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古朗月行》教學設計範文

《古朗月行》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朗月行》教學設計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朗月行》教學設計範文

《古朗月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讀“會認”字和正確書寫“會寫”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圖文結合知道古詩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與神奇。

內容分析: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詩全詩原16行,課文節選其前4行。詩人以比喻的形式把月亮的形和美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出來。教學重點是識字和感悟、背誦課文以及從朗讀、感悟中感受到月亮地美妙和神奇。

學生分析:

學生對生字的掌握經過一個多學期已經歸納了一定的方法,大部分學生課前已經運用拼音讀好了古詩。但對古詩描繪的情境可能感悟不深。

設計理念:

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感悟古詩。遵循學習規律,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後朗讀。

教學準備:生字卡、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葉聖陶爺爺寫的《小小的船》,還記得嗎?

2、學生背誦《小小的船》

3、葉聖陶看到彎彎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看到了圓圓的月亮他想到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古朗月行》。板書:古朗月行

設計意圖:複習舊課導入新課,這不僅鞏固了舊知,而且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範讀古詩。

過渡:老師讀的怎樣?想和老師比賽嗎?要想超越老師不難,只要你認識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生字:朗、識、玉、盤)

設計意圖:教師的範讀給學生帶來第一次對課文韻律美的薰陶,又激起學生與教師賽讀的自信心,並讓學生明確學習生字的目的。

2、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藉助拼音這根枴棍自學生字。

(2)檢查、鞏固生字。採取小組讀、同桌讀、開火車讀等方式認讀生字。

(3)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和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讀古詩。要求:準確、通順。

(1)初讀古詩,隨文識記字。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試讀古詩,邊讀邊動筆劃出生字。

(2)再讀古詩,互評自查,力求準確、通順。

設計意圖:創設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自主識字,合作識字,隨文識字,達到鞏固知識,體驗知識過程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圖文結合,感悟、理解古詩。

過渡:同學們都能把古詩讀準確、通順了,現在就讓我們和小李白一起去觀賞美麗的月亮。

1、學習第一句詩。

(1)觀察、想象、描述圖畫。電腦出示:一個小孩在晴朗的夜空裏看着一輪圓圓的月亮。學生説圖。

(2)圖文理解第一句詩。

師: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圓圓的月亮像什麼呢?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麼?請同學們動筆劃一劃古詩中哪兩行詩是描寫這幅圖的。

師:為什麼小李白把月亮當成了白玉盤?

(3)圖文對照讀第一句詩。

2、學習第二句詩。

多媒體慢慢出現圓圓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樓閣,在藍色的雲中飄動。

過渡:圓圓的月亮像一個玉石的盤子,可好像不像盤子,瞧,月亮更像什麼呢?請同學們在書中劃出描述這幅圖的詩句

(1)學生觀察圖畫。

(2)學生劃出古詩中的第二句。

(3)學生結合圖畫進行讀第二句古詩。

(4)學了這句古詩,你有什麼問題嗎?

設計意圖: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形象、直觀的表象是學生理解古詩的橋樑,此環節把CAI課件當作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既引起學生對古詩理解的興趣,又能把圖文結合起來,只要學生能通過看圖,劃出與之對應的詩句就能説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古詩的意思,不必作過多的解釋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3、整體感悟,指導朗讀。

師:小時候不知道圓圓的月亮是什麼,把它叫做白玉盤。又以為它是梳粧用的鏡子,飛到藍藍的雲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來把古詩讀好。

(1)學生根據課件讀古詩。

(2)教師範讀。

(3)學生練讀。

(4)賽讀。

(5)學了這首古詩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設計意圖: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朗讀課文將不再是“小和尚唸經”。而是根據語言和意像的聯繫,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走進課文,感悟成誦。

1、學生想象讀古詩。

師:同學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讀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會更清楚。

2、學生指畫讀古詩。

師:請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

3、配樂誦讀。

4、背誦古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是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方法。通過想象讀、圖文結合讀、配樂讀讓學生在流利的基礎上讀出古詩的韻味和情境,以此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五、寫字

1、認讀“會寫”生字。

2、出示田字格生字。

3、指導觀察佔格位置。

4、範寫、講解、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把字寫好必須要從每一節課、每一個字做起。堅持訓練讓學生觀察、分析、聯繫的寫字習慣。

板書設計: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

飛入青雲端。

教學反思

一、本教學設計的實施中,我通過多媒體再現古詩情境,引起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從直觀上感知古詩描繪的情境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出示第二句詩的動畫畫面時,許多學生不禁都叫起來:“白玉盤裏有房子,它在雲朵飛呢。”“不,那是月亮把地上的房子照在上面了。”……學生對多媒體的演示的反映就是對古詩情境美的感悟。我順其思維,引導學院生劃出李白眼裏的月亮是怎樣的,使學生與古詩產生了共鳴。因此擺脱了逐字解釋,死記硬背古詩的教法。

二、古詩教學應以美的韻律來優化和規範語言實踐行為,使學生置身於愉悦的、自主的、創造性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樂學、善學、博學、美學”,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在處理閲讀與感悟上,從易到難:先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古詩,再理解性朗讀,最後以圖文結合,加予想象讀。讓學生參與讀書,自主讀書,從讀書中感悟古詩。在想象讀的這個環節,學生的讀後,我問:“你看到了什麼?”學生的反映是多元的,而且非常的活躍,也許就是學生的閲讀的個性化的反映吧。

三、在處理學生朗讀上,在本節課裏我有兩次的範讀,都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示範。但是在讓學生理解後讀古詩的環節中,我發現學生無論是語調、語速都模仿我的。在怎樣才能讀出學生的個性?怎樣才能讓學生把對古詩的感悟,通過聲音和表情呈現出來?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逐步樹立一個我為什麼這樣讀的思想。這樣學生的讀書才能真正地體現個性。

《古朗月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朗、呼、疑、鏡、碧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生字的音、形、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老師先請大家猜一則謎語,看誰能最先猜出來。有時圓圓掛天空,有時彎彎掛樹頭。白天見不着,晚上才出來。

2、出示朗月的畫面。我們知道,彎彎的月亮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小船,圓圓的月亮像什麼呢?啟發想象。同學們説得很好,那麼唐代大詩人李白把它想象成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朗月行》。

二、揭題,範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初步讀通課文。

2、範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3、指名讀,教師隨機指導生字讀音。

4、相機出示生字:古、行、時、識、作、台、朗、呼、疑、鏡。

三、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讀古詩,談認識。

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從哪句詩句知道的?

(1)古時候的小朋友把月亮當成白玉盤。又當作瑤台鏡。

(2)呼的意思是叫。

(3)識的意思是認識。

(4)端的意思是雲彩的上面。

(5)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呢?(小時候不認識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盤。又懷疑是瑤台仙鏡,飛在夜空雲彩中間。)

2、借圖想象,感情朗讀。

(1)出示幻燈片:圖上畫的都有什麼?誰能把圖意説一説?

(2)聽描述,想象詩的意境。晴朗的夜空,一片碧藍,一輪圓圓的明月高高地懸掛在上面。月光如銀,灑落在房前屋後,多麼寧靜、美好的景象啊!

(3)邊想象邊誦讀詩句。

(4)指名讀詩文,大家評議。

3、背誦古詩。

先同桌互背,再指名背誦,齊背。

四、識記生字字形。

1、自學生字。

2、小組內交流。

3、班內交流,指導作、台。

五、指導書寫生字。

六、擴展:

畫一幅有關月亮的圖畫。

板書設計

標籤: 教學 古朗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72v4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