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錦集9篇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錦集9篇

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並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錦集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的特點,進而理解這些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有什麼關係。初步知道翠鳥的這些特點是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漸漸形成的。

2.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4.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描寫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按照要求自學生字、詞。

1.引導學生回憶複習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驟。

2.引導學生回憶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的方法步驟。

即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文中生字、詞;三查:認識生字、新詞;四找:從字典中找出重點生字的字義。

3.讓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4.用音序查字法,自學生字、詞,填表,舉例:

(二)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自學,糾正讀音。

(1)讀準字音。

“翠”、“飼”是平舌音;“赤”、“襯”是翹舌音;“豔”、“襯”是前鼻音;“靈”是後鼻音。]

(2)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腹部fu√

疾飛ji√

逮翠鳥dui√

2.指導學生識記字形:

“翠”上下結構,上面的“羽”字應去掉鈎,下面的“卒”一豎不能超過“從”。

“赤”上下結構,下面的“”的筆順是先中間後兩邊。

“希”是上下結構,上面的“”的第二筆為一大點。

“逮”是半包圍結構,裏面的“隸”最後一筆是反捺。

“褐”、“襯”都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最後的兩筆是撇、點。

“腹”是左右結構,左邊中間是“日”。

3.區別形近、同音字,作鞏固練習。

褐( ) 襯( ) 疾( ) 待( )

喝( ) 衫( ) 急( ) 持( )

鋭( ) 飼( ) 希( ) 泡( )

説( ) 詞( ) 稀() 飽( )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以“疾”字為例。“疾”在課文中組成的新詞是“疾飛”。教師引導學生從中查找出“疾”字有四種解釋:(1)病,身體不舒適;(2)恨;(3)快,迅速;(4)疼痛。本着根據詞義選取字義的方法,“疾”字在“疾飛”一詞中應選取“快,迅速”的字義。“疾飛”的意思是很快地飛。聯繫課文內容,“翠鳥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學生便可悟出“疾飛”一詞是指翠鳥飛得很快。

3.出示詞語,讓學生作鞏固練習。

鋭利——“鋭”是尖刻的意思。鋭利即尖鋭、鋒利。課文中指翠鳥的感覺非常靈敏。

鮮豔——又鮮明又美麗。課文中指翠鳥的羽毛色彩非常美麗、好看。

清脆——“脆”指聲音響亮、清爽。課文中指翠鳥的鳴叫聲清亮好聽。

(四)介紹翠鳥。

1.翠鳥:又稱叼魚郎,也叫魚狗,羽毛青綠色,尾巴短,捕食小魚。在我國東部和南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

2.出示圖片或標本讓學生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熟悉生字、詞。

(六)作業:朗讀課文,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藉助理解反映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句子,進一步讀懂課文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描寫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並讓學生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檢查複習。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主要介紹了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紹了翠鳥的外形特點;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活動特點,並講述了翠鳥捕捉小魚的過程;第4自然段介紹了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並表達了“我們”對翠烏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課文,弄清各段大意,從而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抓重點句,讀懂課文內容。

1.指名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共有幾句話?其中哪幾句話介紹了翠鳥各部分羽毛的顏色?讓學生邊讀邊想將有關內容在文中畫出來。

2.出示思考題:

翠鳥各部分的羽毛是什麼顏色?什麼樣子的?

3.指名回答:

本段共有六句話,其中第2~5句介紹了翠鳥各部分羽毛的顏色。

4.出示重點句:

“它的顏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1)指名讀句子。

(2)討論:這四句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弄清這四句話按總分段式描述了翠鳥各部分的羽毛的顏色。首先總體描述翠鳥的羽毛顏色非常鮮豔,然後從上到下,有條理地介紹了翠鳥的頭、背、腹各部分羽毛的顏色。層次十分清楚。同時在描寫中,作者特意用“頭巾”、“外衣”、“襯衫”來打比方,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指名讀第1自然段第1句話,讓學生想一想這句話介紹了什麼?

