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節,通過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樹立奮進信念,增長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標題的含義。

教學難點:品味小説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內容:

一、曹文軒: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家。

二、基礎知識:

軒(xuān) 嬉鬧(xī) 凹地(āo) 雍(yōng) 摻雜(chān)

膽怯(qiè) 撅(juē) 給予(jǔ yǔ) 覓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01----)故事開端,

交代小説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輟學,隨父放鴨。

最:程度副詞,強調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轉折連詞,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變故,家底變薄。

竟:副詞,表現了杜小康家突遭變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詞,表現杜小康家變故之快,時間之短。

只好:副詞,表現杜小康在家遭變故之後的無助和無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發展,

寫杜小康父子倆在蘆葦攤上安家,開始了放鴨生活。

一層(02-19)寫父子倆到達目的地前的所見、所聞、所感。

2/3段:杜小康初離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朧朧的樹煙”襯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臉”“不停地撐”等神態、動作描寫,表現了父親無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繪了一幅鴨羣行進圖。

“織”把鴨羣人格化了,生動形象。

“均勻的、永恆的水聲”以聲寫寂,襯托父子倆背井離鄉中的孤獨寂寞。

5/6/7/8/9段:父子倆初到陌生之地,即將開始新生活,表現父親堅毅果敢性格。

父親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飾自己茫然而恐懼的心理。

“純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態度之堅決。強調離開麻油地是不可改變的,也暗示即將贏來的前行的單調、孤寂。

“後退”反襯船的前進。

倆“陌生”點明父子倆已經遠離了家鄉和親人,即將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寫杜小康遠離家鄉,與世隔絕的孤獨、寂寞和振奮、撩逗的心思。

用鴨們的無憂無慮,興致勃勃反襯杜小康父子倆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離家後,對異地的陌生與振奮,孤寂與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唯一”表現出蘆葦叢中的孤寂,用環境的荒涼烘托杜小康悽苦、孤獨的心情,同時交代了杜小康成長的環境。

“炊煙”“熱氣”這裏的景物描寫看似細緻優美,卻又飄渺虛無,

勾畫了與世隔絕的孤獨境界,更凸顯了孤寂、悲涼的氛圍。

“一幅不讓主人操心樣子”運用了擬人手法,既寫出了鴨們的乖巧,

又通過鴨們的心理和動作,反映出此時杜小康的心態。

“想聽到聲音……”這是心理描寫。表現杜小康對故鄉的思念,

從側面表現他內心的孤寂。

“重複”寫出了生活的單調,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層(20-27)寫杜小康父子倆到達目的地後,在蘆葦攤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過對目的地這個新家周圍環境的描寫,烘托出杜小康恐懼的心理。

這裏不僅寫出了蘆蕩的廣袤,而且“湧”字形象地寫出了蘆蕩無邊無際的動態之美。

用“萬重大山”形容“蘆蕩”,這種比喻的修辭生動表現了陌生環境帶給杜小康的壓抑、沉重、無處逃遁的感覺。越寫蘆蕩幽深繁茂,越襯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膽怯。

22段:寫慌張的父親在兒子面前故作鎮靜地講蘆蕩裏樂趣。父親對兒子的安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呵護。

23/24段:從青森森的視覺和清香的嗅覺寫出了蘆蕩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靜心情。

25/26/27段:寫蘆蕩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難眠;

寫到達目的地後父子倆給鴨們扎窩棚。

“緊緊”“遲遲”生動表現了杜小康的膽怯、恐慌。

“割、扎、圍、搭”貼切的寫出了父子倆動作麻利,勤勞能幹的品質。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寫杜小康父子倆在蘆葦蕩中放鴨、找鴨。

28-31段:寫杜小康的孤獨和想家

28/29/30/31段:寫杜小康在艱辛、孤獨的放鴨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獨,這裏照應文題。

用當前的孤獨與退學後的孤獨作對比,突出蘆蕩環境中孤獨的可怕。

32段:寫爸爸把兒子拉入計劃後的無奈、愧疚、安撫。

33段:寫父子倆相同的心理感受,不迴避孤獨,不驚慌。(排比)

