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然測量》數學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裏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才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才小朋友説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裏演示一下,你剛才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彙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覆實踐,發現祕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祕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祕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覆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為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為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啟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遊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具:記錄紙、水彩筆。

2、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3、環境創設:將教室佈置成‘寶寶學園’的環境。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導入: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裏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裏的東西要怎麼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後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着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裏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師提問:“你是怎麼量的?量了幾次?”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範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麼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4)教師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師: “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後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裏記住次數。最後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教師介紹自由探索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裏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裏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②根據幼兒的測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麼?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瞭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①猜測及討論。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現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更合適?”

②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麼,我們教室裏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夥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麼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麼,沒關係,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③瞭解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麼東西的圓邊?用什麼工具量的?為什麼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麼合作的?”

④幼兒演示,教師小結。

三、結束語: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裏的這麼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延伸活動: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呢?”

“呆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後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麼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裏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並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並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範,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遊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裏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活動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幹什麼?(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説什麼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麼?(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後一幅圖,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願意來跟大家説一説。並示範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幹,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並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範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説一説,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XX長,用XX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麼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並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裏,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並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麼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現什麼?(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5

活動內容:

學習自然測量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學習記錄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進行測量,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動材料及環境創設:

1、知識準備:課前組織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用筆代替尺子測量教室內的桌椅,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2、教師用記錄紙、記錄筆、小棒、磁帶。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掛飾(兔、貓、雞、狗等)及測量用具。

幼兒分組材料:吸管棒、筆、小木棒、線、積木、鐵絲、抹布、記錄紙等。

3、將教室佈置成“小熊樂園”的環境。(樂園大門、小火車、小熊家等)

設計意圖: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幼兒要在一次活動中較為正確地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並同時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師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本着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及數學思維能力,設計了活動的教學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討論學習---分組操作探索---集中討論歸納。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到“小熊樂園”參觀引題,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小熊請小動物們到“小熊樂園”參觀學習,看看“小熊樂園”是怎麼建造的,學會後回到森林裏建造自己的樂園。你們聽,小熊樂園的火車來了,讓我們坐着火車去吧!

(幼兒做開火車律動入室)

2、請個別幼兒嘗試用小棒測量大門。

3、教師根據幼兒活動情況小結。示範講解用小棒測量大門的方法及記錄的方法。

4、教師讓小動物學習用筆測量自己坐的積木椅子,教師指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

5、教師提問:你測量的椅子有幾根筆這麼長?為什麼用一樣的筆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教師根據幼兒測量結果進行記錄,並引導幼兒發現用同樣的測量工具測量積木,積木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多,積木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少。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自由分組活動中繼續學習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測量用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A組:讓小動物們用吸管棒測量小熊家裏的桌椅和牀鋪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B組:請小動物們分別用長短不同的小棒分別測量一下大門的一塊磚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C組:小動物們可以自由選擇盤子裏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測量小熊火車的一節車廂有多長,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比較方便測量。

2、教師交待分組活動的要求。

3、教師組織幼兒分組活動,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在B組活動的幼兒思考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三、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交流,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1、教師展示A組幼兒的測量結果。

2、教師根據B組幼兒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現:為什麼一塊磚測量的次數會不同?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磚塊時使用的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的工具短,測量次數就多。

3、教師提問:你選擇了什麼測量工具測量火車的車廂,你喜歡用哪種工具進行測量?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做為測量工具?

4、師:小動物們測量了“小熊樂園”裏的這麼多東西,現在知道怎麼建造動物樂園了吧,讓我們回到森林裏動起手來,建造我們的動物樂園。

幼兒律動出室

四、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2、尋找哪些工具進行測量更方便。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讓幼兒嘗試重複使用同一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使用記錄的方式,掌握物品長度測量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願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經驗。

重點難點

重點:重複使用一個單位量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難點:學會以記錄單的方式來進行對測量結果的記錄。

活動準備

鉛筆、記錄單、金箍棒(人手一份)、孫悟空手偶一個、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注重幼兒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們好!我是西遊記的大師兄孫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長(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請小朋友們來幫幫我,可是我的測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請個別幼兒嘗試用一根筷子對金箍棒進行測量。(注重幼兒的體驗性)

結果:用一根筷子測量金箍棒長度的時候,筷子不夠長。

(2)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夠長,我們該怎麼辦呢?

