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課型:

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精讀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遊》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本文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並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麼會想到夜遊?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當時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萬籟俱寂,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整個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動起來。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麼反映?(你能體會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嗎?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悦,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遊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無與樂者”出遊當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這裏,蘇軾很自然地將張懷民與自己歸為一類,認為懷民“可與樂”推測一下張懷民是一個怎樣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矇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遊。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遊時,看到怎樣的景緻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跟隨音樂細細品味這18個字,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師:我發現大家在描述時都提到了月光,我們彷彿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這18個字裏有沒有提到月?(沒有)那麼,蘇式是如何把月色寫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潔的呢?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後人評價“不着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麼,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4、這18個字既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那麼,蘇軾本人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那麼,我們怎麼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説説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徵美景處處有。

“閒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閒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閒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於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説:“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説:“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後,中國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説“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中國人對蘇軾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説“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評價他“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三、總結

短短84字讓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着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教後體會有幾點: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僅84個字,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於篇幅短小,難度不大,因此在上課之前已經要求學生自行先翻譯好課文,很多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前已經能流利背誦,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這就為課堂上體味作品語言,挖掘作品內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樂觀豁達的情懷留下了充足的時間,因此課堂上我們就沒有安排翻譯這一環節。而從學生課堂反應來看,學生們掌握的確實比較到位,這就提醒我們:學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師儘量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這樣能很好地鍛鍊學生,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於有了上面這樣的想法,我在6班上課時,忽略了朗讀這一環節,學生課堂上朗讀的時間安排不夠,雖然有音樂的介入,學生的反應還是較為被動。讓學生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畫面時,學生未能進入作品的情境,語言表達不夠優美,很是遺憾。後來在10班再上時,增添了這個環節,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後再上此類文章,一定要讓學生多朗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可以增加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意的體會。

另一方面,事先備課充分,上課時能緊扣文本分析透徹,但因感覺自己有很多話要説,就想對學生做更為充分的講解,不知不覺中就會搶學生的表達時間,這在以後的課堂中一定要注意,時刻記住老師的指導與引導作用,而不能用老師的體會強行取代學生的感受。

不過,上課時音樂的選擇很貼切,夜的靜謐,月的清朗,人的豁達,都被那優美的旋律詮釋的淋漓盡致,學生在這種音樂聲中,很快就會被帶入作品情境。藝術都是相通的,在語文課上恰當地運用音樂作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製造氛圍,可謂一舉多得。形式雖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維生老師在解讀《閲讀教學指導意見》時強調的在進行閲讀教學時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多元,只要能對提高學生閲讀能力有幫助,方法越多越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7dp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