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春》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教學反思

《春》教學反思1

《春的消息》是一首文質兼美的兒童詩,詩人金波以兒童的眼光觀察世界,以兒童的口吻描繪世界。字句隨意似閒庭信步隨意拈來,又彰顯一種工整,孩子們讀起來順口易懂,也是容易模仿。今年與孩子們一起欣賞這首詩,純屬是再度牽手。在徵得孩子們的同意之後,我又給孩子們佈置了這樣的作業:像詩人一樣將大自然變成詩行。他們歡呼雀躍,於是,有了寫詩的機會!

作業交上來了,帶給我的是感動。雖然語言是稚嫩的,句子也不那麼工整,甚至體現不出押韻,但竟然有詩的味道,有詩的感受。這不就行了嗎!我將孩子們的詩裝訂成一冊,他們便有了第一本詩集,題目就叫《春的消息》。

感動的同時我在感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莫説給點陽光就燦爛,只要能燦爛,給點陽光又何妨!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機會,他們會創造驚喜!

《春》教學反思2

講授《春》一,感觸很深。我先通過堂激趣,讓學生説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的語言美——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閲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的結構以後説: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了,有的説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説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説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説出你為什麼喜歡?有的説當天空下着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説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説他偷偷地從土地裏鑽出,多麼形象,多麼

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裏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後,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衝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説: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着説:快參加我們的電聲管絃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醜、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説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春》教學反思3

在品文的時候,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關鍵詞 “盡”、“倦”、“物是人非”、“ 聞説”、“也擬”、“只恐”、“載”等去理解,並且讓學生有感情的將其吟誦 出來。在品、誦中,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而後用心品 心。“言為心聲”,品完李清照的言,就應該品李清照的心。通過師生彼 此間的交流、對碰,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李清照因丈夫離去心境變化的 愁情,而後我抓住“許多”二字,讓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明白這份愁 並非簡簡單單的離愁,更有亡國之恨,故園之思,失竊之痛,漂泊之愁 等。帶着這種對李清照的深層次的瞭解,在略帶憂傷的曲調中,讓學生 集體朗讀,將學生的感情與詩詞的感情進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讓生將自 己的感情化為李清照的感情。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而且課堂效果也不錯, 無論是學生的朗讀,還是對關鍵詞對李清照內心濃重愁的理解,都是很 有深度的。

《春》教學反思4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闡述,抓住了春的特點,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揣摩、品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調動人體各種感官描寫景物的方法。上完第二課時後,聽取了同事的意見,綜合總結了一下。

這節課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幾個突出了方面:

1、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設計的問題符合七(5)班的學情,教師語言清晰簡潔。

2、能體現本文的重點難點教學,並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3、是一節有質量的課堂,學生理解課文、品味語言和寫法,同時能夠流暢地背誦。這是極其難得的。

4、課堂氛圍活躍有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這與老師善於鼓勵的課堂語言分不開,誇讚學生有理由,有明確的指示方向,例如朗讀部分,不但誇其讀得好的地方在那裏,同時又能明確而婉轉地指出不足的地方,使學生有了明確的改進動力和方向。

存在的問題:

1、關注的學生羣體集中在優等生上,對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對忽視,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有所得。

2、在品讀“春風圖”、“春雨圖”的時候,缺乏強有力的歸納與總結,思緒有些

混亂,使得板書也不是很清晰明瞭,板書的字體不夠端正有力。

3、在以情帶讀,品味語言這一環節中,時間安排過於倉促。

解決的辦法:

1、旨在有條不紊地把握一堂課,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在教師的穿針引線之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2、教師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材。克服課堂上的緊張情緒,把平時寫字的力度和穩定性發揮出來。

3、關注班級存在差異的各個羣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4、語文,重在語言的品讀,而誦讀是關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春》教學反思5

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對於信息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應用也越來越頻繁,這也要求我們的教育應使現代信息交互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因此,現代信息交互技術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對於全面培養學生素質,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中運用交互技術勢在必行,下面就本節課教學進行一下反思:

