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學活動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1

設計思路:

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瞭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着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逐漸減少,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活動設計既要為幼兒提供邊操作邊思考的機會,又要注重培養思考的有意性,培養幼兒先預測(思考)再操作。操作後讓幼兒多講述、討論,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

活動目標:

1、知識: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1)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實驗。

(2)能與同伴溝通、交流與合作來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情感:

(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

(2)初步形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沉與浮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學會用簡單的圖標(↑↓)來記錄結果,表示物體的上浮和下沉。

活動難點: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盆裏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每組裝滿水和空礦泉水瓶各一個、橡皮泥、石頭、雪花片、樹葉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張記錄紙,一隻筆。

活動過程:

一、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幼:是鑰匙、小木塊、玻璃球?

二、實驗:沉與浮

1、教師示範:教師取一塊雪花片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裏會怎麼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教師指導:你們猜雪花片放在水裏會怎樣?你們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來的,那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你認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願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並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

(一)怎樣使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

1、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頭寶寶是好朋友,他們想在一起在水裏做遊戲,讓我們來幫幫他們,好不好?幫幫瓶子寶寶,讓他沉下去。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小朋友們,同一個瓶子寶寶,不裝水時浮在水面上,裝滿水後,就沉到水裏了。為什麼呢?

4、教師總結:不裝水時,瓶子寶寶很輕,所以浮在上面;裝滿水後,瓶子寶寶變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麼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師:小朋友們,我們剛剛讓瓶子寶寶和石頭寶寶在一起玩了,他們玩得好開心。可是,還有一個物品寶寶需要你們的幫助,看,橡皮泥寶寶和樹葉寶寶是好朋友,他們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讓我們來幫幫他們!

2、幼兒嘗試。(如果幼兒一下子想不到辦法,可以給幼兒1—2分鐘的時間去嘗試、討論,如果還是沒有小朋友想出辦法再加以引導。)

3、師:現在橡皮泥寶寶能和樹葉寶寶一起玩了,他好開心。可他有一個問題想問小朋友們我的體重沒變,當我團成球狀時,我沉在底下;當把我做成船的形狀時,我就會浮上來,為什麼呢?

4、幼:……(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讓幼兒思考、交流和討論1—2分鐘。到時如果幼兒還回答不出,老師再加以引導。)

5、教師總結:當橡皮泥寶寶是球狀時。

活動延伸:

1、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裏還有一個物品寶寶,小朋友們看是什麼,小朋友們猜猜看——寶寶放到水裏是沉,還是浮呢?

2、幼:……

3、教師總結:老師也不知道——寶寶是會沉,還是會浮。其實,小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是會沉還是會浮,小朋友們回去以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麼東西在水裏是沉還是浮。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2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有一隻可愛的小動物要來了,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讓我們一起倒數五個數,歡迎它的到來好嗎?(師幼一起倒數迎接小松鼠的出現)

二、播放課件,逐幅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1、出示第一幅圖的上半部分,讓幼兒猜測講述。

師:瞧!它是誰呀?它手裏抱的是什麼?大家來猜一猜,小松鼠抱個梨會什麼呢?

2、出示第一幅圖的下半部分,讓幼兒邊看圖邊欣賞小松鼠用小提琴演奏的音樂。

師:小松鼠把梨子做成了什麼?咱們一起來聽一聽小松鼠用梨子小提琴演奏的音樂好嗎?(點擊響音樂,音符隨音樂的節奏緩慢出現)音樂好聽嗎?聽到這樣美妙的音樂,你想幹什麼?這美妙的音樂傳到森林裏,森林裏的小動物會怎麼樣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3、出示第二幅圖,引導幼兒講述狐狸和獅子聽到音樂後的變化。師:瞧!狐狸在幹什麼?獅子在幹什麼?它們聽到音樂了嗎?美妙的音樂傳到了狐狸和獅子的耳朵裏,大家猜一猜,狐狸和獅子聽到音樂後會怎麼樣?

4、出示第三幅圖,引導幼兒邊觀察圖片邊欣賞音樂。都有誰被這美妙的音樂迷住了呀?(點擊音樂中斷,梨籽從小提琴上掉下來)咦?什麼東西掉下來了?小動物們看到掉下來的梨籽會怎麼辦?