這句話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講翠鳥愛停在葦稈上;二是突出寫翠鳥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子”,而且這雙小爪子能“緊緊地抓住葦稈”。這就為下文翠鳥能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作了鋪墊。

(4)指名讀第6句話,想一想這句話主要介紹了什麼?

這句話突出介紹了翠鳥“透亮靈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長的嘴”,同樣為下文翠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作了鋪墊,同時這樣一番描寫,把一隻羽毛鮮豔、小巧玲瓏的翠鳥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5)出示圖片,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敍述翠鳥的外形特徵。

(6)教師將翠鳥的圖片分解為頭、背、腹、爪子四部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將圖片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一邊説一邊依次貼出,使圖片還原,也可採用此種方法練習背誦。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幾句話?主要寫的是什麼?第2自然段有兩句話,主要介紹翠鳥的兩個活動特點:

(1)愛貼着水面疾飛;(2)一動不動地注視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2.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意。

(1)出示重點句:“翠鳥鳴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

(2)指名讀句子。

(3)課堂討論:什麼是“疾飛”?翠鳥在“疾飛”中,又能“輕輕地停在葦稈上”説明了什麼?

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義。“疾飛”是指飛得很快的意思。翠鳥在“疾飛”中,眨眼間又輕輕地停在細軟的葦稈上,這説明翠鳥飛行時動作十分敏捷。“貼着水面疾飛”説明翠鳥飛得低而快:“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説明停得急而輕。這句話充分表現出翠鳥行動迅速而敏捷的特點。

3.抓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句意。

(1)出示重點句:

“它一動不動地注視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2)課堂討論:什麼是注視?翠鳥為什麼能“一動不動地注視”?

教師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理解句義。“注視”是指集中注意力地看。聯繫上文翠鳥能“一動不動地注視”是因為它那“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表現出翠鳥在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時,既專心又機警。

4.指名讀第3自然段:

(1)課堂討論:翠鳥怎樣捕捉小魚?

(2)指名讀有關句子。

(3)出示填空練習:

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

(4)討論括號中所填的詞語説明了什麼?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弄懂這句話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翠鳥捕捉小魚的經過。“蹬開,飛過去,叼起,飛走”這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看出翠鳥動作熟練、連貫、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間進行的。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繫下文“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進一步體會翠鳥動作的迅捷。葦稈搖晃是因為翠鳥蹬開水面,水波盪漾是因為魚兒被叼出水面。這“搖晃”和“盪漾”持續的時間都不可能長,而就在這極短的時間裏,翠鳥叼着小魚飛的無影無蹤,可見翠鳥動作迅速敏捷,準確,不落空。

(5)為什麼翠鳥能這樣迅速準確地捉到小魚呢?讓學生聯繫上文找出有關句子。

(6)出示句子,讓學生選擇帶點詞的意思。“儘管它這樣機靈,還是難以逃脱翠鳥鋭利的眼睛。”

(7)出示帶點詞的意思,讓學生採用出示反饋牌的方法選擇正確的解釋。

(8)討論句義。

在這句話中,作者先説小魚“機靈”,再説“難以逃脱”,藉以反襯出翠鳥的目光極其尖鋭,説明翠鳥在觀察露出水面的小魚時十分機警,再聯繫上文,翠鳥長着“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一張又尖又長的嘴”,這樣捕捉水面上的小魚當然是既迅捷而又準確不落空了。

(四)聯繫上下文體會句間聯繫。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句式訓練的方法,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弄清句間聯繫。

例:

1.翠鳥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地注視着水面是因為它有________。

2.翠鳥目光鋭利是因為它有________。

3.翠鳥能在疾飛中叼起小魚是因為它有________。

通過這樣的句式練習讓學生認識到翠鳥捕魚本領高超,不只是因為身體某一部分的特點,而由於它外形各部分特點整體發揮作用的結果。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習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喜愛翠鳥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讀第4自然段。

