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細心觀察身邊的現代科技,發現科學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帶來的變化。

2、 學會運用研究方法研究課題。

3、 在討論中研究如何正確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4、 學會獨立或合作寫簡單的調查報告,並以演講的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會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研究課題,並用蒐集到的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的調查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同學們,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許多科學知識,那麼你還了解哪些科學知識呢,就我們身邊的事物談談好嗎?

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現代科技正迅速發展,悄然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搞一次綜合學習活動。

二、課前準備

課前老師已經給大家佈置了作業,就是讓同學們自主選擇學習主題,運用書中提供的研究方法觀察、採訪、蒐集信息,這個任務你們完成了嗎?好,請同學們把材料放在桌面上我們一會兒會用到。

三、討論與交流

(一)討論

1、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提高了我們生活的質量,可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某些煩惱,你們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嗎?

2、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既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又能不被那些“煩惱”所困擾呢?下面就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注意要把大家的觀點和想法作以記錄。

(二)發表交流

1、獨立或合作寫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用上你們蒐集到的材料,這些材料要圍繞着你們表達的觀點來取捨。

2、個人或小組代表到台前發表調查報告,可以配以圖片、照片、表格等。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 認識到自己的身邊處處有科學,能積極主動地用查找、詢問等手段瞭解身邊的科學。

2、 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樂意與同學交流所得的知識並學會傾聽,在交流中有良好的交際禮儀行為習慣

3、 能在之後生活實際的延伸中學科學,用科學,研究科學。

二、課前準備:

學生:事先了解身邊的一些科學;教師:煮熟的兩個雞蛋、課件、標牌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老師今天帶了兩個剛煮熟的雞蛋,想請兩個同學幫助一下,把它的殼剝掉。看誰剝得又快又好。

2、 兩個學生剝雞蛋比賽。

3、 評判兩生剝的雞蛋後問:你知道他為什麼剝得又快又好嗎?

4、 小結:其實,是科學幫助了這位同學,使他剝得又快又好。因為他剛才的雞蛋在涼水中浸過,而那位同學的卻沒有,因此他的蛋白和蛋殼粘在一起相當難剝。同學們,其實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掌握他,他會讓你的生活樂趣無窮,收益多多。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科學的樂園吧。(投影:科學樂園)

(二)提供案例,引發討論

1、 出示畫片:(畫外音:樂園裏有幾位小朋友,由於不注意身邊的科學問題,而造成了生活的諸多不便,甚至還帶來生命危險,請同學們選仔細觀察,再小組討論一下,他們究竟不知道哪些科學知識。)

圖片內容如下:

A、 一個盛夏的中午,烈日似火,一個小朋友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在路上走,大汗淋漓。

B、 一個滿嘴齲齒的小女孩,一手抓着一塊棒棒糖正要往嘴裏送。

C、 一個大姐姐正在擦開着的電視機,被電了,手直髮抖,

2、 學生小組討論

3、 小組派代表反饋。

(三)暢所欲言 交流所得

1、 今天,我們就把“科學樂園”移到我們的教室裏來。(出示標牌放在講台桌上,上書:科學樂園)課前,老師佈置同學們去了解我們身邊的科學,下面請按順序在小組內先介紹自己的瞭解的身邊的科學知識。

2、 學生小組討論。

3、 小組推薦或自薦那些發生在身邊的、新奇的、易理解的在全班交流。

4、 全班同學自由發言,説説哪些同學的哪些知識你最感興趣,對你有哪些幫助。

(四)採訪拓展,課外延伸

1、 剛才這麼多同學給我講述了那麼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你們不想知道他們都是怎樣知道的嗎?

2、 想知道,哪就請你們以“科學樂園”小記者的身份向你感興趣的同學採訪一下,瞭解他們的這些信息是怎麼得來的。

3、 學生自由採訪。

4、 反饋:請採訪到的小記者上來發布你的採訪結果。

5、同學們瞭解科學的渠道真多啊!可以閲讀科普圖書,可以上網查閲,可以觀看科技頻道,可以請教老師家長,還可以自己觀察研究呢!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請同學們運用以上方法進一步瞭解更多而精彩的科學知識,把它們以手抄報的形式記錄下來,我們下星期來一次展出和評比,怎麼樣?

6、(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的主題曲)在音樂背景中師述:

同學們,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着我們去發現,去了解,去觀察,去研究,去探索,讓我們從小(學生齊讀),[出示]:“學科學,用科學,我們從小愛科學”。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準備】

1. 學生提前儲備(身邊常見易懂的)科學小常識;

2. 多媒體課件與實驗用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激發興趣──進入“科學樂園”

1. 談話導入:今天我們要去科學樂園走一走,同學們帶上了準備好的`科學知識,我們的“科學樂園”一定會非常有趣

課件:藍貓提示語“科學世界真奇妙!歡迎同學們的到來,首先請主持人趙博士為大家變個有趣的魔術。”

2. 演示激趣。

旋轉兩個雞蛋,一個旋轉,另一個卻不轉。(製造懸念,引導學生動腦思考)

1)學生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討論,得出結果。

2)指名回答,引導瞭解知識獲得的渠道。

二、提供案例,交際熱身──進入“智慧之門”

