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精選蝙蝠和雷達教案四篇

精選蝙蝠和雷達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蝙蝠和雷達教案四篇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1

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將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學軟件,直接用於課堂教學之中,優化教學過程,幫助教師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小品。在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方面,多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良好的教學情景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產生強烈探求慾望的敲門磚。CAI在色彩、動畫、聲音上比其他的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立體感強,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揭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蝙蝠和雷達》時,教師首先放飛機夜航的動畫片:在茫茫的夜空中,一紅一綠的兩盞等不停地閃爍,這是飛機在夜航。幽美的夜空,神祕的亮光立刻吸引了學生,激發起探究的慾望。教師提問:飛機靠什麼在夜間安全航行呢?。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科普作品包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推理過程,讓學生參與科學家的推理過程,經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支配、運用已有的知識,從中探求真理,發現真知,是教學的難點。CAI卻可以事先安排好推理的程序和步驟,讓學生直接參與,自主探索。

教學《蝙蝠和雷達》第3.4自然段。

1.教師設計好科學家三次讓蝙蝠飛行的實驗情況統計表,問:小朋友,讓我們都來當完成這幾次實驗的科學家,共同揭開蝙蝠飛行的祕密,好嗎?

2.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要求:填表,各小組分別介紹三次實驗的場地佈置情況、試驗的方法、結果以及證明的問題。

3.彙報、交流。

4.辨析詞語: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句話中去掉配合起來通嗎?為什麼要加上配合起來。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協作學習或向老師求助獲取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利用多媒體指導,點撥,是學習羣體活動的組織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象為直觀,解決重點、難點。

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和雷達利用無線電波導航原理之間的相似之處是課文的難點。這時多媒體就能發揮優勢,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使用抽象變得直觀、生動。 教學這一部分時:

1.多媒體演示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蝙蝠是怎樣用嘴探路的?誰來把這些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上,並畫上表示超聲波進行方向的箭頭?

3.説話訓練:根據蝙蝠探路圖,聯繫説話。

4.雷達是怎樣導航的?(同上)

蝙蝠探路和雷達導航的原理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教者利用多媒體設計了兩個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印象,並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慾望,提高訓練的質量。

多媒體顯示: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2.想象訓練和説話訓練:蝙蝠和雷達的對話。

如何把枯燥的文字變成一個個鮮活的材料,在學生腦中動起來。教者緊扣住語言訓練和想象訓練這一着力點組織教學。學生學完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導航的原理,觀看多媒體:蝙蝠拜訪雷達。

(教師講解: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他非常驚訝,新想:這飛機怎麼也有夜間飛行的本領?經過打聽,他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飛機上裝有雷達。那麼雷達究竟是如何幫助夜航的飛機安全飛行的呢?蝙蝠不明白。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去拜訪雷達。蝙蝠會向雷達問些什麼問題?雷達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同座位的同學,一個做蝙蝠,一個做雷達,試着説一説,並表演蝙蝠和雷達的對話。

喚起學生感知,拓展思維空間。

人類在生物的啟示下發明新技術,新工具又何止雷達呢?你們還知道哪些事例?

1.觀看一段利用仿生學發明、創造的片子。如:魚與船,絲茅草與鋸子,鳥與飛機

2.介紹學生閲覽一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讀物。

3.根據觀看的片子或自己動手做實驗,完成一篇科學小論文《鴨子和潛水員》。

課本、教材和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課堂上載授知識、技能,組織討論、學習,課外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這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並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做到對大自然有新的發現,在語文學習上有新收穫。

結合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

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試驗的結論,合作交流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3、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的。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出示謎語:謎面是:會飛不是鳥,兩翅沒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動,捕捉害蟲本領高。(打一種動物)

謎底是:蝙蝠。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通過猜謎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和軀幹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沒長羽毛。視力很弱卻能在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打開語文書翻到11課,看文中的插圖,這是一隻正在夜裏飛翔的蝙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使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從整體上了解課文,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