34段:用鴨的成長暗示杜小康的成長,告別幼稚、恐慌期。

35段:過渡段,引出下文更艱苦的磨礪,暗示杜小康將經受一場磨難。

36段:描寫暴風雨來臨時的惡劣環境,極力渲染恐怖氣氛,為下文做鋪墊。

按照“天陰—變黑—雷滾—雨下—葦斷”的順序進行環境描寫。

連續用四個“黑”字和“一片、風聲、咔嚓聲”渲染暴雨來臨前和來臨時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堅強、勇敢、鎮定,以此來暗示杜小康的成長。

37/38/39/40/41段:寫暴風雨吹壞鴨欄,吹散鴨羣,父子倆開始分頭尋找。

“撥、追”突出了鴨羣四散後杜小康不顧一切追趕鴨羣的勇敢舉動。

用鴨的“温順”與“瘋了、亂竄”做對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長。

對杜小康的肖像描寫説明了杜小康在追鴨過程中歷盡重重困難。

42段:寫父親見不到兒子,找兒子,設下懸念。

43/44/45/46段:寫杜小康找到鴨子,卻迷路、累極、哭泣、感觸。

“累極了”而不是“怕極了”言杜小康的成長。

“哭”有哪些含義呢?為找到鴨羣欣慰的哭;為自己堅強了成長了哭;

為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這種生活的艱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後愉悦心情。

48段:成長的杜小康自尋蘆葦根充飢,想起母親和家鄉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親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結局,

寫杜小康在蘆葦蕩中歷經重重磨難戰勝了孤獨,終於長達了。

50段:寫鴨們長大了;以鴨喻人,移情與物。

51/52段:寫鴨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驚喜。

四、其他問題:

1、明確小説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地蘆葦地、鴨羣、風雨

2、理清小説的故事結構。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和父親前往蘆葦蕩,並在蘆葦蕩安頓下來,享受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在暴風雨中,杜小康尋找鴨子。

結尾:杜小康父子放養的鴨子下蛋了。

3、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小説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説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説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4、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後: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後天晴:堅強。

板書: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緩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獨逼近//面對孤獨,不再恐慌//長大堅強

5、杜小康成長的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家道由“家底厚實”而一落千丈,失學在家。

第二個時期:隨父親划着小船,趕着鴨子,過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個時期:經歷長期孤獨生活,特別是經歷那場暴風雨後,變得成熟堅強了。

6、理解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

1)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並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環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後來能幫父親並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並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的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説的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説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體驗成長的感受。

⑵ 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難點:

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鬧(xī) 覓食(mì) 驅除(qū) 雍(yōng)

舊茬兒(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富裕。

嬉鬧:笑着鬧着。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迴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閲讀全文,思考課後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2、導語: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裏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三、正課

1、速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討論並歸納: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提問: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徵。

討論並歸納:

⑴ 小木船趕着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説:“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説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嚮往的。

⑶ 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⑷ 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着他。“杜小康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裏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説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託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後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鍊,已成熟多了。

⑸ 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着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着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脣”,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⑹ 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個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杜小康這裏的哭,並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複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⑺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着家,任何遊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裏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夥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説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敍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問:你有過這種成長的經歷嗎?請與同學交流。

4、提問:找出小説環境描寫的段落,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⑴ 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羣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羣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恆,並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⑵ 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麼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鍊。

⑷ 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説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鍊。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和成長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3

指導思想:

1、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3、學習運用快速瀏覽的方法,把握課文梗概;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體會課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本文課堂教學兩課時。

第一課時:組織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積累詞彙,感知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朗讀品味精要文段,欣賞作品,質疑探究,合作釋疑,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有過孤獨的體驗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説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樂,有痛苦。有的人在歡樂幸福中成長,有的人在孤獨艱辛中成長。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二、閲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1)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

(2)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

(3)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師小結:

(1)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

(2)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3.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

(1)速讀之後列出情節提綱;(2)合作交流、修改提綱,教師巡視指導;(3)篩選較為成功的提綱在全班交流,將選出的提綱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學觀摹、評價,修改;(4)分辨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以屏幕上修改後的情節提綱為線索,在課文中找出根據進行探討)。

教師小結:抓住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心理的發展進行指導性總結。

強調:故事情節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離家隨父野外放鴨的行程生活及定點生活所經歷的艱辛與孤獨的具體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長過程中生活艱辛、精神孤獨的人生旅程。

閲讀小説,首先應該掌握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長的孤獨及超越自我的品質

學生思考:

(1)課文中主要人物是誰?