(二)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三)指名讀有關句子。

1.“我們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

2.“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着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

3.討論:為什麼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第1句中“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是“我們”的想法,前邊加一個“真”字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説明十分喜愛翠鳥,想好好地把它留在身邊飼養它。

第2句中“遠遠地看”是因為作者知道翠鳥很機警,怕驚擾它。“希望它”“多停一會兒”是因為想多看它幾眼,這正是作者喜愛翠鳥的真情實感的流露。

4.指名讀句子,要讀出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四)讓學生藉助板書,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板書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先看靜態,主要觀察翠鳥的外形特點,色彩鮮豔小巧玲瓏;再看動態,疾飛注視,蹬開、叼起、飛起……這一系列的動作觀察的仔細深入。

在描寫中,作者抓住翠鳥一動一靜兩方面的特點,既寫出了翠鳥的外表美,也寫出了它動作快捷捕魚本領高。一動一靜,恰到好處。這樣的描寫來源於作者按順序抓住特點的細緻觀察,在寫作中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五)讓學生根據板書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外形:顏色鮮豔,小巧玲瓏

活動:等魚

貼、飛、停、注視等

捉魚

蹬、飛、叨、貼、飛喜愛

住處:隱蔽

教學後記:

文章很美,條理清楚,是指導學生寫好動物的範文,在學習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有順序地生動地將翠鳥的外形、生活習性寫清楚的,為他們寫好動物做好準備。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材説明】

家鄉景物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的習作,本單元的主題就是大自然的美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一處家鄉的美景進行觀察、口頭表達和寫作。這是學生第一次寫有關景物的作文,難度較大,教師可以作比較詳細的指導。本次作文教學的步驟是探討方法──課外觀察──交流信息──學生寫作──師生共改,本教案是作文教學的第一環節。

【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便成了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師肩上的重任。小學語文教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才能讓學生在自由、和諧的氛圍內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產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本次作文不再是學生盲目觀察──交流信息──指導寫作這樣的過程,而是探討方法──課外觀察──交流信息──學生寫作──師生共改。是為了讓學生寫有準備的作文、寫思路清晰的作文。本課時的作文指導也改變了教師以前一味的灌輸式,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探究性地獲取寫景作文的知識,實實在在掌握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初步掌握寫景作文的方法。

2、養成寫作文先準備後下筆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以歌動情導課 進入寫作主題

1、師生共同演唱《阿里山》這首歌。

2、歌好聽嗎?歌中的阿里山美嗎?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美景,你知道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美景嗎?

3、你們喜歡這些景物嗎?為什麼?

4、今天,我們就要把我們對家鄉的熱愛用筆來寫出來,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怎樣寫家鄉景物。(板書:家鄉景物)

設計意圖:用歌聲進入主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起了學生學習寫作的興趣,學生對家鄉的景物也有了熱愛之情。

二、回顧所學課文 掌握寫景要素

1、寫景要素之位置。

⑴ 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很多是描寫景物的,想寫好景物作文,可以借鑑這些課文,如:《黃山奇石》、《日月潭》、《珍珠泉》。(用投影出示這幾篇課文)

⑵ 觀察每篇課文的第一段,你發現了什麼?

⑶ 我們寫景要先寫什麼?(板書:位置)

⑷ 説説你想寫的家鄉景物在什麼地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發現寫景作文通常會先介紹所寫景物的地理位置。

2、寫景要素之特點。

⑴ 黃山、日月潭、珍珠泉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⑵ 想一想課文的題目與這些特點有什麼關係?(板書:抓特點 寫題目)

⑶ 這次作文的'題目,你打算怎樣寫?

設計意圖:此處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景物的特點是寫景作文的重點,其特點可以作為題目統領全篇。

⑷ 這些特點都是作者怎樣得出的?(板書:觀察)

⑸ 觀察是寫作文的基本方法,寫景物的作文更離不開我們細心的觀察,在觀察景物時,你有什麼建議嗎?(板書:用眼、用耳、用手、用心)

⑹ 試着去觀察一位同學的外貌,你打算先觀察什麼,再觀察什麼?