1、本節課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26課《碧螺春》第二課時。

2、在本課教學之前,農村學生對於茶還僅僅是一種“看過”的理解,對於有關茶的知識是少之又少,對於江南茶園更是從未見過。基於這種情況,在課前佈置學生和老師一起去搜集並瞭解一些關於茶的知識,學生通過詢問、網絡等多種途徑去搜集資料。這些知識將成為本課學習的基礎。我就孩子們蒐集圖片及自己蒐集視頻製成課件,應用於本次教學過程中。

3、首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回憶已學知識,在多媒體圖片及老師創設的去碧螺春茶園遊覽的情境中,扮演導遊,回憶上節課知識,回憶了碧螺春的產地、名字的來歷,學生們入情入境,進入文本,彷彿真到了江南一樣。

4、 接着,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近的情境,有圖片有音樂伴奏,為個性化的朗讀作保障。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朗讀語言文字自然有了獨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

5、接下來出示文字圖片,學生感情朗讀,勾畫製茶時動作的詞語,同桌討論交流,再讓孩子們結合圖片模仿製茶時的繁忙情景,體會到茶手的勤勞、心靈手巧。

6、最後播放一段製茶時的視頻,讓孩子們真正體會製茶的工藝,對茶手那嫻熟的.炒茶技藝無比敬佩。

總之,電子交互技術的使用,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作者寫作時的意境,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興趣,體現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節課我覺得十分成功。

《春》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教材的前兩單元是以人生為話題,寫對人生的感悟,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這個單元是以大自然為主題,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學生愛美的心靈,鍛鍊學生髮現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學中應重視美和感悟對好的詞的積累和運用,好的句子的欣賞與遊。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簡介;

2、誦美課文、讀中理解、讀中欣賞、讀中品味。

3、感受作者對春的讚美之情。

4、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瞭解排比、比喻、擬人等語句的表達作用;

3、記敍文章的情感美、語言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體會作者的語言美

課前安排:

1、解決本文的生字詞;

2、讀通讀懂本文;

3、收集有關春的詩句

4、收集作者簡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彷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有無窮力量。古往今來,有無數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景,請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現在請我們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樣寫春的?

二、讀中理解

1、教師配樂背誦,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默讀;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語氣,並把生字詞橫線畫出。

3、合作、交流教師引導,明確本文的生字詞。

4、齊讀,整體感知課文。

5、思考《春》描繪了幾幅美麗的圖?用三個字概括?若學生對第一個問題不能回答,就把問題縮小。請學生找出描繪春景的句子,然後再引導用3個字歸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6、請學生朗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引導學生歸納盼春—繪春—贊春。

三、讀中品味

請同學樣找出像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來讀,並説明理由(估計學生會找出一些修辭句式,教師見機點撥,完成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不同的語段來分析。

四、説中昇華

1、齊讀課文,結合課文説説這課你學到了什麼(可能學生會説描寫的作用、修辭的運用等)。

2、請同學們用本文所用的修辭選一至二樣説一句話或一段話,如以春天像……,像……,像……等句式;不用這句式,只要能用上相應的修辭手法進行。

五、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春的描繪,使我們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讓我們更加熱愛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同時,我們還學會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體會到了優美的語言。

六、佈置作業

1、摘抄好詞好句。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仿寫《春》的寫作方法,為《秋日的校園》寫上一兩片斷。

七、板書設計

我的教學設計與其他老師有點不相同,力求體現個人的語文教學思想和特色。

我堅信: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節課,是對語感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在指導學生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也喜歡這節課,我甚感欣慰。

但是,我對語感教學只是初窺門徑,理論上掌握得不多,教學實踐更少,上這節課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問題。課堂駕馭能力不強,由於師生對話多,秩序有點混亂。教學過程中的四大步驟平均用力,造成用時緊張,虎頭蛇尾。今後要注意刪繁就簡。部分學生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語言的能力較低,課堂練筆差,記憶能力也低。今後必須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後進生,關注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春》教學反思7

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時,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師進行認真地文本解讀,進行充分的預設,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其實,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是這麼做的,我們可以從《孔子游春》一課中感悟到。