(2)找出表現杜小康生活艱苦、精神孤獨的語句,探討:

①杜小康經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難?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麼?

③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教師小結:突出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情況及其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加深對主要人物飽經生活磨難而逐漸“長大”的成長經歷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賞景物描寫句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

(1)勾畫出課文中景物描寫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寫;

b.鴨羣活動情景的描寫。

(2)讀景物描寫句段,欣賞描寫語言和描寫技法。

(3)探討景物描寫的作用。(一邊自由朗讀句段,一邊欣賞與之相關的屏幕畫面,文字、畫面結合,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體會杜小康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內心活動,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環境中的孤獨情感,從而探究景物描寫的作用。)

(4)回憶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魯迅的《雪》、高爾基的《海燕》、紀伯倫的《組歌》等,區別本文景物描寫與詩歌散文中景物描寫的異同,讓學生領會小説中的景物描寫除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外,還可以推動情節發展。

教師總結:

(1)小説中的景物是為了把人物擺到特定的景物環境中去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杜小康的成長旅程有着直接的關係。

三、探討課文的藝術特色,欣賞課文的寫作技巧

1.教師提示:文章的寫作特點可以從文章的構思,文章的選材剪裁,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學生:(1)快速瀏覽課文,説説你對課文寫作方面最欣賞的一兩個方面,教師板書學生口述要點,引導學生羣體評價研討。(2)老師補充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根據品味欣賞。

3.教師小結:不同的同學,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導致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着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能共同發現一篇文章的閃光點。

四、歸納全文,質疑問難,切磋砥礪

1.温故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切磋釋疑。

2.研討課首提示和課後問題。

3.教師概括總結。

五、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想像思維能力

觀察生活中某位有個性的人,瞭解他的成長曆程,虛構一個小故事或寫一篇小小説,在班上交流。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二、細讀賞析

1、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個______________人,根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體驗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5

【指導思想】

1、知識與能力:

理解小説以其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廣闊的自然風景和社會場景。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快速瀏覽的方法,把握課文梗概;運用小説的人物、民用工業節和環境三要素梳理要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體會課文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本文課堂教學兩課時。

一、導讀──整體感知

1、你有過孤獨的體驗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説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樂,有痛苦。有的人在歡樂幸福中成長,有的人在孤獨艱辛中成長。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2、閲讀課文,感知內容、(小説的三要素)

A、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要求學生:

──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

──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

──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師小結:

──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

──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二、導思──理解探究

3、分析故事情節: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要求

學生:

A、速讀之後列出情節提綱;

B、合作交流、修改提綱,教師巡視指導;

C、篩選較為成功的提綱在全班交流,將選出的提綱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學觀摹、評價,修改;

D、分辨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以屏幕上修改後的情節提綱為線索,在課文中找出根據進行探討)。

明確:抓住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心理的發展進行指導性總結。

強調:故事情節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離家隨父野外放鴨的行程生活及定點生活所經歷的艱辛與孤獨的具體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長過程中生活艱辛、精神孤獨的人生旅程。閲讀小説,首先應該掌握故事情節。

4、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思考:

──課文中主要人物是誰?找出表現杜小康生活艱苦、精神孤獨的語句,探討。

──杜小康經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難?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麼?