5、出示第四幅圖上半部分,讓幼兒觀察講述。師:瞧!它們拿梨籽做什麼了?

6、出示第四幅圖下半部分,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師:他們看到梨樹上結了這麼多梨子,又會怎麼做呢?

7、出示第五幅圖,讓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師:都有誰在拉小提琴?森林裏的小動物都在拉小提琴,森林裏會怎麼樣?

三、完整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講述。

森林裏的小動物都有了一把梨子小提琴,你們想不想也得到一把梨子小提琴呀?今天誰能看着圖把這個故事講一講,老師也會送你一把梨子小提琴。

1、分組練習給同伴講故事。

2、每組請一個代表給大家講述。

3、請幼兒為故事起名字,只要幼兒起的名字適合故事內容,就讓幼兒用自己起的故事名字來講。

4、請個別幼兒在小提琴音樂的伴奏下,完整講述故事內容,注意提醒幼兒先講出故事名字。

四、欣賞小提琴演奏,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一起拿着自制的梨子小提琴,跟隨音樂演奏。活動延伸:

1、指導幼兒閲讀幼兒用書上的畫面內容,體驗和感受故事所表現的美好意境。

2、和幼兒一起欣賞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進一步讓幼兒感受音樂的美。

自我評析:

在活動中,我注重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始終以自己豐富的情感感染孩子,將鼓勵的目光投射給孩子,在和孩子對話的過程中,我把評析與激勵兩種方式有機結合,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在預想後果時的提問,對孩子思維起到了點撥的作用,點在了孩子思維的生長點上,讓每個孩子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想象、“異想天開”。使活動生動、有效,孩子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人。

出示圖片的過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課件的播放,把講述難度大的圖片分成兩部分出示,降低幼兒講述的難度,當所有圖片出示後,要求幼兒講述,我採用同伴互相講述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活動時間短,而要講述的人數多這一矛盾。幼兒在分組討論講述的時候,人人都可以開口講,參與討論,老師再進行巡迴指導,既可以照顧個別幼兒,又可以面向全體。並且教師通過獎勵方式激發幼兒講述的熱情。等到最後分組派代表講述的時候,代表的講述已經是全組幼兒智慧的綜合了。這樣做,每個幼兒都有講話的機會,可以培養幼兒相互間取長補短的合作精神,也可以滿足各個層次幼兒的需求。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把圖片的內容講得很豐富,完整,能力弱的幼兒可以講得很簡短,只要表達清楚就行了,但不管怎樣,他們都得到了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3

《好玩的立方體》

《好玩的立方體》選自主題《房子大觀》次主題《特殊的房子》

一、活動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圓柱體,簡單瞭解它們與長方形、圓形之間的關係。

2、蒐集生活中的長方體和圓柱體物品並組合造型。

3、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活動準備

環境創設:羊村實驗室區域環境。

1、“羊村實驗室”大門一個。

2、模型平台:像圓柱體、長方體的模型16個、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若干。

3、魔術平台:8個藍色筐子、撲克牌、圓形光盤、圓形雪花片若干、長方形卡紙6張、正方形卡紙2張、圓形彩卡4個。

4、設計平台:彩筆2盒、紙若干、像皮泥2盒、各種顏色的圖形卡片若干、膠水2瓶、雙面膠2個。

5、構建平台:各種像長方體的紙盒、酒盒,像圓住體的易拉罐,裝飾後像圓柱體的紙筒等物品若干。

6、課件:長方體和圓柱體形成的課件。

7、遊戲“爆米花”布料一塊。16塊小型的長方體和圓柱體形狀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一)以參觀“羊村實驗室”的情境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師:老師帶領大家去一個好玩的地方:遊玩“羊村實驗室。”進入後播放課件。

(二)教師與幼兒進入“羊村實驗室”,通過“兩個平台”的情境幫助幼兒認識長方體和圓柱體。

1、“模型平台”:

⑴讓幼兒自由操作模型平台的物品,初步感知認識長方體和圓柱體。

師:小朋友,這是羊村實驗室的模型平台,拿起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坐在小墊子上看看玩玩,一定要看清它長的什麼樣子?