春天到了,孔子為什麼選擇到泗水去遊玩而不是別的地方?課文第一自然段有這樣的介紹——春天到了,孔子聽説泗水正漲春潮,便帶着弟子們到泗水河邊遊玩。後面還有顏回的一句話:説孔子“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

所以,結合這兩處,我們可以引領學生感悟孔子和學生談水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並且孔子自己對“水”早就有了深刻的感悟,有了多元的、獨特的解讀——“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温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孔子“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那是因為孔子這一代宗師已和“水”這一文本進行了充分的對話,這就是與學生對話或者引領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前提。因此,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啟示——文本解讀是對話的前提,教師課前備課,首先和文本對話,只有把握好教材,充分地進行預設,才能引導學生交流對話。

所以,在教學“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髮,温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風是她甜蜜的絮語……”一段時,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個句子,你有哪些發現?

2、組織交流:

(1)、學生髮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比作偉大的母親。

(2)、這段話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圍繞“大自然像一位偉大的母親”來展開具體敍述。

(3)這段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教師追問:真的?説説你的理由。)因為排比的修辭手法剛剛在上一練習中出現,不妨加以鞏固。(然而學生紛紛再次讀這段話,説明理由:這段連用了四個結構相似的句子(教師:四個,好,排比句只要滿三個就行。但結構真相似嗎?説説這是怎樣的結構?)它們都是:“什麼的什麼是她什麼的什麼”。

(引領學生自己去發現句子的結構及句子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往往比教師直接“教”來得更有積極性,記憶也更深刻,並且為下面句式的背誦和仿寫做了有力的鋪墊,我們何樂而不為?)

3、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文字,説説這段話的哪些地方讓我們體會到大自然像母親的?

(1)組織讀書、交流,着力引導賞析比喻句之間的相似點(形似、情似之處)

(如:廣袤的大地——寬廣的胸懷,它們都是博大的,這是形似之處;它們都包容着一切,這是神似之處。)

(2)那為什麼説大自然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到底偉大在哪裏?(感受大自然的無私奉獻)

(這一環節的教學,其實是引領學生和文本充分對話,理解文本的一個過程,只有層層深入地教,利用課堂交教給學生理解、感悟的方法,提供感悟的空間,學生的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得以訓練和有效的提升。)

4、再讀讀課文,你覺得大自然還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1)、美麗的母親——飄逸的長髮(感受長髮飄逸的美)、明亮的眸子

讓學生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把“飄逸”和“飄動”比,學生髮現,“飄逸”是迎風飄飛,飄得那麼的美,而“飄動”則是飄得很笨拙,沒有那種美感。

把“眸子”和“眼睛”比,學生髮現,“眸子”是“眼珠”的意思,是“眼睛”中最有神采的部位,寫出了“大自然”這位母親的亮麗。

(2)、慈祥的母親——甜蜜的絮語(把“絮語”和“話語”比,學生髮現“絮語”更能表達“大自然”這位母親的慈祥。母親在我們耳邊輕輕地叮嚀)

(這樣辨別,不但讓學生學習了用詞造句的準確,更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5、引領學生在體會句子特點、感受自然美麗的基礎上積累背誦,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不要讓課後的背誦成為學生課外的沉重負擔,我們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引領學生積累詞語,掌握句型的特點,以化解背誦的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背誦積累。)

6、這句話的最後一個省略號,告訴我們,這位偉大的母親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讚頌的地方,讓我們仿照這樣的句式,也用詩一般的語言讚美她吧。

(1)、展開想象,練習説話,自己試着寫一兩句。

(2)、組內交流,引領評析:

(3)、拓展交流:

(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温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彎彎的月亮是她親切的微笑,閃爍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飾,絢麗的晚霞是她羞怯的紅暈,濛濛的細雨是她幸福的淚水,縹緲的白霧是她神祕的面紗,連綿的山峯是她健美的臂膀,滔滔的長江是她流動的血液,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芬芳的花香是她青春的氣息,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髮,美麗的花朵是她精美的衣邊,翠綠的草地是她華麗的披風,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呼嘯的海濤是她嘹亮的歌聲,滾滾的春雷是她前進的腳步……)