──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明確:突出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情況及其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加深對主要人物飽經生活磨難而逐漸“長大”的成長經歷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欣賞景物描寫句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

A、勾畫出課文中景物描寫句段。

──自然景色的描寫;

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風雨: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杜小康在暴風雨中博鬥,表現了成人般的堅強與勇氣。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

──鴨羣活動情景的描寫。

“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天地空曠,在杜小康聽來這叫聲顯得無比寂寞;

“將主的小船團團圍住”──鴨子的恐懼感受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鴨子“覺得自已已成了無農技漂游者”──是杜小康的心量寫照。

B、讀景物描寫句段,欣賞描寫語言和描寫技法。

C、探討景物描寫的作用。(一邊自由朗讀句段,一邊欣賞與之相關的屏幕畫面,文字、畫面結合,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體會杜小康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內心活動,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環境中的孤獨情感,從而探究景物描寫的作用。)

D、回憶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魯迅的《雪》、高爾基的《海燕》、紀伯倫的《組歌》等,區別本文景物描寫與詩歌散文中景物描寫的異同,讓學生領會小説中的景物描寫除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外,還可以推動情節發展。

明確:小説中的景物是為了把人物擺到特定的景物環境中去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杜小康的成長旅程有着直接的關係。

6、探討課文的藝術特色,欣賞課文的寫作技巧:

A、教師提示:文章的寫作特點可以從文章的構思,文章的選材剪裁,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等方面去思考。

B、要求學生:

快速瀏覽課文,説説你對課文寫作方面最欣賞的一兩個方面,教師板書學生口述要點,引導學生羣體評價研討。

老師補充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根據品味欣賞。

明確:不同的同學,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導致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着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能共同發現一篇文章的閃光點。

7、歸納全文,質疑問難,切磋砥礪:孤獨的含義是什?

明確: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隨父親去放鴨,離開的社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抽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杜小康來到陌生的地方,感到一種恐懼,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二是對前途的恐懼。

三、導用──鞏固運用

8、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想像思維能力:觀察生活中某位有個性的人,瞭解他的成長曆程,虛構一個小故事或寫一篇小小説,在班上交流。

9、語文作業本。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6

【設計思路】

1.名人效應,激發閲讀興趣。

利用中學生喜歡崇拜名人的心理特點,由曹文軒20xx年4月4日獲“國際安徒生獎”導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鑑於是自讀課,入題宜有趣並且簡潔,給足同學們讀和思的時間。

2.自讀課文,梳理小説情節,嘗試縮寫。

《孤獨之旅》的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學生運用在前一課或前兩課的學習方法中獲得的閲讀小説的經驗,自讀課文並且梳理出小説情節之後對課文進行縮寫,進一步強化閲讀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作品風格、語言特點等,再聯繫題目,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初步的判斷。

3.品位細節,批註式閲讀。

(部編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改革力度最大。由“註釋”“旁批”“閲讀提示”“讀讀寫寫”“補白”等組成。自讀課文的旁批准確有用、指向關鍵、導向語言、深度思考、語言簡明;自讀課文的閲讀提示精要指導,延伸閲讀。為了體現課標要求的獨立閲讀、自主閲讀理念,讓學生運用以前掌握的閲讀文章的方法結合課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對這篇小説進行批註式閲讀。在分享交流時用心去聽,適當鼓勵,關注學生的成長,理清思路,打造和諧的、互相傾聽的課堂。

4.發現感悟,理解主題

在自讀、批註中應該考慮到班級學生的思想情感狀況,應該關注到不同學生所能夠達到的閲讀層次,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解決個性問題和同學們提出的共性問題,巧妙推進,理解主題。

5.名句欣賞,名著推薦

(部編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閲讀體系由“教讀”到“自讀”到“課外閲讀”三位一體,課外閲讀成為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溝通課內外閲讀,強調單篇閲讀與整本書閲讀的結合。根據教學反饋和學生的不同層次推薦一定的與課文有關聯的讀物,使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量得到提升。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準備】課前預習,瞭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學習目標】

1.藉助小説三要素對這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和縮寫故事情節。。

2.通過批註式閲讀精讀文章的方法,深層欣賞這篇小説的語言魅力。

3.能在自讀、自思、自批註中悟得孤獨在人物的成長曆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重點】

