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探究歸納法,把握詩歌的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教學重點】:學習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把握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

【教學難點】:理解和品位優美、形象、富有表現力的詩歌語言

【課時安排】:2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正音(橘 漫 舸 寥廓 浮 攜 侶 崢嶸 遒 否 遏);熟讀;

2、快速背誦詩歌;

3、熟記文下注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5分鐘)

在初中我們學過的一首“沁園春”,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學生回答:《沁園春雪》)。(教師問)誰會背這首詞

(學生試背,教師糾正)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沁園春”是詞牌名,它規定了詞的格式,但與詞的內容不一定有關 ;“雪”是詞的題目,它才與詞的內容密切相關。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它的格式和《沁園春 雪》是一樣的,但內容卻並不相同。它們的上闋都寫了景,但一個是冬景,一個是秋景。寫冬景的《沁園春雪》我們已經學過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沁園春長沙》是怎樣寫秋景的,寫的又是怎樣的秋景。

【誦讀課文】(8分鐘)

1、學生誦讀,教師指導(重點在節奏把握上);

2、檢查全班背誦,抽兩名學生獨背;

3、帶領學生反覆誦讀詞的上闋,想象詞中描寫的景色。

【上闋研讀】:(30分鐘)

1、思考:詩的開頭三句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確):時間(寒秋)、地點(湘江,橘子洲頭)。

2、思考:哪位同學能按調整好的正常語序,把開頭三句的大意順暢地説一下?

(明確):在深秋時節,獨立於橘子洲頭,看着湘江水滾滾北去。

3、我們再看 “獨立”二字, “獨立”能否改為“站立”“直立”等?為什麼?

(明確):【不行。“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力當中流砥柱的氣概。聯繫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恆錫正在通緝。詩人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表現了他的坦蕩和從容。】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閒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脱

(教師點撥):它構成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展現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情景:在深秋的季節,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這“獨立”既客觀地介紹了獨自一人的情況,又含有一種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現了一種不凡的英雄氣概。

4、我們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數古典詩詞中,“秋”總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聯繫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氣也”;“秋風蕭瑟天氣涼”;“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秋雨愁煞人”??這首詞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為基調呢?讓我們繼續下看:

5、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裏? 【“萬類霜天競自由。”】

對,共七句。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板書),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這種領字。

初中我們學過的《沁園春雪》上闋的領字是哪個?【“望”。對,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

6.這裏詩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請一位朗讀水平高的同學來讀一下)

【個別地方處理得還不夠理想。朗讀指導:“看”字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悦之情,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徹悟、慨歎之情。】

思考剛才的問題。【七句一共六幅畫面(最後一句是總括)。】

這幾句視角變化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

①前兩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詩人是怎樣看的?【放眼望去,是“遠眺”──這寫得是遠景,靜景。】[板書]

②接下來兩句“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詩人的視線又怎樣?【收回來,是“近觀”──這寫得是近景,靜景、動景。】[板書]

③“鷹擊長空”怎樣看?寫得什麼景?【“仰視”──高景,動景。】[板書]

④“魚翔淺底”怎麼看?寫得什麼景?【“俯視”──低景,動景。】[板書]

7、(教師啟發):舊體詩詞很講究煉字,往往能一字傳神,同學們找一找,在這些景物描寫中,哪些字用的特別傳神。能説説理由更好。

(明確):遍、染、透、爭、擊、翔。

請同學們挑出一個字來説説看,這個字妙在哪裏?

(教師總結):.“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寫的是遠景,“遍”字表現了萬山的顏色都變成了紅色,範圍很廣;“染”字則把天然説成人工,彷彿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壯美景色,活畫出嶽麓山一帶的楓林;“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寫的是近景,“透”字顯出江水碧綠清澈,綠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個“爭”字,給碧綠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顯示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矯健勇猛的雄姿;“魚翔淺底” 用“翔”而不用“遊”,精當地把鳥不扇動翅

膀地盤旋迴飛的狀態,用來描寫游魚在水中自如輕快的神態,形象生動。

(教師補充):另外,還要注意兩個字,一個是“看”字.,一個是“競”字。

“看”字領起了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自由”這一部分,所以,它是“領字”。沒有它,上闋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將從何而來呢?至於“競”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競”字所在的這一句詩,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總結作用。

(思考):總結什麼?

(明確):總結了上面的秋景特點。

(思考):什麼特點?

(明確):競自由。

(教師總結):對。競自由就是爭自由,詩人筆下的這些景物都有“爭”這個的特點。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以及宇宙間萬物都在秋天裏自由舒展,蓬勃生長,競相顯示它們旺盛的生命力。看來呀,秋景不僅只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還有像這樣的盎然生機。

(教師啟發):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詩人心中複雜的情緒呢?那麼,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呢?

(學生誦讀):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教師闡發):是啊,詩人在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問):你們認為誰是主宰蒼茫大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在學生討論中,結束這節課教學;問題不作解答,留給學生課後思考)

【板書設計】: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時間) (地點)

(特定環境)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遠景) (靜景) 萬類霜天 悵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近景) (靜―動) 競 問蒼茫大地

鷹擊長空 (上) (動景) 自由 誰主沉浮

魚翔淺底 (下) (動景)

(分)――――――――――――――――――――(總)

(景) ――――――――――――――(情)

第二課時

【引入課堂】:(1分鐘)

在上闕,面對着生機勃勃的秋天景物,詩人抒發感慨,提出疑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下闕,看看詩人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下闋研讀】:(15分鐘)

1、背誦詞的下闋;

2、詞義推敲:

崢嶸、揮斥、遒、激揚、糞土、萬户侯、遏

(注意):恰――領字 中流擊水:語出自東晉祖逖的“擊楫中流” (jī jí zhōng liú動賓式;作謂語;比喻立志奮發圖強)的典故。《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晉元帝在江南建立東晉,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佔。祖逖準備率軍收復中原,朝廷只給他奮威將軍的虛名,祖逖率領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後來他果真收復大片失地,但東晉根本無心抗戰。

3、下闋研讀:

(思考):詩人似乎並沒有回答他在上闕提出的問題,那麼,下闕寫的是什麼呢? (明確):對當年和同學戰友們一起學習、生活、參加革命鬥爭的回憶。 (引導):很好。那詩人憶起了些什麼呢?我們來一起看這幾句詞。

(教師誦讀):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分析):

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革命形象

書生意氣,揮斥方道 革命鬥志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 革命行動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革命精神

(思考):這些詩句讀來讓人熱血沸騰,讓我們對那些將青春獻給革命事業的先輩們產生景仰之情。不過,直到詩的結尾,詩人也沒有回答在上闕提出的問題,這樣,詩不就有了缺憾了嗎?

(學生討論後明確):詩人在下闕塑造了一批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實際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闕的問題――“誰主沉浮?”就是這樣的革命青年。

4、齊背全詩。

【賞讀 採桑子 重陽】:(15分鐘)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癒的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jjm3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