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春》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

《春》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

 1. 作者簡介

《春》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另有筆名樑真,祖籍浙江海寧,生於天津。他自幼聰慧,小學二年級時,他的習作《不是這樣的講》被天津《婦女日報》選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隨即開始創作詩歌,校刊《南開高中學生》經常刊登他的詩文,其中1935年發表的雜感《夢》,是他以“穆旦”為筆名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華大學地質系,半年後改讀外文系。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先後合併為長沙臨時大學及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在那裏,穆旦在詩歌表現方法方面開始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寫出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詩,多數發表在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和昆明的《文聚》雜誌上,成為當時大後方最受矚目的青年詩人之一。1940年,穆旦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赴緬甸抗日戰場擔任翻譯工作一年多,回國後輾轉於昆明、貴陽、瀋陽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詩集《探險隊》於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瀋陽自印了《穆旦詩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詩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1951年獲碩士學位。1953年初,穆旦與夫人周與良一起回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從那時起,他開始了大量的詩歌翻譯,至1958年他共翻譯出版了普希金、雪萊、拜倫、濟慈等人的詩集十餘種。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錯判為“歷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譯和創作,翻譯了《唐璜》《丘特切夫詩選》《歐根奧涅金》等。

2. 詩歌分析

這是一首寫春天的詩篇。全詩只有兩節,第一節寫大自然的春天,第二節寫生命的春天。既寫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寫出了生命春天的焦慮與迷惘。

第一節表面上寫春天的景緻,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對春天的感覺。首句“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是以動寫靜,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和飽滿的色塊,呈現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隨後,“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綠草,“渴求”“擁抱”二詞準確地勾畫了草與花的關係。緊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從地裏“伸”出來,將花朵的頑強生長、掙扎的具有動感的形態,生動地展示了出來。

前面三行,通過草、花、土地的描繪,把一派生機盎然的春色展現在讀者面前。接下來的三行,作者的筆鋒忽然一轉,寫到了春天的“暖風”。“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大概吹醒了屋子裏的人(這裏的“你”並沒有具體所指),他推開窗子,看到了滿園奪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節末行連續用了“滿園的慾望”和“美麗”這兩個抽象的詞語,寫濃濃的春意和琳琅滿目的春景,這是以抽象彰顯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繪的此起彼伏地湧來的春色。這三行起到了過渡的作用,預示着下文將要展開的內容。

詩的第二節實際上承接第一節,表現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氣息的催發下,青春正“為永遠的謎蠱惑着”。第一句裏的“藍天”應和着上節的斑斕的春天景緻,“永遠的謎”體現了春天的神祕和充滿誘惑。而“緊閉的肉體”突兀地顯示了青春期獨有的特徵,肉體是被禁錮的、得不到施展,與後面的“捲曲又捲曲”相呼應。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鳥的歌”更為形象,一種為沉重感所牽制的輕盈和飛翔的渴望,一種“被點燃”“卻無處歸依”的無奈、焦慮和迷惘--這些複雜的意緒被準確地傳達出來。最後兩行,藉助於“光,影,聲,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強化了“緊閉的肉體”所受到的蠱惑。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詩意和詩情卻十分飽滿。與傳統的吟詠春天的詩作多好寫景抒情不同,此詩的最大特點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寫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慾望,尤其是人的感覺。經過感覺的過濾之後呈現的景緻,便顯得結實有力。要留意此詩在語詞運用方面的特點。

(1)語詞的厚度和力度。這主要體現在對春天的顏色和形體的描繪上,例如寫“綠色”,詩人用“火焰”狀“綠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搖曳”寫出了“綠色”具有動感的形態,倘若換成其他詞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更不消説後面有“渴求”“擁抱”兩個動詞的加強;又如,寫花朵的生機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兩個表示形體的動詞,它們足以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至於“泥土做成的鳥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現了“歌”所負載的雙重力量(輕盈與渾沉),這就是王佐良所説的“肉體化”。

(2)矛盾方法的運用。例如,第二節中“緊閉的肉體”與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滯重與“鳥的歌”的輕盈以及“點燃”與“無處歸依”等,均構成了矛盾,這無疑增強了詩句的張力與密度,拓展了讀者的想象空間。藉助於鄭敏概括的“穆旦的語言只能是詩人界臨瘋狂邊緣的強烈的痛苦、熱情的化身。它扭曲、多節,內涵幾乎要突破文字,滿載到幾乎超載,然而這正是藝術的協調”,進一步領會這首詩的語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詩作來讀。

(3)某些句式的歐化。現代新詩受西方詩學影響很大,表現之一是句法的因襲。像這首詩裏的“當……”句式、“如果”這一關聯詞、“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來”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詩影響的痕跡。還可以瞭解穆旦對文言和舊體詩詞語言的拒斥,不用“陳舊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強調用“非詩意”的辭藻入詩。 

餘紅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xngk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