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領悟課文內容,提高閲讀理解能力;

3、理解鶴羣翔空的壯麗景觀中藴含着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鶴羣翔空、鶴鷹之戰、救助傷鶴中體現的精神。

教具準備:投影儀、自制投影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鷹,那鷹的雄姿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節課我們共同來欣賞鶴在空中的壯美。(出示教學目標)

二、學生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給自然段標序號,並劃出生字詞;

2、理清文章結構,劃分層次。

反饋:1(出示小黑板)

①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蜿蜒佇立綺麗湮沒剽悍颶風飛颺

②理解下列詞語:

無可言喻:(不能夠用語言説明白。)

無濟於事:(對於事情沒有什麼幫助。)

(針對問題2學生討論、教師提問、總結,教師板書)

第一部分:(1—9)鶴羣翔空(雄姿)

第二部分:(10—16)鶴鷹之戰

第三部分:(17—25)救助傷鶴

三、學生讀第一部分(思考:鶴羣翔空美在哪裏?)

反饋:(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一)隊形美(雄壯)

(二)姿式美(輕柔)

四、教師重點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這一部分並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寫一隻蒼鷹來襲擊?

2、為什麼弱小的鶴能戰勝蒼鷹?

(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3、在鶴鷹之戰中使用了許多動詞、形容詞,請同學們在課文中劃出來。

4、鶴鷹之戰體現了什麼精神?

(學生討論並歸納)

五、讓學生自己分析第三部分

(學生讀課文,解決下列問題)

1、找學生簡述救助傷鶴的場景,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鶴的心裏活動(出示幻燈片)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並回答,師生共同訂正。)

六、讓學生自己總結本文的中心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教師點撥)

本文通過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動描寫,讚揚了鶴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七、本節課小結(略)

八、質疑(內容略)

九、課堂練習:

1、口頭小作文“談談你學習本課後的感想”;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2

講完《鶴羣翔空》,聽了各位老師評的課,感覺深受啟發。

第一環節為整體感知,整個板塊顯得有些亂,學生回答問題雖然比較積極,但是思路比較窄,當時就在考慮怎麼引導他們往更廣闊的角度思考,但一時也沒想起來,所以最後我自己弄了個總結,從課文層次、構思和手法、語言和細節、內容和主題還有作者等多方面進行了總結,但後來自己考慮應該進行板書,讓它們以一種模式的方式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話,學生在學習下一篇課文的時候,在整體感知環節就能知道從哪些方面來進行總結了。

第二環節叫尋讀課文,續寫一個句子。其實本意是一方面引導學生積累文中優美的字詞短語、美句,一方面期待學生能從寫作手法(比如能發現文中的首尾照應,段落之間的自然過渡,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利用連續的比喻來寫壯麗景觀的方法等)方面有所發現,但學生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似乎把我的意思理解深了,把這一環節變成了賞析美句,雖然我有意提示,但他們還是按照一貫的思路來回答問題,課後我反思自己,這一環節可以直接變為尋讀課文,積累一個句子,並且舉行一個小小的一分鐘背誦活動,馬上把自己的積累內化沉澱為自己的東西,我想,哪怕學生只記住幾個詞或者一個美句,這一環節就是成功的。而寫作手法方面的知識稍有深度,可以放在第二課時,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培養他們的習慣。楊老師評課的時候還給了我這樣的建議,何不拋棄這三句話,只教積累呢?我想這真的可以試一下,學會積累、善於積累,內化沉澱,學以致用,這不正是語文所追求的境界嗎?

第三環節為賞析課文,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環節我總覺得進行的很倉促,如果學生沒有預習,應該會很失敗,而且第二環節很多學生已經開始了賞析,所以不應該再單獨拿出來,如果能順着學生的思路,在第二環節把它完成會更好一些。第三環節可以再完成別的內容。這讓我認識到,課堂上動態的生成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老師如果對文本沒有深入的解讀,對教學設計沒有精細的準備,就很難把握課堂上發生的變化。

臨下課時,三句話也沒有進行總結,這節課的目的就是交給學生一種自讀課文的方法,卻在匆忙之際忘記了總結,在很多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老師沒有提點導致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我自己認為這是本節課的敗筆。

昨天王翠霞老師去齊都中學學習回來,把聽的一節課簡單説了説,恰巧講的也是《鶴羣翔空》,所以我特別留意了一下。

看完王愛娟老師的《鶴羣翔空》教學設計,我的第一感覺是實實在在的教會了學生什麼,而我的課總是感覺形式要重於內容,一節課下來學生並沒有多少收穫,常此以往,學生學習難免浮躁,語文素養更難以提高。還有王老師已經從語文寫了什麼開始向怎麼寫的過渡了,而我還停留在原地,這更是我應該學習的地方。我想今後我努力的方向已經很清楚了,我要汲取別人腳踏實地,夯實知識的優點,加上自己的特點,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走的更遠。

六年級語文上冊《鶴羣翔空》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3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温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鶴羣翔空》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6課。本單元聯繫生活實際,圍繞認識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這一重大社會主題,選擇了一組描寫動物世界的課文。訓練學生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記敍中描寫、議論、抒情的運用,體會記敍文語言的運用。

《鶴羣翔空》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描繪了鶴羣翔空的壯麗畫面和鶴鷹之戰的壯烈場景以及救助傷鶴的感人情景,既吸引讀者又震撼讀者。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思想認識,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理解並學習鶴羣體現出來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文中不是靠外加的抽象概念、空洞的議論,也不是靠遊離在作品形象之外的抒情語句來體現,而是靠滲透在三個場景的每一筆描繪展示的。因此,我把本文的教法定位在整體感知課文,整體教學,把三個場景貫穿起來講,通過對三個場景的分析凸現其中藴含的精神。

成功的教育應當是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應當教會學生主動性、探索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索、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包括了指導學生學法,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學生採用跳讀法,在品味課文語言時,教學生採用換詞法、刪減法。這樣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教學目標的落實不僅僅立足於課本知識的積累,而是立足於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課教學我使用“導學案”,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好,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每個學生好的表現給予表揚,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並由過去的單向灌輸變為現在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先學後教,教師在課堂上以點撥提升為主,在師生互動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使用“分組教學”,每個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交流展示預習“導學案”的情況,疑難問題進行合作探究,這樣使小組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有發言機會,實現“兵教兵”“兵練兵”,達到資源共享。

為了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題,讀了,你知道了;讀了,你感受到了;

讀了,你想到了。這也是深入挖掘文本的一個環節。學生回答:讀了“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向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我體會到了鶴羣翔空時壯觀綺麗的美姿,和服從組織的精神。讀了“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我體會到了鶴羣急於拯救夥伴的迫切心情。通過閲讀產生體會,再把自己的體會送進去,讀出來。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有韻味的朗讀,從文字的裏面摳出情感來讀,這才是真正的讀書。

讓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令人遺憾的是:細節應再提升,對話和交流面應再廣些,整一堂課的基調的把握,最後應是昂揚的、光明的、向上的。

不過一直以來也有個困惑,課堂上想設計開放型的問題,並且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有一條主線把整個課堂穿起來,這樣才感覺是一堂比較理想的課。我想這應該需要一個教師深入的去挖掘文本,只有教師挖掘透了,在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並且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更應該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高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4kep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