⑺ 通過對同學的觀察,你又發現了什麼?(板書:順序)

⑻ 我們認真的、有順序的觀察就是為了抓住景物的特點,只有抓住了特點,才能寫出家鄉景物的美。你能從印象中找到將要寫的景物的特點嗎?請説一説。

⑼ 小結:為了把景物寫得更美,光憑平時的印象還不夠,我們要用上足夠的時間仔細去觀察你將要寫的景物。

設計意圖:觀察是寫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怎樣去觀察景物的特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通過同學間的互相建議、現場觀察一位同學的外貌,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明白觀察不是走馬觀花,觀察不是雜亂無章的。

3、寫景要素之想象。

⑴ 《珍珠泉》中説潭底有冒不完的水泡是有許多快樂的孩子吹出來的,這是真的嗎?(板書:想象)

⑵ 聽聽這篇作文《神女峯》,它是怎樣想象的?

⑶ 想象對於我們的作文有什麼好處?(小組討論)

⑷ 小結:我們在寫景物的作文時就要展開豐富的想象,甚至還可以用上載説來寫出我們家鄉景物的特點。想象可以使一篇文章生動,只要肯想象,身邊的一切都可以變得神奇。

設計意圖:課文、範文都是指導寫作的資源,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更加清楚想象在寫景作文中的作用,想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能力的體現。

4、寫景要素之感情。

⑴ 你喜歡學校的花壇嗎?你會把它寫得很美嗎?你喜歡班上的哪一位老師?你寫他的時候會把他寫得很醜、很可惡嗎?為什麼?

⑵ 作者為什麼把黃山、日月潭和珍珠泉寫得這樣美?(板書:感情)

⑶ 小結:我們寫景,就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寫,盡情的在作文中抒發自己的感情,這樣的作文才會吸引讀者。

設計意圖:從實際生活中得出真實的體驗,寫喜歡的事物才會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師生共同建議 完善寫作方法

1、想要寫好家鄉景物,你們還有什麼建議?(板書:優美詞句 動靜結合)

2、自由讀板書,鞏固寫景作文的方法。

3、總結:選擇好自己想要寫的對象,用上今天學到的方法,利用課餘時間去仔細觀察,為寫景作文做好準備,並要養成寫好觀察記錄、先準備後下筆的習慣。

設計意圖:用朗讀來鞏固方法,使作文課的指導又多了一種形式,總結中的習慣教育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永遠受益。

【板書設計】

家鄉景物

瞭解

位置

觀察 特點 感情 抒發

想象

展開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感受烏鴉由找水的着急到喝着水高興的變化過程。能用漸漸説話。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3、喜歡這隻遇到困難能仔細觀察、動腦筋想辦法的烏鴉

【教學重難點】

理解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指導學生讀出韻味,體會烏鴉的表情變化。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的器具等

【教學流程】

一、講故事激趣導入,質疑

1、講《狐狸和烏鴉》的故事

2、它既然這麼聰明,誰願意很有禮貌地跟烏鴉朋友打聲招呼?

3、故意出錯比較區分喝和渴字。

(板書:烏鴉渴水。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

4、再次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問烏鴉嗎?

二、初讀感知,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要求:第一遍,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第二遍,想辦法將課文讀通順;還有時間就讀第三遍。

2、指明逐節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他們朗讀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哪些地方你能超過他們?)

師(實時提問)

三、複習生字。

1、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詞)

烏鴉口渴找水喝水瓶子石頭辦法怎麼辦漸漸

2、小組開火車認讀生字

3、指導書寫找字

四、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一)學習第一句

1、理解到處

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烏鴉特別想喝水?他為什麼口那麼渴呢?

