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橋之美》教學設計15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橋之美》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橋之美》教學設計15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1.積累"美感、駐足"等詞語。

2.認識橋的美學原則、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能力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學會欣賞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3、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4、感受體味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積累詞句,品味語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説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會欣賞,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三、教學對象分析

本文作為一篇應用文知識百問科學小品文,清新婉約,行文典雅,學生愛讀。但本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要理解這些內容,對初中生來説稍難了些,所以教學中藉助課件展示有關圖片,幫助學生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疏導。

四、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設計

1.朗讀法,以讀帶講。《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極富表現力,適合朗讀。因此因勢利導,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2.討論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討論的質量,通過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觀察法。通過比較圖片的差異,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

4.比較閲讀法。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同樣寫橋,但表現手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兩文比較,體會它們的相異之處。

五、教學媒體設計

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製作成課件運用於教學中,提高學生興趣,並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始終。學生通過人機對話,學生的學習熱情,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樂趣,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卓有成效地進行讀寫訓練,並通過網上教學,實現資源共享。

六、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2、課前學生藉助網絡或圖書,查閲一些有關橋的圖片資料。

八、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音樂伴奏自動播放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圖片。

2、導入新課

3、介紹作家 (課件展示作家圖片及介紹資料)

4、明確教學目標(課件展示目標)

開課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農村學生缺乏必要的教學資料,課件提供學生接近作家的時間。

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有所瞭解

這一環節主要激發學生興趣,也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必要參資料,力求有個良好開端。

二、整體性閲讀

(一)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學生勾畫出生字詞,結合課文解釋。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課件顯示生字詞)

(二)再讀課文

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課件展示以下問題)

1、文章哪一段點出了本文的説明對象?

2、文章哪一段點出了本文的説明角度?

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愛橋的觀點?愛橋的原因是什麼?

4、作者是怎樣寫橋之美的?理清文章結構。

(三)、同桌進行討論

(四)、指名學生回答,根據回答形成板書(課件展示文章脈絡)。在多媒體課件的幫助下,學生主動識字詞語,積累詞語

出示問題更明確化,學生獨立學習指向更明確。

在整體性閲讀一環節,設計了聽讀(讀準字音)——自讀(思考問題)——合作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個整體性把握,為下一環節的突破性閲讀打基礎。

在理清的基礎讓顯示文章脈絡,讓學生思維更清晰化。

三、突破性閲讀

1、集體讀四五自然段,思考問題: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什麼例子?怎樣進行説明?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展示小組學習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課件展示問題及結果)

4、 課件有關列舉例子的圖片(每一圖片出現時配予聲音),圖文結合,加深學生的理解。(結合理解重點句子含義)

5、 小結:作者眼中的橋之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源於橋在不同環境下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課件展示小結板書結構)

6、 再次美美地讀文(指導朗讀)。

理解橋美在何處以及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問題的設計,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配加聲音效果的課件圖片,都在為此而服務,突出教學重點。

圖片配予效果逼真的聲響,給學生以多種的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奮點”。

讓學生更直觀,清晰,實現人機對話效果。

細讀後美美品讀,加深個性感悟,體現“以讀為本”的語文閲讀教學。

四、探究性閲讀

1、探究《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的在內容和語言上的區別(課件顯示相關表格)

2、本文與其它説明文的不同之處。

作者説明的技巧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此設計此兩問題作為探究題,很有價值。

課件顯示相關表格給學生探究指明一個取向。

五、拓展遷移,總結全課

1、欣賞圖片(音樂伴奏自動播放)説説橋除了作者所説的對比與和諧的美之外,還具有哪些美?

2、(課件展示拓展題)課後作業: 請模仿《橋之美》的寫法,寫出你的“ 之美”。或根據作者的敍述,描繪一幅帶有橋的畫面。

更多地顯示有關橋的圖片,開闊學生視野,也抒學生思維提升到最活躍的程度,實現課堂拓展。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把課堂向外延伸,審視橋之美延伸到其它事物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橋之美資料目錄

《橋之美》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美感、史詩、駐足”等詞語,並練習用詞造句

2.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

3.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説明對象的特徵,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2.理解本文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閲讀説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文字和帶有説明性的文字,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培養良好的語感。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説明方法,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通過反覆朗讀,展開想像,進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體會,反覆揣摩,和作者產生共鳴,接受美的薰陶。

2.討論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討論的質量,通過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比較閲讀法。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同樣寫橋,但表現手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兩文比較,體會它們的相異之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明確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比較閲讀,體會兩文的相異之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橋是充滿魅力的一種建築,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而且橋本身的美以及它給人的豐富的聯想和感受,使橋歷來都是文人畫士筆下的寵兒。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滿詩情畫意的筆為我們介紹橋之美,讓我們一同欣賞《橋之美》。(板書文題)

設計(二)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的構圖框,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二、明確説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齊讀課文,並思考:

(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請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力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然後以小組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1)課文揭示“橋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幾句:“‘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些文句揭示了“橋之美”的含義。

(2)學生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多方面的。有的領悟到: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有的領悟到生活周圍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的同學領悟到: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把它們作為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有的領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才是美的極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

(1)教師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內容要點,再把內容相近的段併成部分,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將這些大意依次銜接起來,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説明順序。

(2)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間交流看法。

(4)教師選三位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明確:畫家眼中的橋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説,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為了能讓普通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個觀念,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筆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來作者強調不着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而是更着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為下文張本。

課文隨後採用舉例子的説明方法。選用四個例子——石橋與葦叢的配合,石橋與細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長橋之美,險峯、急流映襯下的風雨橋——説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然後,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橋之美”的進一步補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為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後作者宕開一筆,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

最後收束全文,用一句話總結上文,迴應文章的標題。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書。

多媒體顯示:

四、揣摩語言,體味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

1.多媒體顯示:

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學生品讀這些句子,欣賞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教師選四位同學品評這些句子。

明確:(1)葦叢是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圍環境,或者説自己已成為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這裏説“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2.學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藴涵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感受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五、比較閲讀

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説明文有很大區別,試具體説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學生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一些具體例子。着眼於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範的説明文。它説明對象(石拱橋)分明,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清楚,順序合理,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説明方法(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得當。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比較篇目説明對象着眼點説明順序説明方法語言特徵

中國石拱橋

標籤: 橋之美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p97r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