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高考十八個文言虛詞的用法的歸納整理(網友來稿)

高考十八個文言虛詞的用法的歸納整理(網友來稿)

四川內江資中 陳瓊

高考十八個文言虛詞的用法的歸納整理(網友來稿)

一、 而

1、 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 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着”,或不譯。

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4)(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如:青,取出於藍,而青於藍。

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續耳。

(5)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6)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於“地”“着”等,或不譯。

如:吾恂恂而起。

吾嘗終日而思矣。

2、 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於茲。

3、 助詞,附在其它的詞上。

(1) 作時間詞,“既而”“俄而”“已而”“而後”等。

如:既而兒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語氣,相當於“罷了”。

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問代詞

(1) 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什麼”“什麼原因”。

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

(2)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裏”“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如:大王來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2、 副詞

(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怎麼這樣”。

如: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複音虛詞。

(1)“何如”,用在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者“什麼樣”。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如:榮祿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問。

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三、 乎

1、語氣助詞

(1) 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嗎”?

如:欲安所歸乎?

壯士,能復飲乎?

(2) 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如: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 感歎語氣,可譯為“啊”“呀”。

如:孰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頓處,可不譯,相當於舒緩語氣。

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亦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 用作助詞,可作形容詞詞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四、 乃

1、 副詞

(1) 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2) 情理上的逆轉相背,可譯為“卻”“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僅”。

如: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2、 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作定語,“你”“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詞,起幫助判斷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嬴乃夷門抱關者。

五、 其

1、 代詞

(1) 第三人稱,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複數)。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 第三人稱,一般代人,可譯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 第一人稱,用作定語或主語,譯為“我的”“我(自己)”。

如: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4) 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裏”。

如:則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如: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 副詞

(1) 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

如:其皆出於此乎?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 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怎麼”。

如: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語氣,可譯為“還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語氣,可譯為“可要”“可”。

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連詞

(1) 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

(2) 選擇關係,可譯為“是……還是”。

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耶?

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4、 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霰雪紛其無垠兮。

六、 且

1、 連詞

(1) 遞進關係,可譯為“而且”。

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且矯詔紛出。

(2) 並列關係,連接兩個動詞,可譯為“又”“並且”。

如:河水清且漣漪。

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3) 讓步關係,可譯為“尚且”“況且”“再説”。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盡。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七、 若

1、 代詞

(1) 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如:更若役,復若賦。

若入前為壽。

(2) 指示代詞,“這”“這樣”“如此”。

如: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連詞

(1) 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設”。

如: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

(2) 選擇關係,可譯為“或”“或者”。

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户。

3、 以“夫”“至”結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動詞,“像”“好像”。

如:若水之歸下也。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八、 所

1、 助詞

(1) 組成“所”字結構。後面必須跟動詞,如不是動詞則要活用為動詞。相當於“……的”。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如:置人所繒魚腹中。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2、 組成“為……所……”表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3、 構成複音虛詞“所以”。

(1) 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2) 表憑藉、手段、目的。譯為“用來……的”。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4、 名詞。譯為“處所”“地方”。

如:某所,爾母立於茲。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九、 與

1、 介詞,

(1)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

如:且與府吏要。

秦伯説,與鄭人盟。

(2) 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跟……相比”。

如:吾與徐公孰美。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 連詞,邊接並列成分。

如:今秦之與齊猶齊之與魯也。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也入與非常也。

3、 語氣助詞,通假字,同“歟”。

如:王庶幾無疾病矣與。

無乃爾是過也。

4、 動詞,譯為“給予、結交、參加、讚許、親附”

如:蹇叔之子與師。

失其所與,不智。

與嬴而不助五國者。

十、 於

1、 介詞

(1) 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如:得復見將軍於此。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 形容詞之後,表比較。可譯為“比”“勝過”。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 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 構成複音虛詞“於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關係,古今同義。

如:於是餘有歎焉。

於是秦王不懌。

(2) 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

如: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 詞綴,嵌在動詞之前,構成雙音節詞,不譯。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十一、為

1、 介詞,讀四聲。

(1) 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2) 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如:為君翻作《琵琶行

公為我獻之。

(3) 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 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着”“為了”。

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 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6) 被動關係。可譯為“被”。

如:恐為操所破。

2、 助詞。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可譯為“呢”。

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何以伐為?

3、 動詞,“成為”“變成”“治理”“作為”“當作”“以為”“認為”“是”等。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詞

(1) 語氣助詞。

A、 陳述語氣,可不譯。

如:於是餘有歎焉。

B、 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詞,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盤盤焉。

2、 代詞

(1) 人稱代詞,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稱,可譯為“它”。

如:謹食之,時而獻焉。

(2)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裏”。

如:且焉置土石?

則將焉用彼相矣。

3、 兼詞

(1) 用作“於此”“於是”。

如:青麻頭伏焉。

風雨興焉。

(2) 用作“於之”。

如:使皇武子辭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十三、因

1、 介詞,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着”“憑藉”“經過”“通過”。

如:因賓客至相如門前謝罪。

因擊沛公於坐。

我欲因之夢吳越。

2、 連詞

(1) 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卻立。

府吏聞此便,因求假暫歸。

(2) 表示因果關係,可譯為“因為”。

如: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十四、也

語氣助詞

(1) 表示判斷語氣。

如: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語氣。

如: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3) 表示疑問語氣。

如:吾王庶幾無疾病矣,何以能鼓樂也。

縛者何為者也?

(4) 表示感歎語氣。

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能鼓樂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詰語氣。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語氣。

如:勿從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詞

(1) 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藉”“依據”“用(憑)什麼身份“”按照“。等。

如:餘船以次俱進。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2) 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趙。

(3) 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 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範圍。相當於“在”“於”。

如:餘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5) 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如: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 連詞

(1) 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2) 目的關係。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

如:斂貲財以送其行。

以盡吾齒。

(3) 因果關係。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4) 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餘以四人擁火以入。

(5) 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 構成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台口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發於新硎。

4、 副詞,同“矣”,相當於“已經”。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則

1、 連詞

(1) 承接關係,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是”。

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臨視,則蟲集冠上。

(2) 假設關係,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 並列關係,可譯為“就”,或不譯。

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 轉折讓步關係,表示意思有轉折可譯為“可是”“卻”,或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可譯為“雖然”“倒是”。

如: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2、 副詞,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詞

(1) 人稱代詞,第三人稱。

如:作《師説》以貽之。

(2)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如:均之二策。

之二蟲又何知?

2、 助詞

(1) 結構助詞。

A、 定語的標誌,可譯為“的”或不譯。

如:吾嘗聞少仲尼之聞。

B、 補語的標誌,可譯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 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音節助詞,湊成音節,不譯。

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詞

(1) 構成“者”字結構,名詞性短語。

如:用葉者取葉祿長足時。

(2) 起提頓作用,可不譯。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代詞

(1) 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數詞後面,可譯為“個”“樣”之類。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qd8x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