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家長,孩子需要你的理解

家長,孩子需要你的理解

濱海三中 項傳聞

    “家庭是製造人格的工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點,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也是調節、過濾社會影響的樞紐。父母既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永不更換的終身老師,天下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無不希望孩子的將來獲得成功。現在有不少家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很少,也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總會聽到父母這樣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搞不懂事了,越來越不可理喻了。他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更不用説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了。那麼,孩子需要得到家長的哪些理解,家長又如何與孩子溝通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孩子的理解需求,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也許你會發現讀懂孩子的心思其實並不難。

    本期的家長學校課程我們分以下幾個環節:

    一、走進孩子的心靈: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層次從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可見尊重與理解的需要是一個層次比較高的心理需求。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着的用處和價值。但是現在,我們的家長朋友常以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孩子、支配孩子、調節孩子行為,這種思想方法往往難以調動孩子自身的情感因素而導致教育失效。自以為是的愛,得不到孩子的諒解,既讓自己心寒,又無形中增加了家長與孩子的隔膜。

    在組織本次學習之前,我在班裏進行了問卷調查。對48個學生的心理需要做了分類統計,85%的學生認為自己與父母溝通比較困難,有30%的學生甚至透露父母從不徵求自己的意見。他們最希望家長能正確看待學習成績,自己進步了,不要“得寸進尺”,規定下次一定再超過某某;自己退步了,不要一味批評自己,他們已經很難過了,而應該幫他們分析一下原因,鼓勵他們重整旗鼓。還有的同學希望父母信任自己,不要懷疑他們偷偷上網,不要跟蹤自己與誰交往。也有同學説,自己雖然英語暫時差點,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願再決定是否該報補習班……

    這是孩子的心聲,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長是否考慮過這些問題。我私以為孩子還是比較願意跟我交流的,因為我尊重他們。我把他們當作一個有思想的個體看待。在每天的《我學習,我感悟》隨筆中,我用心品讀他們記錄的點點滴滴。看到快樂的話語我會給它畫一個笑臉,寫點羨慕的話。讀到憂傷的文字,我會回個無奈的表情,表示同情,開導他正確面對問題,畢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看到孩子們一天天喜歡上這種記錄的習慣,把自己成長中真實的一面整理下來,我很開心。這種記錄,不僅是他個人成長的一筆財富,而且還架起了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個平台。

    孩子畢竟還小,我們不能強求他們的理解,有句不太好聽的話叫年幼無知。但我們可以理解他們,只要你願意降低姿勢,聽聽他們的想法。

    二、尋求溝通的方法:

    1、學會理解、尊重,與孩子平等相處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非常敏感,家長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很容易產生矛盾。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在女兒面前嘮叨,“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幾個同學前來邀約女兒一起去過朋友生日,竟然遭到了母親的一頓臭罵,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覺得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同學也不願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母親:“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雖然嘴上是這麼説,但她內心卻很孤獨,很苦悶。

    其實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佔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會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説是嗎?

    2、學會傾聽,也要學會真情告白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溝通不一定非要用嘴去説,有時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善於傾聽,並不意味一味遷就、放任而不要批評和教育。在與孩子説話時,家長要善於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看這麼一個鏡頭:有一天,兒子在該回家的時候還沒有回家。家長開始想:這臭小子,又貪玩了。繼而是憤怒:都什麼時候了,人影子都不見!不等他,我們先吃飯!心裏想:他回來非得“好好教訓”一頓不可!晚飯後,7點、8點,家長越來越焦慮:這孩子不會出什麼事吧?越想越害怕,開始一個一個打電話詢問兒子的同學。正在此時,門鈴響了,母親迫不及待地去開門,(接下來會怎麼樣?大家想一下)這位母親是怎麼做的呢?劈頭一陣責罵:“你死哪裏去了?!害得我們差一點沒去報案……”兒子試圖解釋,但母親此刻哪裏容得下解釋?劈臉又是一個巴掌,兒子跑進自己的房間, “砰”的一聲把房門關上了。這位家長用 “責罵和巴掌”來傳達自己對兒子的刻骨銘心的關愛。試想一下,效果如何?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這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着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淹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譬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説: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他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深切的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3、學會欣賞,讓孩子覺得他是你的驕傲

   “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紅遍大江南北,大家對它應該並不陌生。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踐行了這種理念呢?我們習慣了“比較教育”,拿自己的孩子和更優秀的孩子比較。他們優秀,我們就希望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們普通,我們就不斷的打擊他們,甚至揣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我們總希望孩子不斷進步,他們一後退就會回家面對冰冷的表情。殊不知我們的情態直接冷冰冰的打到孩子的內心,他們覺得很累,久而久之覺得學習是種負擔。縱然你三番五次對孩子説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他們也不信你“鬼話”--進步了不覺得快樂,退步了更是寒心徹骨。你説學習對孩子還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很難。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比較多,產生的想法也挺多的。處於青春期,還有叛逆傾向。逆水不行,不如順水推舟。帶着欣賞的眼光,挖掘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帶着成就感而不是挫敗感前行不更好嗎?

    三、家長代表發言,家長在溝通中互學:

    以上我對家長朋友提了建議,考慮到身邊的事例或許更有發言權,我提前與邱雨媽媽做了溝通。之所以選擇邱雨媽媽,是因為曹媽媽與邱雨同學母子關係特別好,能互為朋友。邱雨會把在校的瑣事跟媽媽講,媽媽也能經常打電話給老師問一下孩子在校的表現。

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邱雨媽媽作報告。(報告中)

家長就孩子問題展開討論。

    四、反思自己,完成練習:

    1、請你説説對孩子的理解。

    2、請談一下,今後你準備怎樣與孩子之間相互增進理解?

    五、學習小結: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然而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愛,如何讓孩子接近我們,坦誠地向我們敞開心扉,這需要智慧。每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都是新手,沒有永恆不變的教育方式,因為你的孩子在不斷成長不斷變化。作為家長、老師的我們也應該適應這種變化,以變化的眼光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尊重他們,傾聽他們,幫助他們!

    今天的家長學校課程就到這兒,再次感謝家長朋友能從百忙中趕來參加今天的交流學習。希望我們今後能多多交流,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努力!

 

標籤: 家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gnpq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