(一些優美的句段在引領積累的基礎上,我們教師可提供引領遷移運用的場所,這既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又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鞏固,讓教學和作業真正找到有效的聯結點。)

由此,我不由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湧動。”(葉瀾語)而激活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動情。可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有深刻的思考,這樣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需要教師有多元解讀,這樣才能關注學生的多元感悟;而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有着怎樣的高度,就會引領學生登上怎樣的高度。

《春》教學反思8

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為人師者都已熟知的觀點,可是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不少教師感到困惑。從《碧螺春》一課的教學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教學中,不難發現,詞語的理解由過去的教師簡單的説教,轉變為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習慣和已有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存在的問題,他們或有所疑惑,或躍躍欲試,或踴躍發言,或各抒己見。學生不再是等待教師注入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老師所給予的東西,而是自己自主地學習,主動地探究。整個教學環節,學生學得是那麼的充分,那麼的投入,學習主人的地位得以凸顯。

合作的過程不再流於形式。合作的動力是什麼?那就是學生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疑問,心中迫切希望解決它。什麼樣的合作學習才是有效的?那就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到了從學習夥伴那裏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或自己還不具備的知識、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東西。可以説,離開了這兩個要素談合作,那是空洞的,不符合學生實際的,流於形式的。在教學中,學生心中有着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他們想從夥伴那裏得到幫助,這就有了合作的動力;通過合作,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這也就證明了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説是有效的。

學習的過程是充滿激情的。衡量學生學習的質量,就看學生是否積極有效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課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自己或同學提出的不理解的詞語展開討論。這時的學生有着一種強烈的渴望,那就是把面前的詞語全部搞懂。美國一位教育家曾説過: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是積極主動的,當他們從中獲取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時,他們的心中有着一種無以倫比的高興和滿足,這種心態下的學習,是洋溢着激情的。

靜心思考《碧螺春》一課的教學,我對合作學習又有了更深的瞭解。

《春》教學反思9

先説説我的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詩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約寫於1928~1937年間。其風格較朱自清初期詩文有很大變化,沒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代之的是鮮明的新鮮格調和歡樂情緒。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用詩意的筆調,細緻描繪了大地回春、春花爛漫、鳥鳴蜂飛蝶舞、細雨滋潤萬物、人們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讚美春的生機與活力,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勇向前,抒發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如觀察細緻,描述生動真切,詩情畫意相融相合。

教學本課如果按照介紹作家、作品背景、生詞教學、段落結構、文句賞析、處理作業這一傳統模式,起碼要用三個課時,多好的一篇美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味同嚼蠟,且不堪其累。

本文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感,教學重點應放在誦讀上,以讀帶賞,讀賞結合。

同時,課文內容較為淺顯,適合互動、點撥式教學法,在點撥、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會賞析寫景文,進而進行自主學習。告訴學生,一切的答案在你們那裏,即由學生之口道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及答案,要讓學生感到,語文課不枯燥,也不難,自己也能夠進行分析,甚至總結出答案來。

所以,選准以上兩個重點,即朗讀和賞析準確生動的詞句,進行突破,以點帶面,其他問題也就能夠迎刃而解。教學只需兩課時,駕馭輕鬆。體現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裏就是以讀貫徹全過程,是主線,賞析優美詞句是主要活動,是互動的重點。淡化作家、作品背景的解讀。弱化生詞教學。

自始至終,教師要情緒飽滿,學生輕鬆自如,其樂融融。

教學過程(7139教育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自讀、互動、研讀課文部分,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⒈課文寫了哪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

⒉按照小組進行分工,學生進行自讀,找出認為非常好的句子,説説其妙處及作用。

⒊同組裏進行交流,形成共識。

⒋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讀仔細,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級交流、互動。(教師加入討論,適時引導。並簡單板書。)

應該説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説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7139教育網)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平時也存在,但今天這節課表現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會傾聽,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説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春》教學反思10

《春》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採取了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並結合了東廬中學的講學稿進行教學。在執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從備課到上課我以講學稿為主線,力爭突出洋思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理念。

