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外師造化內得心源(高三必修)

外師造化內得心源(高三必修)

 外師造化   內得心源

外師造化內得心源(高三必修)

--意境中的“人”與“自然”

方士庶《天慵庵隨筆》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寥寥幾語,道盡了中國傳統書、畫、文等藝術的精粹。這就是“意境”。“意境”中有“意”(人之意)和“境”(自然之境)。要想明白“意境”,理解“意境”之妙,無疑要弄清楚“意境”中的“人”與“自然”。我們不妨把“意境”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認識自己”,二是“改造世界”。或者套用唐代畫家張璪的兩句畫訓:“外師造化,內得心源”。

    試看王安石詩:“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詩中前三句一十八言都是景(境),寫盡了江南的明豔陽春;末句六言是人(意),如果沒有這六個字,全詩便縱有千種詩境,更與何人説詩意?因為一句“白頭相見江南”使所有的景象都籠罩着、滲透進一點無言的惆悵,可以是無盡的追憶之愁,也可以是無比的重逢之欣,還可以揉入更豐富的人事、人意。於是,便有了絕妙的意境,成了耐讀的好詩。

    再看元人馬致遠的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前四句全部寫景,“斷腸人在天涯”一句點情,而就這短短的六個字,便“鍊金成液”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哀愁寂寞卷襲上來,連浩茫的宇宙都點染成無邊無垠的荒寒空曠,這就是詩意,這就是詩的意境,這就是藝術的意境。

    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而異,且呈現出種種外相,恰似釋迦牟尼佛珠,可以幻化成炫目迷離的美。相同的月夜星天,卻有着大不同的詩意。請看:

    一代詩仙留有思鄉的佳作《靜夜思》,也留有戀友遊仙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更有捉月失足而成的千古絕舉和最好的人生註腳。真是死得其時,死得其所,死得其境,死得其人。

    唐時陸龜蒙雲:“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這是賦蓮花,屬詠物之詩。

    元代楊載《景陽宮望月》雲:“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浩無聲。”這是帝居之大氣,涵蓋乾坤,包容日月。

    明朝沈周《寫懷寄僧》雲:“明月有影微雲外,清露無聲萬木中。”這是禪境之幽趣,覺心空明,情調恬淡。

    清季盛青螻《白蓮》雲:“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云何處香。” 這是常人之情致,風流藴藉,難忘過往,猶“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似“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意境之於詩,正是“意象在六合之表,榮枯在四時之外”,總非人間所有,皆“靈想之獨闢”。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Amiel)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原來,藝術者就是自然的代言者,能將主觀情致與客觀景緻融合無痕,便成了魅力無邊的藝術和藝術大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kmj0y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