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孩子需要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嗎?

孩子需要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嗎?

                         北京青年報     2002-10-15     

孩子需要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嗎?

 

      對於我們周圍大多數的家庭來説,孩子對於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是不瞭解的,未成年的孩子是否需要參與到家庭的經濟問題中來,每個家長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與孩子談及和金錢有關的話題對他們的成長不利呢? 

     ■瞭解可能會是一種痛苦 

     説起這個話題,我的心中突然有些酸楚,我想起了幾年以前的事,那時,我和弟弟還很小,我上初三,弟弟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那一年爸爸下崗了,我家裏一下子就陷入了一種慌亂和困境之中。 

     那一年的暑假開學,我們要交學費與書費之類的費用,媽媽握着我們兩個的費用通知單發愁,她在不住地説着:“咱家沒有多少錢了,咱家總共現在也沒有多少錢了……”我想,當時媽媽不是有意的,這個家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當時,還有個重病的奶奶…… 

     我和弟弟當時並不知道我們家裏到底還有多少錢,我們只是從媽媽愁苦的面容上看出了這個家庭的危機。我們兩個很難過,甚至我們商量着退學……對於少年來説,這種壓力太沉重了,我們跟媽媽商量退學的事情,媽媽極力反對,並説只要有一口飯吃,我們就不能退學。但當時的情形是,我們已經不能專心在學校學習了。 

     那時候,我比弟弟大些,還懂得學習的重要,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而弟弟,變得開始逃學,不聽課,終於有一天,老師找到媽媽説:“你們把孩子領回去吧,我們教不了了……他曠了一個星期的課,給開除了。”媽媽當時很傷心,還狠狠地打了弟弟,但弟弟一句話也沒有説,也沒有掉眼淚,他退學了…… 

     他原本是個好學生的。後來,弟弟開始給人家打工,貼補家用,又開始做了小買賣,他給家裏貢獻了自己本該學習的時光。他在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齡,心裏卻承受了太大的壓力。而我一直都在為弟弟退學的事情而自責,其實,在我的心裏我一直以為,如果我家裏真的供不下去的話,退學的也應該是我。 

     好多年過去了,有一次弟弟跟我説:“姐,我現在學習還晚嗎?我好後悔那時候退學……”他説這話的時候,他已經快20歲了。後來,弟弟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自學完大專課程。他説起當年的退學,還是那句話:“咱媽不容易……” 

     我在這麼多年裏,一直都記得那時候媽媽説那句話時,作為孩子的我們是多麼的難過與悽楚,那種壓力太沉重了。所以,我想説的是,無論你家裏是富裕還是貧困,只要還能供孩子上學,也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千萬不要把家庭的財務狀況告訴他們。無論那些是痛苦還是值得炫耀的情況,他們都實在不應該去承受。 

     ■文/文豔 

     ■實話實説最明智 

     我知道很多家長之所以避諱和孩子談家庭的經濟問題,是覺得孩子太小、太單純,正處在學知識的成長階段,怕孩子為此過早地染上世俗的銅臭味,或者背上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和壓力,從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經濟問題是大人應該操心的事,苦自己不能苦孩子,小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成了不少家長的“口頭禪”。 

     其實這種“談錢色變”的避諱是多餘的,甚至會產生一定的負作用。要知道現在是經濟社會,金錢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想讓思想活躍的孩子們完全與金錢隔離是根本不可能也不現實的事情。相反,正是這種不應有的避諱導致了教育的真空,反倒容易使錯誤的、盲目攀比的金錢觀趁虛而入,佔領了孩子們尚不成熟的頭腦,以為家長的錢來得毫不費力,花起來自然是大手大腳。 

     我覺得,既然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那麼不管家境到底如何,家長都應該對孩子實話實説,這才是最明智的.,也是對他們知情權的尊重。讓孩子對家庭的經濟狀況有個真實的瞭解,參與到家庭的經濟問題中來,真真正正地明白,家長的錢不是白來的,自己花起來必須珍惜和節儉,如果誰家中能擁有這樣懂事的“小大人”,無疑是一件幸事。 

     ■文/馬學輝 

     ■應該和孩子一起過日子 

     天下有窮爸爸和富爸爸之分,就應該有窮孩子和富孩子之分。因此,當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以後,就應當讓孩子瞭解家庭的經濟狀況。否則,就不可能培養起孩子應有的責任感。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不願意告訴孩子自己的家庭實際經濟狀況,於是就有了那些“窮漢養嬌娃”的現象。比如我的一位鄰居就是這樣的,一次我看到他的孩子向他提出要買名牌運動鞋,他毫不猶豫地給了孩子二百元錢。實際上,他並沒有供孩子穿名牌的經濟實力,自己也非常節儉,他曾經為了省二塊錢的車錢,走了兩站地。我的這位鄰居對自己過於“吝嗇”,而對孩子又過於“大方”了。 

     也許是中國的父母吃了過多的苦,因此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苦,於是很多父母寧肯苦了自己也不願意苦了孩子,但這種舐犢之情應該有一定的限度。我們常説“窮人的孩子懂事早”,但現實中卻有很多“窮”孩子很不體諒父母。報上曾報道過一對貧窮的農民父母,靠賣血供孩子念大學,而孩子卻在大學裏講排場,和同學比闊氣,最終也沒能完成學業,到後來連自己的父母也不願意見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之所以會產生這些“寒門逆子”,我認為作為父母們是有一定責任的。作為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自己能夠提供的一切物質條件,但不應該認為自己是為孩子而過日子,而應該知道是和孩子在一起過日子,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份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培養起孩子應有的責任感。 

     ■文/魏連啟 

     ■告訴孩子量力而行的消費習慣 

     無論家裏的經濟狀況如何,也無論父母是否把家庭的經濟狀況直接了當地告訴孩子,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理財習慣和家庭的經濟狀況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瞭解的,所以,避諱談錢的問題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孩子太小的時候這還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力後,無論家裏的經濟狀況如何,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有所瞭解,並不是要讓孩子為錢操心,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值得花的錢,什麼是不值得花的錢,這是一種量力而行的消費習慣,孩子如果養成“驕奢”的習慣,對他們以後的獨立生活並不是好事。 

     ■文/恪娜

 

標籤: 家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ld2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