《春》這篇課文需要反覆的朗讀,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自悟,而我只是個組織者。課前,我給每名學生髮了講學稿,讓其按着講學稿的學法指導來學習,通過查資料後小組合作完成一些預習題,然後整理歸納。

一、導入

我的導入形式是直接點題。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地做到老師少説話,節省時間留給學生學習用。這正遵循了現代教育理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這一教育理念。

二、關於學習目標的展示

洋思要求引導學生默看學習目標,僅限於一分鐘,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學習。這一點我嘗試着做了。但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長時間訓練應該能達到的。

三、關於自學指導及學生自學

這是“先學後教”中“先學”這一環節,是一節課的重頭戲。例如《春》一課出示了這樣一個自學指導題:根據春花圖學習下面幾幅圖(草、風、雨、迎春)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後回答問題:

①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畫?或喜歡那些句子?並歸納每幅圖畫的特點。與大家分享,同時説明理由。(品味語言)參考格式:我們小組喜歡圖畫,因為句子或詞語寫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辭(或從感官角度來寫了特點)表達了情感。②通過朗讀表達你的情感(讀中悟情)(五分鐘後期待你們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學指導題後,學生進行5分鐘自學。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老師儘可能不干預。教師只是巡視、督促,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學困生,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説點“悄悄話”,幫助他集中注意力。這也是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學指導題具體明晰,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自學指導題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勝利的快樂,定出非常具體的自學時間,這樣就加大了課堂密度,讓學生緊張起來,這也體現了洋思的“讓學生每節課都像在考試”的課堂特點。

四、關於教師引導點撥的實施

教師的點撥即“先學後教”中的“後教”這個環節。這個環節我注意這樣幾點:①提問不是從優秀學生問起,而總是從學困生問起,

整個環節關注的是學困生的學習情況。②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絕不重複。③“後教”的“教”,主要是“兵教兵”。即老師先問學困生,學困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時,再提問較好的學生,較好的學生仍回答不出或不準確時,再提問好學生,由此實現“兵教兵”的策略。如果所有的學生回答不出或不準確,老師才給予點撥,進行“師教兵”。④在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要不惜時間、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讓學生理解掌握,真正做到了為學生“解惑”。

以上是我學習借鑑洋思東廬經驗後的一些具體做法,由於時間倉促,還有許多不當之處,請領導和各位同仁指教。

《春》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經典美文,在上的時候總是會帶着膽怯的心理,生怕自己沒上好,污樂樂名家的筆墨;但是也十分地欣喜,畢竟可以再次感受這樣的薰陶。

上課之前,我把這篇文章讀了很多很多遍,加上以前的學習和對別人教案的參考,這才發現,所有能夠被解讀的被髮掘的上法都已經出來了,自己再無多得解讀。而前段時候改作文,發現學生在描述場景的時候,對於動詞的運用特別生疏,思考再三,我將自己的教案整合為:讓一切美動起來。

一、帶領學生們不斷的誦讀課文,在一遍又一遍的閲讀中去感受美文的美。

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盼春——繪春——贊春,並找到和概括文章的景物。

三、語言品析:找出文中的動詞,分別説説好在哪裏?寫出了一種怎樣的美?

這是本文的核心,因為作者並沒有靜止地描繪任何一樣景物,而是不斷的運用動詞來增加美感,尤其是“瞧去”、“閉了眼”、“不錯的”“可別惱”這幾個人物的動作語言穿插,讓整篇文章不止停留在作者的觀察視角,更在於美景與讀者的互動,當讀者將自己等同於觀察者的時候,身臨其境之美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在引導學生尋找動詞的同時也要去品析本文的形容詞,在這兩種詞性的分析之中去感知作者繪春的獨具匠心。

四、總結本文的寫作手法。

這篇文章是我的新嘗試,通過詞性去解讀文本,但願可以試用。

《春》教學反思12

伴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作為一名有着7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於《春》一文,粗略想一下,從自己上班起,已經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閲讀題,搞”碎屍萬段”,但最後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於講解課文內容,過於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既然如此,為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裏》、《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為,傳統的課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課改後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今後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春》教學反思13

