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種樹郭橐駝傳》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種樹郭橐駝傳》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備課資料

《種樹郭橐駝傳》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註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郡解縣(今山西永濟縣),世稱“柳河東”。他出生於長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經史百子。21歲中進士,任祕書省校書郎。26歲第博學鴻詞科,任集賢殿正字,博覽羣書,通觀古今。貞元十七年(801)調任藍田尉,得以瞭解世風民情。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裏行。順宗即位,他參與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貞改革,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改革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前後長達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釋以遣苦悶,並關心現實,寫了大量文章駁難政敵。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滿心以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遠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關心民瘼,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懸,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於任所,故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樸素的唯物思想,反對天命論。他和韓愈一起領導古文運動,認為文章應輔物及時,其文學主張與韓愈大同小異。他的散文創作立意新穎,章法嚴謹,以雜文、寓言、山水遊記等成就最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歌清新峻潔,似淡實濃,自成一家。有《柳河東集》行世。

(選自《中國曆代散文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課文析讀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雖名為“傳”,但並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從內容上看,它是一篇借“傳”立説的諷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見大,極富哲理,通過貼切的比喻,鮮明的對比和恰當的類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從而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我們閲讀時應認真借鑑。

所謂寓言,即寓意於言。也就是通過講故事來闡明道理。《種樹郭橐駝傳》是通過談論種樹之理,來闡明治國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駝種樹為喻進一步闡明為政要順應民心,要使人民休養生息的政治觀點。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會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務其業而不受煩擾的改革願望。

文章為把“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闡述得更深刻、更有説服力,運用了對比的寫法。

作者先從種植的當與不當作對比。連用四個“欲”字句,概括了樹木的本性,提示了種樹的要領,並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

作者次從管理的善與不善作比較。“勿動勿慮……若棄。”郭橐駝看似聽之任之的做法裏,卻包含了“順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無微不至地關心,但結果適得其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概言之,作者圍繞“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綱,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説明樹木的本性,再説明“自己”如何按照樹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他植部分則分述兩種違背樹木本性發展的做法,然後歸結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顯示橐駝種樹之道的正確。行文簡潔,對比鮮明。

郭橐駝所講的道理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寫此文僅僅是為了種樹嗎?我們説不是,要郭橐駝講種樹之理是為了“移之官理”,是用“養樹”和“治民”作類比。作者通過對話,將“養樹”與“養人”作類比,把種樹、管理樹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樹”與“人”,雖為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養樹”與“養人”也各有其特點,但尊重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卻是為實踐所證明了的共同規律。因此,兩者類比,既使人感到自然、親切,也使文章增強了哲理性、説服力。

另外,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開頭的敍述,語言質樸明朗;後面兩大段對話,多用排比對偶,説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對偶句中,活畫出各種逼真情狀,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寫他植者“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幾句,把一個“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的種樹者的蠢行刻畫得栩栩如生。又如,寫俗吏旦暮擾民的“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擊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對偶句,難道不也把那紛紛擾擾,雞犬不寧,百姓疲於奔命的情景都活畫出來了嗎?從語言上看,許多語句如串串珠貝、璀璨奪目,足堪欣賞

《唐書柳宗元傳》説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緻,璨若珠貝”。從這篇傳記來看,確乎如此。

(選自《語文週報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類文薦讀

毛穎傳

韓 愈

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孫需兔②,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恆娥,騎蟾蜍八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與韓盧③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趺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鬚,八竅而趺居④,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佔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説,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簿書,市井貨錢註記,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

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官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

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君中書,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因不復召,歸封邑,終於管城。

其子孫甚多,散處於中國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衞、毛、聃者也。戰國時有毛公、毛遂。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別名。眎,同“視”。② 求(nóu):剛生下的小兔。③韓盧:古代韓國名。④趺(fū)居:即趺坐,雙足交迭而坐。

閲讀提示:作者仿《史記》傳記的體例,為之作傳。文章把許多歷史傳説和神傳故事編織起來,充分敍述了毛穎的通古博今和勞苦功高,通過他“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的遭遇,批評了統治者的“少恩”,抒發了作者胸中的鬱悶和憤慨。文章構思新穎奇特。用詼諧幽默的擬人和雙關。從一枝小小的毛筆,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橫生的寓言故事。

四、閲讀方略   文言文閲讀之八:如何辨識偏義複詞

所謂偏義複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1.兩個語素意義相對的。例如:《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兩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義。

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園”這個語素表示意義,“圃”只作陪襯。需要注意的是,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複詞和同義詞的重疊使用要區別開來。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舉動自專由”“會有相從許”説“專由”就等於説“自專”或“自由”;説“從許”就等於説“相從”或“相許”。中學課文中出現的偏義複詞很多,例如:①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作息”只有“作”的意義,沒有“息”的意義。②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後序》)--“利害”只有“害”的意義。③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遠近”只有“遠”的意義。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存亡”只有“亡”的意義。⑤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國家”只有“國”的意義。等等。

那麼,如何正確識別這種複詞偏義的詞語呢?辨別偏義複詞的辦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聯繫它前後的連帶成分。如:“晝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説“勤苦地勞作”是通的,説“勤苦地勞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認定“息”是隻能作陪襯而不表示意義的語素。因此,也就可以認定“作息”是偏義複詞了。

(二)從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出師表》)全句是説,不管是“宮中”(指皇宮)的人員,還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員,都是一樣的,在提升、懲處、表彰、批評方面,不應該有所不同。即句中體現的“不宜異”,那麼“異同”一詞中,只取“異”的意義,而“同”就只作陪襯了。

    (三)縱觀全篇,從文章大局的角度來理解。如:《孔雀東南飛》中的“我有親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詩之中,未言及蘭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為偏義複詞,偏在“兄”。有些詞只能這樣從全文考慮,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塗尚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xngjo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