2、表演、體會(怎麼想、怎麼説)

3、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讀。體會烏鴉口渴難耐焦急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句

1、體會讀。小烏鴉接受森林記者的採訪,談談此時的心情。那你能帶着這種感情讀讀這句話嗎?

2、齊讀

(三)學習三、四句

正當烏鴉準備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喝水時,這時發生了什麼?

1、你從課文中的哪句話讀出來的?(板書:水不多,瓶口小----喝不着)

2、「出示課件(三個瓶子)找找烏鴉看見的是哪個瓶子,為什麼?」

3、練習説話:既然瓶子裏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要是瓶子怎麼樣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裏邊的水多,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4、體會讀。生再次當小烏鴉,接受森林記者的採訪,談談喝不着水的心情

5、指導朗讀怎麼辦呢書上哪句話寫烏鴉心裏着急?學用筆標記下來。

(四)學習六、七句

1、學生幫烏鴉想辦法。鼓勵學生拓寬思維、大膽想象。

2、讀課文看看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板書:放石子---喝着了)

烏鴉把小石子________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______升高,烏鴉就喝喝着水了。

3、結合動畫理解一個一個。

4、學生做實驗並講解理解漸漸。

5、用漸漸説話。

齊讀課文。

6、師範讀,生評價總結

7、學生感悟讀這兩句話。

五、進入角色,演誦課文。

(烏鴉很聰明;烏鴉很執着。烏鴉遇到困難能開動腦筋等。)

1、齊讀全文

2、配音樂做動作

3、進入角色,結合動作背誦課文

4、配頭飾和服裝表演

六、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七、總結。

板書設計

19、烏鴉喝水

喝不着喝着了

動腦筋

想辦法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本綜合學習包括“我的採蜜集”、“讀讀背背”、“口語交際”和“我的小筆頭”四部分內容。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誘發大家積累的熱情,感悟積累的方法,一起分享積累的快樂。

2、鼓勵學生多讀多背的學習習慣。

3、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動植物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進一步培養學生表達的慾望。

4、繼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的能力,把想象的世界變成自己的文章。

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談話激趣的形式,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採取學生自我評價、組內互評、教師總評的評價方法完成活動任務達到活動目標的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積累的習慣;提高交流的慾望;繼續培養寫作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我的採蜜集

1、師:“同學們,老師知道大家的小本本很豐富多彩,這節課把你最精彩的積累部分給我們大家欣賞欣賞吧!”誰願意給我們大家看一看?”

2、(請學生展示自己的小本本)

3、交流時可以分積累的不同開始彙報。

如有積累詞語和句子的;有積累人事物景,積累思想觀點;積累文字的,積累圖片的,積累音像的,積累實物的……

4、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都可以交流。

5、出示書中的這段話。

6、師:“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只要你養成了積累的好習慣,你的語文水平就會有所提高的,希望大家繼續積累下去,使自己的小本本更精彩!”

二、讀讀背背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請學生自由讀句子。

2、問: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3、1第一句話意思:春天的鳥叫、夏日的雷鳴、秋天的蟲語、還有冬天呼嘯的寒風,這就是四季的歌。(請學生想象其它關於四季歌的詩句

2第二句話的意思:因葉落知秋天已到;山高遮住日光,早晨很晚才能見到太陽。(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3第三句話的意思: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口語交際“我的發現”新聞發佈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感受動、植物的神奇。

2、讓學生學會想象,敢於探索發現。

3、培養交際能力,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讀着本單元的這組課文,尋覓着科學家的足跡,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進了神奇的科學世界。一次小小的發現也許會演變成偉大的發明。下面聽老師講個故事好不好?傳説我國古代著名工匠魯班上山伐樹時,被絲茅草劃破了手。他覺得很奇怪,一棵小草怎麼會這麼厲害?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絲茅草葉子的邊緣長着許多鋒利的細齒。於是魯班發明了木工用的鋸子。

同學們,你們養過動、植物嗎?你最熟悉哪種?他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二、全班互動交際自己眼中的動、植物

三、“我的發現”新聞發佈會

師引:大家都知道小壁虎,他會自由自在的在牆上爬行,

如果人有了壁虎的本領那會怎麼樣呢?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

你所熟悉的動植物是否也能給你點什麼啟示?

