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專題《長城》(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專題《長城》(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專題學習是新課標精神下的新的教材資源。蘇教版從七年級開始,每冊都安排了專題的學習。在課堂教學設計思考中,我一直存在着一些疑惑:專題應該怎樣教?在學科教學中它應占據什麼樣的位置?專題中的文章在教學中應如何處理?在教學嘗試中,我把這堂課當作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平台。

專題《長城》(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一、學習目標:

1、學習這個專題,引起學生對長城文化現象的關注,初步瞭解“長城文化”的內涵及其價值,引發探究的興趣。

2、學會收集資料,在綜合、概括及比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在閲讀中,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準備活動

仔細閲讀專題內所有文章。1、圈點勾畫,查工具書掌握字詞,瞭解大意。

                  2、能概括每篇文章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

                  3、記下自己的所疑所難和想要了解的問題。

                  4、查找長城的資料,初步形成自己探究的方向。

(二)課型設計

課堂自主交流,配合多媒體展示

三、交流過程

一、 瞭解長城

1、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你認為還有哪些詞語和句子和長城聯繫在一起--雄偉、壯觀、逶迤等等。查《現代漢語詞典》,長城“指萬里長城,也用來比喻堅強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礙等

2、 觀看長城電視片--瞭解長城的建造、歷史、長度等

3、 長城的構造--閲讀羅哲文的文章:城牆牆身、頂部(垛口)、台子(牆台、敵樓);烽火台。

4、 欣賞長城的美--聽朗誦《長城謠》,觀看圖片(展示長城圖片課件

5、 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向別人簡要介紹你收集的主要信息,以及信息的來源。

交流時可以小組為單位,各組推薦一名同學展示小組收集的資料,可用文字、圖片或課件的形式交流。

6、 長城的歌:在歌詞裏面,長城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

二、 思考長城:如何評價長城?

一)根據專題的文章及收集的資料來看,對長城共同的評價是什麼?

--它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二)不同角度的審視

討論、研究:長城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例如有軍事價值,有認識價值,有教育價值,有歷史價值,有建築技術研究價值,有文化價值,在今天還有使用價值,如旅遊價值等。你覺得長城過去的主要價值是什麼?現在的主要價值是什麼?

1、朗讀吳祖光《萬里長城斷想》片斷(第2段),瞭解作者的看法

--朗讀《萬里長城斷想》最後一段,引出學生對長城的深思和啟迪。

2、根據專題中的文章和自己收集的資料,以及大家的討論研究,談談對長城價值的認識和看法。

(老師在中間可穿插自己收集的一些資料,以引導學生思考。)

三)拓展:假如你們是“長城學會”的成員,你能為長城的開發、利用及保護提點建議。

三、 長城的現狀(顯示相關圖片)

在人類面前,萬里長城已經不堪重負 

作為中華文明象徵的長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毀壞,很多地段的長城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

目前長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復和保護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殘破不全,還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復存在。長城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四、小結:現在我們登臨長城,那些對家園的熱愛和正義的憤怒仍將激勵我們。那些時時刻刻站在高山之巔、爬行在荒原之上的長城,和它周圍窮苦、普通的老鄉們,向我們提醒歷史的沉重。 修長城和守長城的人都死了,他們每一個人都化作一塊磚留了下來,眼睛都化作垛口、箭孔和大大的長城窗,活在北方的山巒上。 謝謝你關注長城。

五、課後探究練習

1、 推薦兩篇寫長城的美文,寫150-200字左右的推薦理由。要求:選文不超過1500字 

2、 製作《我看長城》作品集。要求:小組成員每人寫一篇文章,內容自選,題目自擬,文體自定;可以參考資料,不能抄襲,選擇獨特視角,寫自己心目中的長城。合訂成冊。 

3、製作“長城文化”專題小報一張。主題要新穎獨特,內容要有原創作品,圖文並茂  

(教學後記及思考)

一、對專題學習的認識

   專題學習首先是綜合性學習。是師生把很多資料文章通讀後綜合思考,使學生自主、互動的研究性學習。首先是學生個性自主的研究(對文本的研究,對收集資料的研究),通過課堂互動,以達到思維提高的目的。師生互動體現在老師對學生深刻思考的引導,發現矛盾,發現衝突,並把它凸現出來。

探究的過程:定向--半開放--逐漸開放

   專題學習也是實踐性學習,處理好幾個關係是專題研究的基礎:

1、 專題與一篇、一章學習的關係:要在日常學習中培養專題學習的能力。比如收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同伴互助,合作探究的能力;正確闡述和證明自己觀點的能力等等。

2、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專題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其作用主要表現為:及時瞭解學生研究活動的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點撥、督促;觀察學生研究行為的變化,關注學生研究發展的狀況,及時地做好過程的調整、評價;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是告知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介紹或補充相關的知識;指導學生寫好研究筆記,記載研究情況,記錄個人研究的體驗或感受等等。在恰當的時候,老師也可以成為整個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同時也展示自己的看法。但切記不要成為一言堂,教師的參與程度要視課堂的實際情況而定。

3、 課內與課外的關係:課外收集和處理信息--課堂交流探討並形成思維的碰撞,以促發新的思考--在課外整理,形成成果。

4、 學生與學生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同伴互助,分工合作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探討研究。

二、教學思考

1、 專題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怎樣發揮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作用,體現語文的學科特色

三、存在的問題

1、 整堂課學科特色不夠鮮明:單純的資料介紹,讓聽者感覺是在上歷史課或是地理課。

2、 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一般來説,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為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為熱心,他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鑽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鑽研和討論中 ,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他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為學習小組的頂樑柱。但是,組內那些性格內向、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成了專題學習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閒而無聊”的局面。 

3、 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語文專題學習活動的最後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老師們根據學生未來發展的要求,為了鍛鍊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彙報,將自己的收穫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並繼續修改。但是由於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採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不講策略,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彙報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

4、 師生互動不夠,卻少矛盾衝突,缺少學生自己的問題。

老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尋找即興發揮點,問題的設計便於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討;課堂上有迴應,有指引,有論證。

3、 老師的思路還要拓寬。課堂上不止侷限於材料的表述,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比較鑑別能力,學生能用材料捍衞自己的觀點,這也是語文學習的能力。

四、改進的思考

1、 強化羣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專題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繫,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於與各學習小組聯繫,瞭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並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於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2、加強師生“對話” 

從課堂交流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的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親切的交流易於情感或思想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為採用專題學習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他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我從活動過程中的反饋情況來看,在語文專題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因為所學的知識不是很紮實,閲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dvnx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