第一步:三次科學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先採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着讓學生分別説説試驗的`經過。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説的基礎上深入瞭解了三次科學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二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祕密。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後讓學生邊聽邊看有關蝙蝠飛行的課件演示並思考問題,並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祕密。由於課件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閲讀教學要着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第三步:指導學生明白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繫。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蝙蝠探路的祕密弄清雷達的探路原理。在明白了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後,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討論它們之間的聯繫,再讓學生根據對話提示進行對話,使學生清楚地明白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繫,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且貫徹了大綱要求的“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我的具體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六個組討論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放手讓學生自己弄清雷達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間的聯繫。小組再派出代表回答課後練習及糾正問題。每組有7、8名學生,每一組有好、中、差學生穿插在其中,這樣就可以帶動其他學生參與學習。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完課文後、看完演示後,再自己討論,就可以再次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四、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課標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由課內引向課外,激發學生閲讀關於仿生學的科普讀物和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五、總結課文內容,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道路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只要大家今後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勤於觀察、善於發現、積極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六、板書

《蝙蝠和雷達》課文三次試驗結果

試驗順序


試驗準備工作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繫着許多鈴鐺。


把蝙蝠眼睛蒙上


鈴鐺一個也沒響,繩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用簡易表格明確地表示出:科學家通過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個板書設計直觀、簡潔反映了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體現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板書,便於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3

課文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説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鋭、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大致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學情分析

每一個學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抓住學生這一天性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問難,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學方法手段:

引導學生通過課件觀看科學家對蝙蝠進行的三次試驗的模擬動畫,使學生在觀察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2、課文朗讀錄音、寫有生字詞語的小黑板、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説一説你對它們的瞭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朗讀,注意生字的讀音,標出自然段。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評價,互相指導。

4、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麼?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2、同桌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名講,師生共同歸納。你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了吧?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二)出示過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麼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祕,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三)重點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

2、指名講段意

3、對於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它?為什麼?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裏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裏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裏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説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着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讚歎、佩服)

五、結束語:

我們人類是靠什麼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裏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鋭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蝙蝠和雷達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初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讀課文,同桌相互逐段讀課文。

②小黑板或課件出示生字詞,打亂齊讀,指名讀,正音,説説已理解的生詞意思。

③自由讀,説説課文要講什麼?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揭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抓住課文要點或者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話。

●研讀,感悟重難點

①小組合作探究:科學家做的三次試驗及其結論;蝙蝠是怎樣探路的,雷達是怎樣探測障礙物的。

③小組推薦代表向全班彙報研讀收穫,代表發言,小組成員或其他組代表補充發言。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或過程中,教師課件演示(如製作動畫片、畫圖示)三次試驗的情景和蝙蝠探路、雷達探測的示意圖,使學生直觀感受;然後讀一讀課文,填寫課後的填空題,明確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繫。

●抄讀,積累字詞句

①出示所有生字,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大多數是左右結構),教師範寫難寫的避、揭、礙等字,學生在生字本上寫一寫所有生字。

②學生勾出新詞語和重點語句,讀一讀,抄一抄。

第二課時

●讀課文,複習鞏固

①聽寫字詞。

②仿照寫句子。(即使也,終於等)

③讀課文,説説文章主要內容。

●講讀,學當解説員

①創設情境:有一羣低年級小朋友,非常想知道蝙蝠與雷達之間的科學祕密,今天,我們就來當一當小小解説員。現在請大家根據提示讀一讀課文,準備準備吧!

解説要點:

a.提出問題──飛機在夜裏為什麼能安全飛行?

b.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夜間探路的祕密。

C.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解決了飛機夜間安全飛行的難題。

②同桌互講,再自薦或推薦在全班講。如果有條件,可帶學生到學前班(或低年級班)當小小解説員。

③小結評議上台同學的解説情況,主要是表揚與激勵。

●趣讀,學做資料卡片

①指名讀課後的資料袋,瞭解什麼是仿生學,教師出示課件(圖文並茂),補充介紹相關信息,激發學生濃厚的閲讀與探究興趣。

②學生拿出各自所帶的課外資料,教師下發資料卡片,指導學生閲讀、精選、仿照課後資料袋製作自己的資料卡片,注意內容要精選自己讀得懂的,不要長篇大論原文全抄。教師下發的資料卡片可設計為:

類別 仿生學小資料 蒐集人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編號_________

③展示交流資料卡片:先在全班展示──宣讀、實物投影展示,張貼在學習園地或展示台中等,再各自找小夥伴交流。

●回讀,觀察小練筆

①學生自由地朗讀全文,回顧學習過程,談自己的收穫與體會。

②課堂小練筆:描述配合的情景。

a.齊讀句子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引出配合一詞。

b.請兩名學生表演一幕雙簧(可事先排練並保密),其他學生觀看後寫一、二段話,描述兩個小演員相互配合的情景。

c.宣讀交流,點評兩三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dnd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