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5篇)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精選5篇)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説説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二、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説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學生朗讀背誦。

先教師範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瞭解背景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結合下面的註釋理解本詩。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五、置身詩境

現在就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裏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六、緣景明情

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七、自主賞析

下面請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比較與本詩的異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八、課堂小結

《登岳陽樓》寫於杜甫生命的最後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遊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夥子了,而是拖着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裏,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淒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於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迴。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着我們。

多媒體顯示:

“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別林斯基)

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1、探究新課程下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範,“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麼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方法:

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閲讀。為了更加深入瞭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後,老師範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預設字詞質疑:坼:分裂,引申為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軒:窗户。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並説説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彙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嚮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着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涕泗流淒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塗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彷彿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着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着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麼疑問?或者説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並説説你的看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麼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後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後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説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鬱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裏,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鬱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閲讀: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説説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學生有感情朗讀。)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學生回答的要點):

詩境:1、李詩寫出山水景物宏麗美好,重點突出岳陽樓的高,人的心情輕鬆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詩寫出洞庭湖之闊大,表現出壯闊博大的詩境。

風格:1、李詩用陪襯、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脱,可用豪放飄逸概括。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來概括。

五、佈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並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六、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寬闊廣大壯闊

人物景況涕泗流淒涼落寞沉鬱頓挫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愴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博大

彭麗紅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背誦本詩。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學習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並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4、學會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瞭解鑑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難點:

“坼”“浮”字妙處的理解。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複習導入

讓學生齊背《登高》,問: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鬱悲涼(蕭瑟淒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二、誦讀、整體感知(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朗讀的節奏及重音處理: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三、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

(二)初知意象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宏大

孤舟——孤單漂泊

(三)置身詩境

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麼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藉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裏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欄杆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探究學習,緣景明情

小組合作探究1

1、首聯運用了什麼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頷聯描寫了怎樣的意境?

3、頸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尾聯寫出什麼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展示:

1、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2、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3、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小組合作探究2

描寫詩中最有意藴的詩句,100字左右,先組內交流,後選優交流。

參考示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矗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好一幅雄渾壯闊的吳楚洞庭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問:是單純寫景嗎?與曹操詩句對比。

小組合作探究3

讓學生從內容、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展示:

1、內容: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着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2、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小結: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裏,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

儒家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此時的杜甫呢?他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啊,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還從他的哪些詩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帶着感情齊聲背誦《登岳陽樓》。

小組合作探究4

比較閲讀: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頷聯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2.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抒發了詩人的什麼情感?

4.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説説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參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悦,超脱豁達。

4.詩境:1、李詩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鬆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風格:1、李詩用陪襯、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脱,可用豪放飄逸概括。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來概括。

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五、課堂小結:(學生)

詩歌鑑賞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通過對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一堂課,我們進一步熟悉了賞析詩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只要同學們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時,重視反覆誦讀,置身詩境,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體會詩歌所再現的意境,並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進行賞析,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陶醉在中國古典詩歌所帶給我們的審美享受之中。

六、佈置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並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

七、板書設計:

內容:岳陽樓與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吳楚與越關山,今昔事(深遠)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學情分析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於城市學生,但藉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3、重點難點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設問撩情,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聖”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三、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誦讀並默寫這首詩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

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五、賞析詩歌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①翻譯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②“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遊的夙願,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盪,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③首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譯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②“坼”“浮”兩個字煉得好,好在哪裏?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裏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觀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③頷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譯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②頸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繫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説:“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後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③試分析頸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鬱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①翻譯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②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悽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總結全詩

1、主旨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2、藝術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遠,風格沉雄悲壯

②全詩對比強烈,對仗工整

③用詞精當,含意深刻。

七、課後練習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登岳陽樓》優秀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一、課程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李白的送別詩,現在我們看到最後一首《登岳陽樓(其一)》,這是陳與義的一首七言律詩。(轉身板書)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的意思,登岳陽樓就是登上岳陽樓遊玩的意思,這裏的其一是指詩人一共寫了兩首,這是第一首。下面我們再看看作者陳與義的相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

請大家看到課本的註釋部分,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學們跟我把這首詩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

老師帶讀詩文。

四、詩文賞析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於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繫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後,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裏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遊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着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繫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中心思想: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遊玩,但心繫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五、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首:地理位置

頷:登樓懷古傷時

頸: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暗寫時局,悲從心來

標籤: 教學 岳陽樓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p34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