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現代語文課應該交給學生什麼?(教學論文)

現代語文課應該交給學生什麼?(教學論文)

安徽 省淮南市賀疃初級中學:楊秀彬

現代語文課應該交給學生什麼?(教學論文)

摘要: 語文作為中國的文化精粹,任何一箇中國人特別是學生就更應該從基礎做起,認真學習,培育文化素養,努力把它發揚光大。

關鍵詞:思想感情、人生觀、價值觀、人格素質。

自從開設了《語文》這門課以來,教育界就在不停地思考:從語文課中應該學到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語文學科開設至今,語文教學一直是兩個板塊:語與文。語文課堂上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一直是這兩個板塊爭論的原因。我個人認為,語文課上所教的應該是學生缺乏的或者是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對此,筆者作了一番深入考察,撰寫了一篇《語文教學現狀調查》,對此作了總結。那麼學生從語文課中更想學到什麼呢?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語文基本知識。

基本知識是奠定一個學科的基石,語文也不例外,調查結果表明,83%的同學認為在課堂中應該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知識主要包括文化知識、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字詞理解、語法知識等,其中更着重於對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和遣詞造句的理解和訓練。絕大部分教育者認為,只有在深厚的語文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個人更進一步的深造。而且語文作為中國的文化精粹,任何一箇中國人特別是學生就更應該從基礎做起,認真學習,培育文化素養,努力把它發揚光大。

二、對個人能力的培養。

對個人能力培養的關注是本次調查中的重點部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現在特別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種個人能力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專業知識能力、日常交際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92.5%的學生在調查過程都表示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學習到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語文課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閲讀能力(對文章的鑑賞能力)解題技巧等。還有人提出了理性的解讀文本,結合當時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幾千年的填鴨式教育並沒有完全扼殺學生對文化的渴求。 現在的學生注重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他們已經看得很遠。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現在的學生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關注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以往!而且這種能力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開始關注一些作為日常交際方面的能力,比如説為人處世,如何在現代社會上立足,在日常交際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再比如説如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與此同時,還有46%以上的學生提出了應加強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有一個自主的空間,可以相互間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歸納總結,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自己的理解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團體合作精神。

三、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中國傳統的一個文化觀念是 “ 學而優則仕 ” 。但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筆者認識到這種觀點在我們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現在不認為 “ 學優 ” 就可以 “仕”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一層:品優,道德素質高才可以仕。他們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初、高中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明確的提出了應該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文本的解讀培養他們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以及通過對文本中英雄事蹟和奇山異水的解讀和欣賞來提高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少數同學提出應該在課前留下幾分鐘的時間來評點當天或昨天的國內國際大事,在老師的指引下得出一種正確健康的觀點看法。在這個板塊他們還對語文老師的人格素質提出了要求,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學識、品德素質高於一般人,能夠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以身作則,讓學生在其薰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自己,以便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還明確提出了語文和別的課程不一樣,它應該先培養 “人” ,其次才是培養 “才” 。調查結果表明,現在我們學生關注的、需要的方面,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有針對的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此筆者根據學生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首先是課堂氣氛方面。這個方面在新課改之後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基本不再是以前的灌輸式教學了,至少不全是如此了。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採用一些新方法,使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就是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改變教師主導製為學生主導制,放下老師的架子,加強師生、生生、師與書、生與書之間的對話,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此老師還應該淨化、錘鍊教學語言,同時應該面帶微笑,用自己的神態和語言來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的最好效果。

信兆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jx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