1. 看一看,找一找,科學就在我身邊。(課件出示“智慧之門”藍貓提示語)

2. 情境設置。(課件播放生活片段)

(1)剛煮熟的雞蛋放在冷水中浸,蛋殼容易剝。

(2)用濕淋淋的手拔插頭,危險。

(3)操場上烈日炎炎,穿黑色襯衣大汗淋漓。

(4)劇烈運動後沖涼水澡。

3. 引導觀察,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1)同桌自由討論。

(2)指名發言,其他學生補充、評點。

三、聯繫生活,展開交際──進入“知識碰碰園”課件出示“知識碰碰園”(課件藍貓提示語)

1. 小組交流

(1)組內同學或自願組合互相交流。

(2)教師參與、點撥。(時間要充足)

(3)小組推薦準備充分、介紹精彩的同學當“小博士”。

2. 明確要求,分工合作。

課件提示彙報形式,如下:

● 大家提問,或大膽接受挑戰,回答同學們的問題──“藍貓問題組”

● 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識告訴大家──“智慧少年組”

● 小小的實驗,説明科學現象──“小小科學家組”

● 們還可以……

3. 自主選擇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課件:藍貓提示語“同學們交流得真熱烈呀,下面就請大家進入精彩‘展示台’”

(1)組內確定彙報形式,分組彙報。

(2)小博士做主要發言,組內成員補充。

(3)其他同學根據介紹進行評價、質疑或補充。

四、競賽,拓展──進入“智力挑戰園”

1. 分組競答,從圖片、動畫片中發現科學。

2. 小組之間互相出題。(出題或答題都可以在小組內討論。)

3. 宣佈競賽結果。(以激勵為主)

4. 學生互相自由提問、對答。(注重評議;良好聽、説習慣的培養。)

5. 小結。

五、結合體驗,課外延伸

1. 課件:播放《藍貓淘氣三千問》主題曲;出示“學科學,用科學,我們從小愛科學”

2.延伸:在音樂聲中,科學問題以字幕形式出現,緩緩上移,激發學生不斷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設計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延奎小學 趙 軍)

【設計意圖】

本次口語交際通過交流“身邊的科學”,培養口頭表達和傾聽的能力,培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習慣。

一、以“情境”為依託

一定的情境能形成良好氛圍,產生交流慾望,在自由地無拘無束的參與中,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設計本課時,盡力模擬生活,提供案例:如剛煮熟的雞蛋放在冷水中浸泡後,蛋殼容易剝下來等,這些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多媒體展示後,可以引導學生明白什麼是“身邊的科學”,從而激發情感,產生交際衝動;其二,聯繫生活,緊密結合學生的已知生活經驗和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交際。使學生有話可説,也易於表達和交流。

二、以“興趣”為誘因

本堂課各個環節都力求建立在學生樂於參與的基礎上,引發學生交際的慾望。

1.演示激趣。“科學”是個很抽象的概念,為了讓“科學”通俗化,教師在導入環節,利用一生一熟的兩個雞蛋在講台上旋轉演示(熟的轉得很快而生的轉不起來),創設神祕氣氛,製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願望,讓學生情緒高昂的走進交際中。彙報交流階段,鼓勵學生在言語交際的同時配以相應的實驗演示,學生有機會動口,又有機會動手,符合低段學齡兒童心理特徵,既激發興趣,又能緩解疲勞,還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2.媒體激趣。媒體能把生活、圖像、文字等直觀、生動地再現在孩子們面前,從感官、視覺等方面刺激孩子,刺激興奮點,使學生不容易疲倦。本堂課,利用媒體導入課堂,提供案例、鋪墊情境、拋磚引玉、渲染氣氛,一次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進行交際,提升交際水平。

3.競賽激趣。在學生交流展示“身邊的科學”後,容易進入情緒低谷,認為無話可説時,在恰當的時機把競爭機制引進課堂,成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本課設計的競賽活動能再創興奮點,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比賽,促進學生再度合作、交流。

三、以“互動”為根本

1.環節的設置體現互動。各個環節都安排個人陳述、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班級彙報等等,力爭做到人人蔘與,互相交流。在動態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反覆體驗。

2. 形式的安排體現互動。口語交際教學常見的弊病是訓練時學生一盤散沙,教師往往重視指導過程,卻忽視學生訓練過程。為避免性格內向的學生總是處於“傾聽者”的角色,缺少口語鍛鍊的機會,教學中訓練的形式不拘一格,學生或同桌,或小組,或班級,組成一個臨時口語交際單位,可雙人對話、問答,或多人討論、辯論、評價等等,並明確自主選擇,分工合作,把任務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如在聯繫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資源進行交流彙報時,成立了“藍貓問題組”“智慧少年組” “小小科學家組”等,學生自由組合後由該組選出的小博士進行分工,有介紹實驗過程的,有具體操作的,有補充説明的,責權分明,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除了生生互動之外,教師以“趙博士”的身份參與交際,有效地形成師生互動。

總之,口語交際訓練,教師應該提供學生想説、能説、敢説的交際條件,讓學生在表達、傾聽、評價、補充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交際態度。

【擴展閲讀】

【1】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2】教學設計目的

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3】教案設計的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二)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着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着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繫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三)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四)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oeyq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