讓學生自由閲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致於在講解的過程中較倉促,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難忘的啟蒙本應抓住題眼“啟蒙”來揭示文章的.中心,結果由於時間關係,卻沒能解決,學生雖然也能通過自讀自悟來體會文章的重點,但老師沒能再總結一下,覺得有點欠缺。還有:在聯繫生活實際方面,我雖然也能做到,但我沒能適時地抓住學生資源,進行指導,充分引導學生談談更多的老師,進行拓展延伸,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學生的感受,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課堂上才會從容自如。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3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篇課文所敍述的事,雖然年代離學生較遠,但內容並不陌生。一開課,我讓學生回憶了自己的啟蒙老師,並播放歌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從而引出課題。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

二、抓準教材重難點,體會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也比較多。在一節課中,既要對學生行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內涵,確實有一定難度。我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課堂上,我緊緊扣住教材重點內容,引領學生深入地自讀自悟,因此,在短短的一堂課裏,學生能深深感悟啟蒙老師身上那種愛國、誠實、正直和勤勉的優秀品質,感受到了作者對啟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

三、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感學習,自讀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如,課文寫了老師的兩次批評,一次是作文不切實際,不真實;另一次是寫大字很不用功,結果本可得甲的,卻得了丙。通過自主探究,學生對課文中老師的“兩次批評”有了較深的感觸。

四、仿寫片段,讀寫結合。

學完本課,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啟蒙老師,想想自己的老師做的哪件事使你難以忘懷,通過這件事感受到了什麼,然後仿照課文寫片段。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進行閲讀遷移,使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如:由於本課篇幅較長,我在自學時讓學生自由閲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致於在講解的過程中較倉促,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結果由於時間關係,卻沒能解決,學生雖然也能通過自讀自悟來體會文章的重點句子。再如:在聯繫生活實際方面,我雖然也能做到,但我沒能適時地抓住學生資源,進行指導,充分引導學生談談更多的老師,進行拓展延伸,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侷限性。還有,落實閲讀能力的訓練上還有待加強,而且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我在日常教學中長期不懈的努力,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快速地閲讀。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教學方式,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預想,在課堂上才會從容自如。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4

《難忘的啟蒙》一課,就課文本身而言,敍述當中帶有一些散文的美感,這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説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陶冶。課文主要是通過幾件事例,表現出啟蒙老師們對作者的影響,進而突出啟蒙老師們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老師們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就我個人而言,在教學過程中也希望扣住事例來發掘人物品質,進而感悟作者的情感。

基於這種想法,我把本次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結合具體事例,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上(這同樣也是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鍛鍊學生的閲讀(包括朗讀與默讀)能力。根據確定的整體目標,我將具體的教學環節設計為四大塊。即:

1、聯繫生活,明確“啟蒙”含義。

2、確定學習主題:結合具體事例,體會思想感情。

3、閲讀課文,培養能力。

4、總結感悟,拓展運用。

經過一節課的實踐,我發現自己的課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太注重對主題以及圍繞主題開展的各個教學環節的確立,而忽略了環節與環節間過渡的設計。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5

在第六單元《難忘的啟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啟蒙老師崇敬、感激和懷念的思想感情。隨着新課改的全面啟動,自主學習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並日愈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也在其間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完全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讀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在小學學習的幾年間,與啟蒙老師有沒有令人難忘的事?因話題離學生現實生活很近,學生感觸很深。在課堂上,我儘可能做到與舊知識的聯繫與鞏固,沒有為了閲讀而在分析文章,而滲透了寫作方面的知識,注重與寫作緊密結合,不忘語文的根本。

通過一節課的實踐,我感悟到了自己在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對於學生的讀,沒有很好地強調,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如何將讀巧妙地設計於具體的教學之中,同樣值得思索與探究。為了突破難點,喚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恨,我出示了一組南京大屠殺的圖片,當學生面對這些殘忍的場面時,流露出了驚訝和悲憤的神情,我當時應該抓住孩子的情感,讓他們談談看到這些畫面的感受。而我卻忽略了這些,沒有及時地捕捉教育的契機,失去了一次鍛鍊學生表達心中所想的機會。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今後會在新課改的指引下,不斷鑽研,不斷反思,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法”,尋找課改下課堂教學的真正出路。

《難忘的啟蒙》教學反思6

《難忘的啟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文章回憶了自己的啟蒙老師,文章重點回憶了抗日講演比賽、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的抵制等三件事。為了讓自己清晰瞭解上課狀況,上課前特意對課文進行了設計,上課時也時時對照着教案,看看自己的執行情況。

本來的設計是:一開始上課,讓學生講一些有關老師的詞語或成語或句子。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些課文是描寫老師的?上課時突然想起學生不大愛發言,也沒有創設情景,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臨時改為“板書課題”導入,並把“蒙”字故意寫錯,讓學生辨認,然後找“啟蒙”的近義詞;然後讓學生説説課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讓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來。從反映出來的情況看,學生還是比較積極的。因為愛挑毛病是學生的天性,何況還是老師寫錯的呢?

在“指導朗讀,談體會,請學生板書。”部分,“談體會”改為對“我”的影響,並讓學生在文章裏找出相應的語句。這樣,學生的回答是有根有據的,從語句中體會這是學語文的重要方法。

教學的次重點我定在了“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前後照應”。無論是內容還是寫作方法,這是一篇很典型的回憶文章,是學生可以模仿的例文。所以上課時,我讓學生重點讀了第一和九、十自然段,通過朗讀和分析,學生知道了這三段內容有重複是前後照應的寫法,文章開門見山,語句有變化。

在後面的時間裏,我還講了在報紙上登載的“三歲小孩童言無忌,無意説穿小偷行經”引起車上乘客深思的文章,讓學生明白:啟蒙老師不論年級、性別等,只要能觸動自己的心靈或教會自己某種技能,就是“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生也受到啟發,談論了自己的啟蒙老師。

通過課前設計和課中調整,我上的這節課語文味更弄了,教學目標更細化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