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關於槓桿的教學設計

關於槓桿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關於槓桿的教學設計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槓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槓桿,並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槓桿省力與費力的規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槓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槓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槓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槓桿的特徵,從而讓學生能夠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鈎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槓桿。

第二部分:研究槓桿的祕密。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槓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槓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於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於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並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説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槓桿現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槓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並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槓桿類工具。並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槓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槓桿、費力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槓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槓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槓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槓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槓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據,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據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

2.養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並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槓桿的作用,通過對槓桿尺的研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瞭解槓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據解釋生活中的槓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説教和講授給學生。本着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範實驗之後,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歷這麼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據、初步結論、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槓桿尺、鈎碼盒、槓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麼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板書:槓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槓桿。

什麼是槓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槓桿”。

2、示範用槓桿撬講台。

3、結合撬棍撬起講台和教材內容,分析槓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槓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着槓桿,使槓桿能圍繞着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槓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槓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後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槓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説説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説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説出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簡單説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槓桿的祕密。

1、剛才我們用槓桿輕鬆地撬起了講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槓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槓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槓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鈎碼,要使槓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槓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鈎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鈎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鈎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數據記錄在第6頁的“槓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並按要求記錄數據。

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後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2)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3)在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據,説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槓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現:左邊鈎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鈎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 槓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槓桿的規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槓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阻力點的距離,則槓桿是費力的。

3.發現槓桿尺:左邊鈎碼個數×左邊格子數=右邊鈎碼個數×右邊格子數。

五、課堂練習

課後作業

閲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説:“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標籤: 教學 槓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v8qw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