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小學一年級課程《司馬光》教學設計

小學一年級課程《司馬光》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課程《司馬光》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一年級課程《司馬光》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紮紮實實的加強寫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讀書,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救 人的品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課文故事的VCD、課件等。

自主預習:通過讀書

提練主線: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如:小孩子是怎樣掉時缸裏的?當時情況怎樣?是誰救了他?是怎樣救的?等等。

教學過程:個案部分

一、素養訓練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着、勇敢、果斷救 人的品質。

二、合作探究

討論交流

司馬光沉着機智,救出了小夥伴。你能想出別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嗎?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好。

1.學生自己想辦法。

2.分組交流,推選出好的辦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適時評議辦法的優點和不足。也可以與司馬光的辦法比一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瞭解在當時的情況下,什麼辦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讀課文,並説説司馬光給你什麼樣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麼做呢?

1、談話:

這節課我們來拜訪一位古人,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這個人你瞭解嗎?相機教認生字“司”,介紹複姓“司馬”以及司馬光。

思路:創設談話情境,引發提問,組織學生談話交流,瞭解學生對人物及課文內容的感知,為新課展開做鋪墊。

2、觀察:

出示插圖,從圖中你看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

思路:把觀察與談話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對話平台

一、自讀(掃清字詞障礙,打下讀悟基礎。)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思路:培養自我讀書能力,確保讀書活動有效,應該從一點一滴抓起。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識字(多種方法鞏固識字,促進學生記憶。)

1、同桌利用字卡,互讀檢測。藉助“我會認”和“我會寫”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如換偏旁、猜字謎、組詞識字等。

2、開火車讀生字,讀詞語。隨機選擇生字擴詞或選擇句子指導朗讀。強調重點字“玩、司”的讀音,同時引導學生注意“一”的不同讀音。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和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二年級語文教育的重點。多形式的識字與交流識字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三、寫字(突出重點字的指導,培養良好寫字習慣。)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會寫”中的六個字,發現六個字的規律:左右結構。組織學生討論在書寫中應注意什麼?

2、自由練寫,教師有意識地指導難點字:如“那、都”兩字中的“右雙耳”的寫法。

3、書寫展示,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把不好寫的字多寫幾遍。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紮紮實實的加強寫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四、討論(讀書交流,理清故事內容。)

1、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如:小孩子是怎樣掉時缸裏的?當時情況怎樣?是誰救了他?是怎樣救的.?等等。

2、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讀懂的問題。

思路:充分發揮學生自讀交流的優勢,實現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閲讀、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課後反思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裏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教小孩子遇事要機智沉着應對,但到底會教給學生怎樣的“素質”,也實在很有疑問。課文説,一個小朋友掉進缸裏後,“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馬光沒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機智沉着,但嚇哭了也是正常反應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當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並沒有矛盾,何況如果司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會如何呢?

許多專門講給孩子們聽的勵志故事,都是這樣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邊讀書一邊吃飯,把饅頭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讀書時為了不打瞌睡把頭髮系一根繩子吊在樑上,大腿上扎一把錐子啦,分明有讀書強迫症的跡象,比“惡補症”還要病態三分,卻拿來作為教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覺,不怕失火,吃墨汁,這樣的素材,與其放到現在來讓孩子們學習其“精神”,不如交到哪個人手裏去編寫《儒林外史》之類的小説。

“素質”教育,總要選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來進行,並且在其中明裏暗裏夾帶着對正常行為的嘲弄和鄙薄,這種把孩子不當正常人來教育的素質教育,是否足以培養學生對人類行為的正常理解,是否足以使學生獲得正常的學習趣味與生活趣味,實在不能讓人樂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4lzn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