體會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味孤獨,孤獨在人物的成長曆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教學過程】

一、名人效應,點燃探究熱情。

①聊聊這一本書:《草房子》所獲得的榮譽與名人對它的評價。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軒在20xx年4月4日獲“國際安徒生獎”,這是中國作家首次獲得這一殊榮。曹文軒的其它被學生們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點背景:請同學説一説杜小康來放鴨的原因。

二、自讀課文,梳理小説情節,嘗試縮寫。

同學們自主快速閲讀課文後,聯繫前面所學的小説的三要素,談粗略的感受和認識作品的獨特之美。然後梳理出故事的情節並嘗試把3509個字的課文縮寫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後明確在縮寫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細節,結合課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對這篇小説進行批註式閲讀。

教會學生自讀批註的有關方法:答書之問、賞語評人、生髮聯想、剖析寫法、質疑問難、尋心明旨。其中課文旁邊的提示和問題就指向對這篇小説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賞析。在批註中學生對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説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老師巡察,指導,然後請學生藉助投影儀對自己的批註進行展示,師參與全班交流並對上來展示的同學的批註進行等級評定。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對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同學們也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孤獨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獨成長中的心路歷程。

四、發現感悟,理解主題。

在學生批註的時候,老師巡察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對於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提出來全班交流、討論,並且順勢而為體會孤獨也是一種美。

師也提出一個問題:48自然段原文裏有“甜津津”幾個字,現在拿掉了,為什麼?因為作家説,他想讀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麼味道?

明確:既是蘆葦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經受住磨難的洗禮,體會到孤獨帶來成長的喜悦。

單元目標提示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小説的主題。可以結合同學們批註時的“生髮聯想”思考:讀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與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麼?讀了這篇小説,你收穫了什麼?

五、名句欣賞,名著推薦。

在課的“尾聲”,老師送給大家幾句話,請同學們讀起來: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蔣勛《孤獨六講》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迴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後才可能成為強者。

---曹文軒

然後選同學們選擇喜歡的一句話摘抄在這篇課文的題目旁邊。並且推薦閲讀初級閲讀書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閲讀中級書蔣勛的《孤獨六講》。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7

《孤獨之旅》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編輯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雖是節選,但敍事簡練,情節完整,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短篇小説來引導學生學習。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均是小説,是初中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個小説單元,選編的課文有《故鄉》、《孤獨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聲》四篇。《孤獨之旅》寫少年杜小康因家景敗落,被迫與父親離家去遙遠的地方牧鴨生活的故事。課文描繪了柔弱、幼稚、戀家的少年杜小康,歷經牧鴨生活最初的孤獨和恐懼,終於戰勝自我,變得堅強的一段生活歷程。小説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於平白中飽含真情

《課標》要求,七-九年級學生,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瞭解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學習本單元時,要緊密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説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引導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小説的藝術特色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講“教材是例子”,作為課文《孤獨之旅》是一個什麼例子,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説的三個要素,雖然在教學中我們並不一定要把小説這種文學樣式的基礎知識強灌給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的我們理應按照小説教學的規律來引導學生學習。基於此,我把引導學生按照情節變化的四個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曆程,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目標,這也是本篇課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環境是人物生活的處所和憑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説普遍採用的藝術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軒把一個十多歲的少年杜小康置身於“如萬重大山圍住的蘆葦蕩”和“彷彿世界末日來臨的暴風雨中”,環境的單調、冷漠、惡劣,家景的敗落、失學的痛苦、牧鴨的艱難和辛酸(人文環境),而就是這一切,這不可改變的一切,把一個膽小、柔弱、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鍛造得成熟和堅強。作為小説,出色的環境和細節描寫是本文最成功的一個方面。引導學生品讀出色的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徵,我把它作為第二個教學目標。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正確、準確的解讀文本的內涵,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創意的解讀文本,並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薰陶是閲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和理想。因此,聯繫學生的生活,領會杜小康的典型意義,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我把它作為第三個教學目標。