1、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受到的啟示。

2、小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餘同學認真傾聽,有問題可以問一問。

四、評價總結

學生參與評價(把握三點:是否用普通話,發現是否新,語言是否生動完整。)

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發現進行想象探索。科學的發明,人類的創造往往正是一個幼稚的提問,一次天真的探尋,一個看似荒誕的夢想開始的。希望同學們瞭解更多的未知世界,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妙,讓心中那顆科學的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我的小筆頭創想未來

《綜合學習二》中“我的小筆頭”習作要求是這樣的:在你的心目中,未來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未來的交通工具有哪些?未來的房屋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展開想象,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文本細讀:

本次想象作文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及年齡特點設計的。要學生充分張開想象的羽翼去創造,大膽去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任意馳騁。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可以熟練的運用所掌握的語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組合甚至發明創造出一些新生事物。

教學設計思想:

1.啟發學生自由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指導學生有序地、重點突出地、主次分明地説和寫。

3.通過系列的、豐富的、具體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刺激展開想象習作,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以實踐活動為基礎,準備科幻片和相關圖片。

2、教室四周張掛科幻圖片、名人像,創設創新氛圍。

教學活動流程設計:

一、激趣引入

1、提問激趣

師:(講台上放一個地球儀)從中國到美國,同學們有哪些辦法?

(預設可以坐飛機,可以乘輪船,可以坐汽車去。)

師:可是中國與美國之間隔着這麼大個太平洋,怎樣坐汽車呢?(預設生的回答:可以在太平洋上建一座很長的橋樑。可以在海底建造一座海底隧道,我們可以坐地鐵。美國在地球的另一側,可以穿過地球打一條隧道,這樣近多了。)

師:同學們的想象非常豐富,科學家就是憑藉這種豐富的想象力發明了許多東西,使20世紀的科學突飛猛進。

2、科幻片激趣

科學家憑藉豐富的想象力,發明了許多東西,使20世紀有科學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50年後,100年後,科學技術將出現怎樣的奇蹟?人類怎樣生活?那時的房屋、學校、交通、通訊是什麼樣的?我們頭頂廣闊無垠的天空又將是什麼樣的?請看科幻片《神奇的太空世界》。 (學生看科幻片片)

師:未來多美好!我們是未來的主人,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開動腦筋,讓我們電報談更加燦爛的未來。你們都希望創想什麼呢?

二、根據學生創想的內容不同分組

(可能會有創想未來交通工具的、可能會有創想未來學校的、未來醫院的、未來房屋的……)師引:好,同學你們,大膽想象吧,不會不發生,只怕沒想到。對未來的世界要敢於去想,敢於去設計符合自己願望和理想的未來社會。當然想象要合乎情理,不能把神話搬到“未來現實生活”,我們要講究科學。

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想設計(最好將自己融入其中),代表進行演説。

(其他同學傾聽,師生提出更好的補充建意)

四、學生動筆寫下自己的創想

五、反覆修改,準備參與“最佳創想”的評選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課 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能學會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並能正確演唱歌曲。

(2)、能為歌曲即興創編歌詞並演唱,從中體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樂趣。

重 點:指導學生把握歌曲情緒,準確演唱歌曲。

難 點:“一二一”旋律的掌握。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引入:創設情景,合理引入。

1、提問:“同學們知道今天誰過生日嗎?”引入新課。

2、聆聽:播放歌曲,學生感受歌曲內容與情緒。跟隨音樂模仿各種 動物的動作。

師生交流:音樂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3、再次聆聽:感受歌曲內容與情緒。

學生邊聽邊隨音樂進行二拍子律動。

二、學唱歌曲:方法:師生演唱接龍、生生演唱接龍、分小組演唱。

1、學生隨教師鋼琴伴奏演唱歌曲。(生唱前面一句,教師唱後面的“一二一”。

2、師生交換演唱。(目的為了檢查學生掌握了難點的情況)