(3)可以重複使用筷子進行金箍棒的長度測量。

(4)請個別幼兒嘗試如何重複使用筷子進行對金箍棒的長度測量。

小結:一根筷子的長度看作被測物體的一部分,並且能將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長度重複地擺放,不留白、不重疊地覆蓋整個長度,並對這些重複進行計數。

3、孫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來當作測量的工具。我們的教室裏面也有:鉛筆、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等。

4、分組操作活動。(注重幼兒的操作性)

(1)重複使用一支鉛筆測量,並做好記錄。

(2)重複使用一本故事書測量,並做好記錄。

(3)重複使用一塊積木(長方形或正方形,幼兒自由選取),並做好記錄。

小結:測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來對它測定結果,而在測量中的方法是多樣性的,結果也是多樣性的。

記錄單:通過學會用記錄的方式,掌握測量的方法。

七、活動結束:

1、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有利於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2、幼兒有序收拾學具,活動結束。

八、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來重複使用測量的,請幼兒根據活動中掌握到的學習方法,自己嘗試在家中尋找,對某一樣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並記錄。

活動總結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量和數具有同構性,但是兒童對量的認識要明顯地晚於數;相比與5歲的兒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數數技能。

大班的幼兒已經開始理解長度可以分割為若干個單位量,可以重複使用一個單位量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這時幼兒已經能在頭腦中建構單位量與長度之間的等量替換關係,表現為重複使用一根小棒來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遊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後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着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户及黑板的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並採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彙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户、黑板,為什麼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多。

3、遊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裏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裏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説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接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説説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遊戲:問答競賽小遊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數學教案10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2、嘗試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物質準備:測量工具、記錄卡、彩色紙皮等。

環境準備:佈置獨木橋的情景。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走獨木橋吧!獨木橋有些壞了你們要慢點哦!(見圖片1、2)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師:剛才我們走過的獨木橋有些壞了走着可真危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 長, 我 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呢?(見圖3)

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棒,請小朋友用這些小棒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有多長,把你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在

記錄卡上。

1、幼兒用小棒自主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師觀察。(見圖片4、5)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2、個別幼兒演示,梳理測量經驗。

(1)剛才你量了幾次?你是怎麼量的?(提問個別孩子,並演示測量過程。)

(2)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為什麼用一樣長的工具測量同樣長度的獨木橋結果會不一樣?

師:測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確,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準確了。(見圖片6)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3、師幼共同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我們要先找到起點,工具從起點開始量,量一次要用筆幫忙做一次記號,第二次要從記號後面開始接着往後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時候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量到最後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把結果記下來。(見圖片7)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第一次的任務我們完成了,你們會測量了嗎?現在我們一起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再來量一量獨木橋到底有多長呢?量好了把結果記在記錄卡第2行的後面。

(1)幼兒再次用小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見圖片8)

2)師觀察指導、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師生交流測量結果。

師:你們剛才又用小棒量了獨木橋,這次你們量完的結果是多少?

剛才你們都從什麼位置開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麼?一次一次要怎麼接?量完還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1、引導語:現在我們就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好嗎?記得哦!我們買的材料既不要浪費也不能太短了。要買和我們剛才量的一樣長的才可以,出發吧!!!

2、幼兒購買材料修鋪獨木橋。(見圖片9、10)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四)結束:

師:我們的獨木橋修好了,我們一起來走過修好的獨木橋去外面找找別的東西,去量一量它們有多長。老師這裏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測量工具,你們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樣喜歡的東西來當測量的工具,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測量本領來量一量,把結果也記下來。(見圖片11、12)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標籤: 數學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07q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