歷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簡陋、破敗;破敗、簡陋。就是這破敗、簡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羣活潑、可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少年兒童在裏面學習了六年,在那時,草房子是一所學校;佈局規範、窗明几淨、書香襲人、廣播室、因特網,這是現在的學校!很顯然,我們的學生非但沒有那樣的生活經歷,即使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難了。再有,杜小康為何失學而牧鴨?(生活所迫)。離家與父親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無人煙,好似走進了一片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這一切,學生又怎能體驗?貧窮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到閲讀中來,把我們的學生置身於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懼,理解杜小康的無奈和孤獨,理解杜小康從萬重大山似的蘆葦蕩中走出來,理解杜小康從世界末日似的暴風雨中長大了,這就成了課文學習的難點。

杜小康在放鴨,但課堂不能放鴨,不能放羊!沒有教師的課堂是散亂的、無序的。頻繁出現在我表述中的“引導”和“理解”兩個詞語,奠定了我教學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牽”、“不憤不啟”,誘導是我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閲讀課文,按照認讀——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解讀——領會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及典型性→建構——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三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研討。

作為教材的《孤獨之旅》是一篇略讀課文,按照平常的教學經驗,略讀課文只安排一個教學課時。但課文篇幅較長,近6000字,依每分鐘讀500字的速度計算,學生讀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鐘。為此我安排一節課預習,提出兩個要求:一、利用註釋和工具書弄通課文中出現的8個生字和12個生詞;二、熟悉課文內容,用兩三百字複述小説的故事情節。通過一節課的預習,為正式上課作好準備。

有人説“説課是紙上談兵,上課是實戰演練”。下面我開始實戰演練。

導語:同學們,當你早晨背上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的時候,當你和同學們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個比你還小三四歲的孩子,由於家道中落,被迫輟學,只得跟隨父親到茫茫無際的蘆葦蕩放鴨的故事?此時此刻,你一定很難過,你一定很同情比你還小的那個孩子。現在,老師和你們一起走進《孤獨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涼的語調,憐憫的言辭,三言兩語,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又營造了低沉的氛圍,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力求引導到閲讀中來。

按照我的教學流程,整個課堂我預設了4個問題。(問題用多媒體出示)

1、瀏覽課文,按照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給課文的每個部分擬一個小標題。並用一句話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提示:課文以自然間行的形式已經把課文分成了幾個部分)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失學離家→孤獨行程→風雨尋鴨→少年長大

概括:小説寫了杜小康因故失學,被迫與父親離家前往蘆葦蕩放鴨的經歷。

引導學生一進課文,通過5分鐘的自主瀏覽,擬定小標題,教師用3分鐘時間引導歸納,力求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第一個含義: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生活的孤獨行程。

2、瀏覽課文,按照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的四個階段,劃出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標誌性語句,體會杜小康心理變化的歷程。

出發——到達——安頓(時間久了)——暴風雨後

茫然恐懼→害怕膽怯→孤獨無助→不再恐慌→長大堅強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懼到孤獨害怕到勇敢戰勝孤獨、戰勝困難,杜小康長大了,堅強了。

引導學生二進課文,自主閲讀,估計用5分鐘的時間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變化的五處標誌性語句。教師再給3分鐘的時間討論:從杜小康的心理變化過程,你發現了一個什麼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發現,這看似零亂的五句話,一旦連在一起,一個由茫然恐懼到孤獨害怕到勇敢戰勝孤獨、戰勝困難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學生的面前。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第二個含義:杜小康牧鴨生活過程中心理上的孤獨旅程。

教師設計以上兩個問題,在於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小説線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裏揭示了孤獨之旅的雙重含義。杜小康正是在牧鴨生活的孤獨中,伴隨鴨子的長大而長大了,堅強了。

3、瀏覽課文,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的語段,體會環境描寫與杜小康性格之間的關係。

(1)對鴨羣呈扇面形的描寫(略):幼弱、孤獨

(2)“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無人和他們説話”:膽怯、害怕、孤獨

(3)對暴風雨的描寫語段。(精讀)思考:

①用一個詞語概括天氣的特點。(比喻、誇張)惡劣

②面對暴風雨杜小康有什麼感受?