3、教師伴奏學生完整演唱一次。

4、用歡快、活潑的情緒再來演唱一次。

5、歌曲情緒處理:

師生共同總結:歡快、活潑、體現玩耍時盡情歡樂的情景。

6、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現與創造:自主創遍、昇華體驗

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創遍歌詞。並進行歌表演遊戲活動。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 教學目標 :

(一)能力目標

1、 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瞭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 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美育滲透

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薰陶。

二、 難點、重點

1、 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 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重難點突破:

閲讀文章,體會文中的激情。

閲讀——討論——體會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五、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讀:

1、同學們,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遊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蘇軾相伴,欣賞了“積水空明,藻荇交橫”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遊了極其險俊難攀的恆山。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麼好看的景緻,走,我們也隨袁宏道踏青去!

2、範讀課文 學生評價 教師點撥

3、整體感知: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牆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遊歷了滿井後寫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佳作。

4、學生自讀課文,消滅文字、詞語障礙

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5、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點評

6、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然後在班上交流。

A.同桌藉助參考工具書及課文註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並向老師提出質疑。 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舉着酒杯、紅裝:穿着豔裝—名詞動用)

B.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遊人(板書)

C.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討論明確:

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設計理念

本課以情感教育為主線,首先對情感目標進行確定,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他們對故事充滿濃厚的興趣,容易把自己融入故事情節之中,因而在課堂中以曲折動人的故事以切入點,能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是什麼魔力讓孩子們着迷?不是別的,就是情感體驗,情感的渲泄,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同藝術能力和以人文素養的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藝術情感的潛能,體驗藝術活動的樂趣。

本課以感受、理解、認識,延伸發展學生關心他人,愛身邊的人,做一個具有愛心的人,並進一步從事故→歌唱→兒歌→藝術作品中感受愛→表達渲泄自己的愛,送愛心卡,為媽媽或周圍的人服務,成為一個博愛、善良的好孩子。通過製作愛心卡活動,體驗到雙手創作的樂趣,把愛心卡送給別人,體驗藝術與生活,情感的聯繫,學會用藝術作品表達愛的情感。整個課堂流淌着愛的清泉,讓師生沉醉在情境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內容的關聯處,情感的共鳴處組織教學。

二、教學目標

1、設立愛心樂園,引入課題,讓學生非常直接地感受課堂愛的氛圍,濃濃的情意。

2、抓住學生心理教師配樂出示圖片生情並茂地講《血色母愛》這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學生融入故事情節,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情感薰陶。

3、從歌曲、兒歌、藝術作品中感受,並親自動手設計製作一張精美的愛心卡送給媽媽,報答,體驗成功的樂趣,愉快的情感。

4、教師啟發學生把愛分給更多的人,拓展延伸本課教學主題,把孩子的愛擴散到周圍的人,成為一名具有愛心、同情心、善良的孩子。

三、教學重點:

感受、理解並延伸愛周圍的人。

四、教學難點:

愛心卡的設計與製作。

五、教學準備:

1、CI課件; 2、故事、圖片、音樂;

3、三杯水分別是醋水、鹽水、蜜糖水;

4、幾張愛心卡。

六、教學過程:

1、課題導入 今天老師歡迎小天使們來到我們的愛心樂園(出示板書),愛心樂園給大家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教師出示獎品),這個嘴巴代表了媽媽温馨而甜密的吻,媽媽是最喜歡懂事的孩子了,小朋友們做得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媽媽甜甜的吻。

2、情感薰陶 聽配樂故事《血色母愛》,這是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充分表現了媽媽對女兒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並出示圖片。 [故事內容略] 提問:聽完了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生:想哭,媽媽真偉大,媽媽真可愛,可憐等。 師:我知道孩子們此時此刻有許多感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讓我們一起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吧!(師彈鋼琴伴奏)生有感情演唱。