在李清照的筆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閨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鄉愁、國愁,每一種愁跟她的生活經歷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關,所以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

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神仙眷侶般的生活,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粧打扮也已無人欣賞,自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教學反思14

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

20xx年10月10日下午第三節,學校二樓電教室裏聽課的老師濟濟一堂。這是學校公開教學周的一堂研討課——《春》的第一課時,這是一堂品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目的,在閲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平等地交流,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開始上課了,導入新課後,學生上台利用投影儀展示積累的有關描寫“春”的古詩文,四個字的美詞、俗語等。內容可豐富了,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春天曆來是人們歌詠的對象,愛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感受篇優美散文的構思之美。然後要求學生自由發問,互相解答。這下可熱鬧了,學生提的問題可多了,請看下面頗為精彩的鏡頭:

生:作者為什麼不説小草光明正大地長出來,而是“偷偷的”從土裏鑽出來?

生:這裏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説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長出來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的“鬧”,能否換成“叫”?

生:不行,因為“叫”只有聽的意思,而“鬧”字不僅有聽到,還有看到的。

師:解答得非常好。“鬧”字寫出了蜜蜂嗡嗡的叫,還有蝴蝶飛來飛去,表現了春天的繁花似錦的景色。如古詩文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也是這個意思,真是一字傳神。

生:文章最後三段用了三個比喻句來讚美春天,為什麼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為三個比喻句按人的成長過程來排列,這樣排列整齊,很醒目。

生:“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義是什麼?

生:春天是一年的開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滿了希望,但要抓緊時間,把握時機。

生: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麼還要寫到人?

這時全班學生沉默了,老師笑着説:“怎麼樣,沒有同學會解答嗎?需要老師幫助嗎?”學生們高興地説:“需要。”

師:寫景中寫人是為了表現人們熱愛春天,在春天裏,人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現春天的奮發向上。

一個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又一個個問題由學生和老師共同來解答,學生們爭着搶着提問,各抒己見,同時還興致勃勃地聽着別人的見解,老師的點撥。下課時間到了,學生還遲遲不願結束這堂研討課。

〔分析與反思〕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憊不堪,學生被動接受,覺得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學生能提出問題,説明他認真讀書了,找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啟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閲讀成為一種愉悦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當然,整個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備好課,就得深入鑽研課文,做到吃透、吃準,胸有成竹;同時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或進行深入的引導,或儘快、準確的予以回答。

《春》教學反思15

冀教版課文《碧螺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它描繪了碧螺春名字的由來以及採摘、製作和品嚐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語言文字,從而體會到課文的精髓。

一、調動多種感官,領悟茶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首先,始終把“朗讀”貫穿與整個教學之中。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觸課文的語言。從導入新課時的聽錄音朗讀,初讀時的自由朗讀到精讀時的感情朗讀??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讀出了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讀出了文字餓內涵,讀出了文字所藴涵的情感,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其次,通過實物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碧螺春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產自蘇州,是我們家鄉的驕傲。雖然學生平時在家裏見到過碧螺春,但卻沒有細細地觀察過它。教材中雖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紹得細膩、唯美,這些對於學生來説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為此,我發動有條件的學生從家裏帶來上好的碧螺春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聞一聞碧螺春的香,品一品碧螺春的味。這樣,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能深刻感受到碧螺春茶的無窮韻味。

二、爭做小小詩人,讓課堂充滿詩情畫。

文中最後一小節中提到: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餘,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在引導學生朗讀,談談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也來當一回小詩人。為碧螺春寫一首或一句清新的小詩;或為碧螺春寫一句廣告宣傳語,

讓家鄉乃至祖國這一值得驕傲的物產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了前面的教學做鋪墊,學生已經從心底深深地愛上了碧螺春,因此他們都躍躍欲試,他們時 而凝神沉思,而時斟字酌句?? 那份認真的勁頭不溢言表,彷彿真的是一位位小詩人在搞文學創作。學生寫出了“碧螺春香使人醉”、“一品碧螺消百愁”等精彩的詩句。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d2q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