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橋邊的老人》旁批閲讀

《橋邊的老人》旁批閲讀

[美]海明威

《橋邊的老人》旁批閲讀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湧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着推動輪輻。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後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着。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裏,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麼地點。完成任務後,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聖卡洛斯來,”他説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説,並沒有完全聽懂。

鋼絲邊眼鏡:眼睛是心靈的窗户。老人形象模糊,眼鏡卻很惹眼。作用或有二:恰似攝影鏡頭,可以定格老人神情;又如一道監獄的鐵柵欄,隔離了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聯繫後文“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盡是塵土:戰爭甚囂塵上;老人風塵僕僕。

湧:人羣擁擠,逃離心切。

蹣跚、爬:負重,遲緩,行進艱難。

嘎嘎:軍需物資多。

拋:無情。賦予上文“嘎嘎”以幸災樂禍的得意。

齊到腳踝:自然想見《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句。

躑躅:遲疑?留連?有所期待?

卻:前後反差。

累:身心俱疲?

走不動:處境堪憂。

偵察:人物身份。

稀稀落落:人羣漸行漸遠,冷清。

可是:反襯出孤立無助。

對話中交代人物。有限視角。

露出笑容:故園最親。

微笑:温馨勝於辛酸。

那時:深情追憶。老人主動傾訴,聯繫後文出現的“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

噢:漫不經心。

“唔,”他又説,“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麼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着頭説,“唉,只得把它們拋下了。”

我凝視着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着,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祕莫測的遭遇戰即將爆發,而老人始終坐在那裏。

“什麼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説,“兩隻山羊,一隻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説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 老人説,“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

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

照料動物:朝夕相處,難以忘懷。

最後:語含自豪。

老人外形描寫的重複強調。

只得:於心不忍,無可奈何。

凝視:職責所在。聯繫後文兩次出現的“注視”。

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聯繫後文“神祕莫測”。《白象似的羣山》中女孩遠眺,映入眼簾的是灰褐色的乾巴巴的鄉野與埃布羅河兩岸的農田和樹木,暗示着生育與手術的抉擇。此處是否可以看作生存與毀滅的難以預測。

神祕莫測:形勢難料,生死未卜。

始終坐:坐以待斃?注意“遭遇戰即將爆發”。

一共三種:細數家珍。

炮火不饒人:語重心長。《乞力馬紮羅的雪》中投彈軍官威廉遜鑽過鐵絲網爬回陣地時被德軍手榴彈擊中的情形令哈里終生難忘。

最後:令人緊張。

沒家:孤苦無依。因戰爭而家破人亡?

只有:相依為命。聯繫上文的“兩隻羊……四對鴿子”。

貓會照顧自己:下文一再重複。

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説,“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動了。”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説,“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託薩的岔路上有卡車。”

“我要待一會,然後再走,”他説,“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我告訴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説,“不過我非常感謝你。再次非常感謝你。”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着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隻呢,你説它們會怎麼樣?”

“噢,它們大概捱得過的。”

“你這樣想嗎?”

“當然,”我邊説邊注視着遠處的河岸,那裏已經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麼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可是

簡直不敢想:戰火無情,動物何罪。

此句問得突兀而生硬,似隨口敷衍,實泄露作者情緒。

不相干:態度鮮明。不願與政治沾邊,但政治家挑起的戰爭卻直接擾亂了日常的生活秩序,實際上又最相關。

再也走不動了:歷經生活滄桑的疲倦。

岔路:離開還是留守?生存還是毀滅?命運的岔路口?

待一會:留戀。

沒有熟人:無可投靠。

疲憊不堪、茫然:也是對未來生活的茫然吧。

可是:弱者更有弱者。

你説:底氣不足,尋求安慰。

大概:誰又能確信呢?

你這樣想:欣慰。

邊説邊注視:關注任務更多,對話實是敷衍。

看不見:老人如何逃生?另,卡車的由近及遠,敍述時間隨之推移。

人家叫我走:自己實不情願。

鴿籠沒鎖上吧:有意提醒可能的希望。

飛出去:和平自由的希望。

可是:山羊體格最大,卻最軟弱。貓機靈,鴿能飛。

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他説。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

“謝謝你,”他説着撐

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説,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可是天色陰沉,烏雲密佈,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

有的幸運吧。(宗白譯)

不想也罷:口是心非,終難割捨。

催:情勢急迫,替老人擔心。

站起來,走走看:理解、同情、提醒。

撐:勉為其難,強作支撐。

搖晃、向後一仰:亦是生活打擊,茫然無着。

終於又:凶多吉少。

那時:沉湎往事,迴避現實。

木然:飽受摧殘,甚於哀哭。

只是:“冤”與“怨”。

對他毫無辦法:對戰爭更無可奈何。

那天:敍述時態轉換。

復活節的禮拜天:基督復活,重生、拯救與希望。

法西斯正挺進正:危急。注意與“復活節”的並置。

天色陰沉,烏雲密佈:魔氛方熾,前景堪憂。

沒能起飛:基督開的玩笑?略有嘲諷。

或許就是:模稜含糊,差可寬解。

僅有的幸運:戰爭的殘酷,弱者的辛酸。

小結:《橋邊的老人》很好地貫徹着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小説不倚賴宏大的題材,也沒有紛繁的人物和情節,而是通過漫不經心的對話,推動敍述的展開;主題和情感在冷靜、剋制的敍述中顯得較為含蓄。此一旁批閲讀記錄,嘗試解讀潛在的被作者有意省略的豐富內藴,為學生細讀此類小説提供一個案例,避免因為閲讀的浮淺化而導致的對作家及其作品的粗淺認識,以期促使學生自覺關注作家遣詞造句的不苟用心,並在反覆的閲讀實踐中積累鑑賞經驗、提升寫作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oexr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