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解讀昌耀

解讀昌耀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能看到解讀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解讀昌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昌耀是我喜愛的為數不多的詩人之一,他以蒼涼和樸實詮釋了詩歌本該具有的厚重,卓然而立高原,獨行漠野大荒,或駐足凝視,或冥想低吟,他的詩歌決不是輕盈紛飛的江南春雨,也不是卿卿我我的軟語傾訴,他讓詩歌變成了翱翔宇宙之巔的雄鷹,振翅高飛,捨我其誰!

解讀一首,體驗詩歌的快樂!

斯人

靜極——誰的歎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在那邊攀緣而走。

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

昌耀的詩中常常充滿飽滿的激情和恢宏的氣勢,這與力度上的雄渾厚重相結合,不能不説其中藴藏着一種大氣。這首簡短的《斯人》就是這樣,初讀這首詩,讓我剎那間想到了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兩首詩都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雖然這兩首詩都取得了天地同參的藝術效果,但比較起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似乎更像一位飽嘗生命與命運艱辛的詩人在娓娓地訴説着智者的孤獨,而《斯人》中的詩人卻又是另外一種姿態和心態,詩人首先製造出了一種富有藝術張力的境況對比:靜極;密西西比河此刻的風雨。對於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或者意識,或者物質,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可以分為兩種狀態:自在和自為。自在即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存在,而自為則是被意識活動所意向的存在。在地球那壁攀援而走的密西西比河的風雨本來是自然界中的一種自在狀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本來是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是偶然的,無緣無故的。但正是人自身的意識活動,才使自在變為自為,使他們成為實現自己所涉及的可能性手段。正是這樣,在地球那壁攀援而走的密西西比河的風雨成了詩人歎噓的表徵,這樣一個詩人的孤獨的內心世界就表現出來了,這正如薩特所説:“世界從本質上説是我的世界。……沒有世界,就沒有自我性,就沒有人;沒有自我性,就沒有人,沒有世界”。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本名王昌耀,出生於湖南常德,祖籍湖南桃源,中國當代詩人,歷任青海省文聯《青海湖》雜誌編輯。1957年定為右派。1979年重返文壇,任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榮譽主席,專業作家。青海省文聯第三、四屆委員。

標籤: 解讀 昌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d9g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