3、講媽媽平時是怎樣關愛我們的 師:聽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想想我們自己的媽媽平時對我們又是怎樣的關愛呢?生回答(略) 4、嚐嚐、談談、演演。 嘗桌上的二杯水(分別是鹽、蜜糖水)説説哪一杯最好喝是什麼味道,讓我們聯想到好那首兒歌?請幾位孩子上台有感情朗誦兒歌。 像春天的花朵, 鮮豔又美麗; 像夏天的冰淇淋, 冰涼又香甜; 像秋天的果實, 又大又多; 像冬天的陽光, 明亮又温暖; 呀! 向蜜糖水又甜又香。

5、藝術作品陶冶情操 出示CI課件,一組攝影、國畫、彩陶雕塑、兒童畫作品; 師一邊演示一邊講這些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 師提問:

(1)這些藝術作品都表現的是什麼?

(2)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心情是怎樣的呢?

(3)哪件作品給你印象最深?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師小結:這些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是從古至今媽媽對孩子深厚、無私的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孩子們離不開媽媽的關愛,那我們怎樣報答呢? (分組討論回答)略

6、講解制作愛心卡 出示愛心卡欣賞 師:你喜歡這些愛心卡嗎?為什麼? 想親手製作一張愛心卡嗎? 知道怎樣製作嗎?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講解補充) 講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項並演示過程。

7、情境表演 媽媽下班回家我們怎樣做來報答對? 選一名學生表演媽媽,一名學生表演孩子,全班孩子拍手唱《媽媽下班回到家》這首兒歌。

8、師小結,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聽了感人的故事,製作一張精美的愛心卡,還欣賞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你們開心嗎? 生:開心 師:我們從小就感受到媽媽無私、偉大的愛,真幸福,我們更應該關心,周圍的人,做一個有愛心、善良的好孩子,怎樣做呢?想一想, 再回家試着去做一做。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材分析:課文寫了一隻狐狸“吃不着葡萄説葡萄是酸的”,它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卻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於親自嚐嚐,它們都將錯過這一頓美餐。從而揭示了做事要親自去嘗試,不能光聽別人的話的道理。

設計理念:

(1)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學情分析:

本文屬於連環畫故事。教學時,可以藉助連環畫,閲讀課文,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通過仔細觀察每幅圖中幾隻動物的神態、動作,想象他們的語言,猜想他們的心理,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演課本劇體會深刻道理是本課的宗旨。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

(2)通過學生的朗讀、表演等形式,幫助學生深入感悟。

(3)懂得做事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要敢於親自嘗試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實驗版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存款方案》

教學目標:

1、瞭解儲蓄的有關知識,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合理存款。

2、經歷調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

教學重點:

瞭解各種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關規定,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學難點:

能綜合應用條件靈活解決問題。

綜合實踐《合理存款》

一、確定問題

我們班的同學候可鑫春節得到了兩萬元壓歲錢,媽媽建議他到銀行存款。候可鑫想要存三年怎樣存款收益最大?

問題分析:根據自學導案,歸納要解決的問題:怎樣存款收益最大。明確本活動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這筆存款的用途。明確需要收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信息。(通過對問題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初步瞭解存款的三種方式,為下一步學生收集信息做基礎)

二、收集信息

課外調查: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去銀行調查不同的存款方式的利率等信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或者直接到銀行到銀行調查存款的方式和相關信息,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這節課中教材主題圖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是不同的;國債利率也未明確給出。因此,通過課外調查讓學生明確當前的存款利率等信息,並且,學生到銀行調查是一次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可以有意識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繫。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使這一實踐活動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效性。

三、方案設計

根據學生調查的信息設計存款方案。

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設計方案,填寫下表。

定期儲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張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儲蓄存款方案以及買國債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張表格中。每一個具體方案都要求明確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dqrw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