彷彿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語段對刻畫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為杜小康暴風雨中找鴨作鋪墊。

品讀環境描寫的語段,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本文的環境描寫非常出色,課文環境描寫的語段有十多處,教師引導學生三進課文,學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題(3)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上面三個語段。“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環境一是小説主人公賴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為杜小康的成長在勾畫藍圖。教學時,可以採用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體會這些語言文字的妙處。對“暴風雨語段”教師設計了3個小題肢,要求學生在3分鐘內自主完成。整個這一環節預計15分鐘。

4、速讀杜小康暴風雨中尋鴨這一段。討論:

(1)面對惡劣的天氣,杜小康不去尋鴨行不行?(不行,迫於生計。)

(2)杜小康暴風雨中尋鴨表現怎樣?(勇敢、堅強。)

你從小説主人公杜小康身上發現了什麼?(略)

暴風雨中尋鴨是課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課文(四進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三個看似很小的討論題,卻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學生討論時,教師用多媒體補充杜小康生活的社會特徵和家庭變故的文本資料,通過對前兩個問題的討論,已經比較深刻地認識了杜小康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最後一個問題可以放在這裏,也可以單獨設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孤獨之旅》的解讀,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一環節大概10分鐘。整個課堂安排了4分鐘的機動時間。

下面這些答案,對學生來説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困難。

生:人的成長總會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

生:要敢於面對磨難,磨難鍛鍊人,造就人。

生:“人定勝天”。

生:戰勝自然,必須先戰勝自己。

結束語:同學們,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話題,無論孤獨是一種苦難還是一種美麗,我們都應當把它當成生活的調味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暴風雨,膽小、害怕的杜小康會找到散失的十幾只鴨子嗎?沒有暴風雨,杜小康會看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羽毛嗎?沒有孤獨之旅,杜小康能變得成熟和堅強嗎?同學們,倘若你們遭遇孤獨,遭遇磨難時,請你回想杜小康,學習杜小康,即便在孤獨中,也要風雨兼程,去收穫那温熱的鴨蛋!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期望。通過充分的預設,我認為對課文《孤獨之旅》的學習定能達到預期的收穫。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閲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孤獨之旅》,以小説的主要人物杜小康為中心,以杜小康與父親牧鴨的生活經歷為主線,學生先後四進課文,梳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進而理解孤獨之旅的雙重含義。引導學生品讀環境描寫的語段,賞析暴風雨中尋鴨的精彩畫面,深刻認識杜小康的性格特徵,“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鮮活地站到了學生的面前。沒有空洞的説教,沒有架空的分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習,學生走進了《孤獨之旅》,走進了杜小康的心田,與作者曹文軒交流,與人物杜小康對話。“潛移默化,薰陶感染”。至此,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實現了和諧的統一.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孤獨的滋味。可以説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説《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重點朗讀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1)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小木船趕着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

(2)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入睡”。

(3)隨着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羣鴨的羽毛上……”

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故事,表達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主題。

(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説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學生再次閲讀課文,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寫得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歸納的方法。

2.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全班師生互動,鼓勵獨創性見解。

如:可以讓學生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擬的標題與原標題哪個好,為什麼。通過這一練習,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並體會其妙處。

提示: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入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如: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提示: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如: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思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提示: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後: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後天晴:堅強。

總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獨生活中終於“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描寫,讓學生根據課文情節先後的順序重新排列,或讓學生據此複述課文。

A想上學(我不去放鴨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C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

D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説完就又走了。

F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G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都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

I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經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J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

K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五、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後,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9

【思路綜述】

作為文學作品,應着重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實現個性化的解讀,如何把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引向閲讀欣賞的層面,從而引向作品的深處,進而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是這節課把握的重點。

【教學簡説】

一、導入

這是一個單純而美麗的故事,文中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有一種象黑白電影時代淡淡的懷舊的憂傷。詩性化的語言、水墨畫的景緻、童話般的情節、孤獨的父子……用心品味,你會有所觸動。

二、讀課文

1、靜讀課文:

此環節要求學生靜靜的讀課文,教師不提閲讀任務,不干擾學生的閲讀進程與學生一起靜讀課文。

2、掩卷回味:

靜讀一遍後,要求學生或伏案、或閉目回味課文兩分鐘。展開想象的羽翼補充豐富作品的生活畫面,真正進入作品的生活場景中去,同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體驗人物的喜、怒、哀、樂,初步形成對課文的關注點。

3、賞讀領悟:

在獲得直覺的形象感受、並初步得到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將有所觸動之處勾畫,再次賞讀,引發思考,力求領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點撥、引導

在充分獨立感知課文,並初步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欣賞文學作品的方法,把自己個性化的體驗、感悟上升到欣賞的層面,有見地、有感染力的表達出來。

1、傳授方法:

有關小説的定義、要素等常識問題以及如何分析典型人物、故事情節、典型環境、小説的社會作用等方法、技巧。

2、問題命題化:

三遍閲讀實現學生與文本的三次對話,與主人公一起經歷了一次艱難的心理歷程。有感動也有疑惑:為什麼那個膽怯、恐慌的小男孩在“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的暴風雨面前沒有一絲恐懼,甚至比他的父親表現的還要堅強?為什麼當杜小康向大人一樣戰勝了風暴,攏住走散的鴨子時“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為什麼題目為孤獨之旅,而對於鴨羣、蘆葦蕩的描寫有時卻充滿了温情?為什麼這個單純無奇的故事讀到最後感動的想流淚?……這一個個問題正是將閲讀引向深入的階梯,教師應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核心並轉化成命題,使之成為深入欣賞的切入點。如問題1可從分析人物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心理歷程,啟發學生擬一個獨特、鮮明的題目喚起傾訴的慾望。

3、拋磚引玉:

教師就自己的閲讀感受擬定不同的鑑賞標題,並且給學生自己思考、鑑賞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間,教師的設想不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鼓勵學生髮表個性化的、不同於老師、高於老師的見解。擬題目如下:

人物鑑賞:

一個小男孩到男子漢的心理歷程

父親的沉默與孤獨──感受深沉的父愛

纏綿的依戀凸現冷漠的孤獨

環境鑑賞:

如詩如畫的景緻渲染寧靜與孤獨

風雨中來不及恐懼

(與人物分析有交叉)

情節、立意鑑賞:

在磨難中學會堅強

少年不再哭泣

文末催人淚下的“驚喜”

語言鑑賞:

詩意的語言,淡淡的憂傷

從人物、情節、環境、語言、立意方面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就自己關注的領域自主命題。當然,鑑賞也可以是批判性的,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獨特的個人見解。

四、撰文、交流

鼓勵學生將呼之欲出的情愫在十分鐘以內寫出來,在前後位組成的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推薦佳作全班交流。(課上時間不夠,可展示在學習園地)

【精彩板書】

讀書──想象──感悟──深思──抒寫──交流

【相關資料】

1、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之文學鑑賞篇。

2、美好的欺騙──《草房子》的魅力在那裏?(逄金一)

3、曹文軒的《草房子》(蔡誠)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徵,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2.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速讀感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品味領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孤獨”與“成長”的內涵,感悟人生。

學習重點:

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品味“孤獨”。

學習難點:品味“孤獨”與“成長”的內涵,感悟人生。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收聽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感受氣氛。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自主學習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請快速閲讀課文,並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徵。

從 中我讀到了一個孤獨的杜小康。

從 中我還讀到了一個 的杜小康。

2、找出環境描寫,體會作用

請跳讀課文,找出文中環境描寫(鴨羣、蘆葦蕩、暴風雨)的語句,並思考這些描寫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長過程,品味孤獨

2、理解“孤獨之旅”內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歸納總結,教師寄語

不要把孤獨當成痛苦,孤獨也是一種享受,孤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獨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佈置作業:

1、請以“我的孤獨”為題,寫一段話,字數不限。(必做)

2、閲讀《草房子》(選做)

學後反思:

標籤: 孤獨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nx7r2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