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一、揭題導入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瞭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二、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範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三、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説,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裏提到了伯牙絕弦?這裏的絕弦意味着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它意味着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四、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歎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麼讚歎?

3.既然説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説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説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着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裏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

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説什麼?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説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説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六、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着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標籤: 教學 絕弦 伯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82jr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