⑵(引入談話區)引導幼兒討論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外形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結。提問1:長方體

①有幾個面?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③哪兩個面長的一樣?小結長方體定義。

提問2:圓柱體①上下兩個面是什麼形狀的?②圓柱體的上下粗細一樣嗎?兩個圓面大小相同嗎?③能不能滾動?

小結圓柱體定義。

⑶引導幼兒比較,長方體、圓柱體的物品哪一個容易滾動?

小結:長方體的物品比較穩固,圓柱體的物品側面容易滾動,為後邊幼兒搭建做輔墊。

⑷啟發幼兒自由聯想: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像長方體,哪些物品像圓柱體?

2、“魔術平台”:

⑴幼兒自由操作變魔術材料,通過“變魔術”,引導幼兒簡單瞭解長方體和長方形、圓柱體和圓形之間的關係。

師:小朋友到這邊來,這裏是羊村實驗室的魔術平台,村長讓喜羊羊他們用這些材料變出像長方體、圓柱體的物品來,兩個小朋友一組,也來試試吧。

⑵教師組織幼兒談話討論:請小朋友解説魔術是怎樣變出來的?

⑶課件演示小結:[1]把一張張大小一樣的長方形撲克牌整齊的疊放在一起,變成的物體就像一個長方體;

[2]把一張張大小一樣的圓形光盤整齊的疊放在一起,變成的物體就像一個圓柱體。

(三)以遊戲“爆米花”的形式引導幼兒對長方體與圓柱體的物品鞏固認識,並加以分類。

爆米花兒歌:“爆米花、爆米花、咧開嘴巴笑哈哈。”第一遍遊戲讓幼兒鞏固認識長方體、圓柱體的物品。第二遍遊戲引導幼兒對長方體、圓柱體的物品進行分類。

(四)引導幼兒進入“設計平台”、“構建平台”區角進行自主活動,作品留影后講評。

設計平台:進入設計平台的小朋友把自己想象的畫面畫出來,也可以根據提供的材料粘貼出各種作品來。

構建平台:進入構建平台的小朋友可以用裏面的材料搭建高樓大廈、大橋等各種作品來。

“現在開始比賽,看哪個平台的小朋友的作品最多、最精彩”。

3、作品講評、整理歸位後,看課件,播放音樂,列隊出羊村實驗室。

四、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利用長方體和圓柱體物品搭建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來。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4

《每個人都噗》

設計意圖:

放屁是一件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由於它的特性,幼兒每次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很害羞,而且還會因為這件事覺得很不開心。為讓孩子正確對待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件很正常的事,理解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且學習用正確態度對待對待這件事,我利用《每個人都噗》這本圖畫書,把放棄這件羞於啟齒的事情搬上了集體教學的舞台。讓幼兒從此能夠很坦蕩的面對這個事情,學習如何在公眾場合避免這件事情帶來的尷尬。用時也通過這個活動激發幼兒閲讀的興趣和自然科學的好奇心,我也力求通過這個活動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較好的融合在一起。活動中主要利用傾聽法、觀察法、討論法來開展。

活動目標:

1、瞭解“噗”的一些知識,知道“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2、在閲讀中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和了解身體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圖片、噗,屁字符、屁的聲音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瞭解每一個人都會噗

難點:噗的形成。關於特殊食物、澱粉類的食物和高蛋白食物吃多了,對噗的影響。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激發興趣,教師播放的鼓掌聲、笑聲、親嘴聲。

2、教師播放放屁的聲音,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先出示屁字符(我們都是文雅的人一節課上都在説屁,顯得我們很不文雅,我就用噗來代替它)。

3、請幼兒把自己對噗的感受大膽的表述出來。

教師小結:耳朵聽到難聽的聲音,鼻子聞到臭味,心裏覺得難為情。

二、講述故事,理解噗的形成及噗的排量次數。(教師播放PTT課件4—9頁)講述故事:

他叫小強,他每天都有要噗,他和你們一樣每天都要上學。這天他在教室裏噗了一下,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他覺得很難為情。為了不讓大家笑話他,於是他就想拼命的忍住。忍着忍着他的臉漲的通紅,忍着忍着他肚子有點疼,忍着忍着他打了一個隔,最後他還是沒有忍住噗的更響了,同學們笑得更大聲了。小強難過極了於是很難為情的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強路過動物園,他聽到很響的一聲“噗”,一看,原來的大象在噗。走到馬路上,他聞到一股臭味,仔細一找,原來是小老鼠在噗,回到家裏,發現爸爸媽媽和小狗都要噗。

1.通過故事引導幼兒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類朋友和動物朋友都會噗。提問:你在生活中,你的家裏都有誰在噗(幼兒回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你聽過有什麼小動物會噗的嗎?(貓、狗、豬等),教師提問幼兒,你們都會噗嗎?(有的幼兒説會噗,有的幼兒説不會噗)提問:不會的噗的請舉手我們看看有誰?(你們覺得自己不會噗,那我們就來看看下面的故事,小強是個愛動腦經的小孩,他覺得這麼多的人都噗,他要了解關於噗的更多祕密)教師小結:(播放PPT第10張)原來只要有腸和肛門的動物都會噗。(那就不存在有誰不會噗的了)

2.(播放PPT課件第11張)幼兒觀看並理解圖畫中噗形成的過程,並請幼兒大膽表達出來。教師小結:因為我們吃東西時吞入的一部分空氣進入了我們的腸胃,氣體從腸道到肛門排出來,就形成了我們都覺得很難為情的“噗”。 ——噗的次數和噗的排量。

1.(播放PPT課件第12張)幼兒通過圖畫了解人類平均每天噗的次數和排量。教師小結————原來我個人每天平均要噗十多次,噗出來的氣體有500毫升這麼多。

三:幼兒獨立探索環節,討論不同的噗形成的原因。

1、讓幼兒帶着好奇和興趣自己去解讀圖畫中噗的祕密(桌面上擺放好PPT課件第13—15這三張圖片)。(教師給幼兒一手一張圖片仔細的觀察,如果看懂了可以跟旁邊的小朋友進行交換)

2、請幼兒主動大膽的把自己看到的祕密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

和食物有關的噗——特殊的蔬菜吃到肚子裏,會有特殊的噗的味道;吃了很多高蛋白的食物噗出的味道就會很臭的;吃了澱粉很高的食物噗就會很多。

3.教師與幼兒分享自己發現的祕密。

和身體有關的噗——噗也可能是要大便前兆;也可能是我們的身體不舒服了,我們的腸胃出問題了的表現。

教師小結: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引導幼兒正確面對這件事情。

四:討論如何避免噗給我們帶來的尷尬。

噗雖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還是會因為它的氣味和它的聲音覺得不夠文雅。討論如何避免讓很多人知道自己做了這件不文雅的.事情(躲起來、去廁所、開窗户、去操場上等)。

活動反思:

以“噗”字的替代,文雅地將我們平時羞於啟齒的事情表述地坦坦蕩蕩、清清楚楚。在多次試教後,我們組內對原內容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和調整。第一調整,重組內容,明確定位。原本這是一個綜合活動,我們經過商討後決定把這個內容定為健康活動,並對原內容進行取捨。我們捨棄了一些比較糾結、難以深入的內容,同時在設計每一環節的重點,都緊緊圍繞健康活動的要求,這樣整個活動重點就更突出了。第二調整,給予孩子的更多自主研究的機會,在原活動中“噗的形成”是老師直接語言表述告知孩子,那根據大班下學期孩子的發展情況,我們決定還是藉助圖片,讓孩子研究“噗的形成”。為了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幾經商討,最後把着眼點放在了組成噗的氣體有哪些,是怎樣產生的,這樣孩子們研究起來就更有針對性。第三調整,重新組合,理清脈絡。比如原活動中,分組自主閲讀時,只選取了兩幅與食物有關的圖片。其餘一幅與食物有關,一幅與身體有關的圖片是老師直接介紹。那為了讓整個活動的脈絡更清晰,我們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了重新組合,讓孩子分組自主閲讀三幅與食物有關的圖片,説説食物與噗之間的關係,再集體討論與身體的關係,這樣活動層次更清晰。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5

科目:

語言名稱:小蝌蚪找媽媽

準備:圖片、頭飾

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 (2)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難點:瞭解故事內容。

重點: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活動過程

課前整理:《大拇哥》

導入:小朋友們今天,來了一位神祕的新朋友,你們想不想認識她呀!(想)這位新朋友是專程過來看太陽班的小朋友們的。那老師去幫你們請她。(戴着青蛙頭飾出來與小朋友對話)青蛙: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青蛙媽媽,你們見過青蛙嗎?(見過)那麼你們喜歡青蛙嗎?(喜歡)今天我來,是想讓小朋友們知道青蛙的成長曆程,你們想知道嗎?(想)那就讓你們的老師開始給你們講故事吧!故事裏的內容會告訴你們青蛙的成長過程,好嗎?(好)那我先走了,我們一會兒再見!拜拜(老師出現)小朋友們喜歡青蛙媽媽嗎?(喜歡)青蛙媽媽讓我給你們講一個青蛙成長過程的故事你們準備好了嗎?小朋友們呀要認真聽因為老師等會兒會有問題問你們,回答對了有獎勵!

首先出示白板的圖片。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老師中間戴頭飾配合故事的內容)

(1)青蛙媽媽在碧綠的水草上產下了什麼?

(2)天氣變暖了,青蛙媽媽產下的卵變成了什麼樣子?

(3)小蝌蚪先長出的是什麼腿?

(4)小蝌蚪又長出了什麼腿?

(5)最後他的什麼不見了?活動總結

出示繪好的圖片。讓小朋友們觀察圖片上小蝌蚪的變化過程。然後出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整個成長過程。活動延伸小朋友們想不想當一次小老師啊?(想)讓爸爸媽媽説一説小蝌蚪是怎麼變成小青蛙的,聽聽爸爸媽媽説的對不對,好不好?(好)活動反思

附錄:小蝌蚪找媽媽

春天來了,冰雪都融化了。有一隻青蛙從洞裏鑽了出來,伸了伸懶腰,噗通一聲,跳到了池塘裏。在碧綠的水草上產下了許多小卵,然後就遊走了。

天氣漸漸變暖了,池塘裏的卵也有了變化。他們變成了許多大腦袋黑身子的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一切的一切對他們來説都是那麼的新鮮有趣

一天小蝌蚪們在池塘裏玩耍,看見鴨媽媽再教小鴨子游泳。他們心想自己的媽媽是誰呢?於是去問鴨媽媽“您知道我們的媽媽長什麼樣嗎?”鴨媽媽説:“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寬嘴巴。”小蝌蚪們謝過了鴨媽媽開始找他們的媽媽了。

小蝌蚪們遊啊遊,看見一條大魚,她有大眼睛寬嘴巴這一定是媽媽。於是就迎上去叫道:“媽媽、媽媽。”大魚笑着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前邊去找吧!”小蝌蚪們謝過大魚媽媽又向前游去,不知不覺中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

小蝌蚪們看見了大烏龜有四條腿,以為他就是媽媽,都高興的叫“媽媽、媽媽”!大烏龜笑着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是白肚皮,你們到前邊去找吧!”,他們遊啊遊遊啊遊。這時小蝌蚪的前腿也已經長出來了。

看見了一隻大白鵝游過來,心想白肚皮她一定就是媽媽,於是都高興的叫“媽媽”。大白鵝笑着説:“不、不、不,身穿綠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蹦蹦跳跳的,你們去那邊找吧!”他們又繼續去找媽媽。遊啊遊遊啊遊,小蝌蚪們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快變成青蛙了。

他們游到了一片荷塘,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身穿綠衣服的青蛙。於是高興的叫道“媽媽媽媽”。青蛙媽媽看見小青蛙們激動的説:我的孩子們你們已經長大了,來快到媽媽這兒來,只見他們前腳一跳後腳一蹬就跳到了媽媽的荷葉上。這時小蝌蚪們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從此以後小青蛙們每天跟着媽媽去田裏捉害蟲,保護莊稼成了農民伯伯的好幫手。他們幸福的生活着。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6

《户外體育活動遊戲》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活潑好動,摸、爬、滾、打是他們自娛自樂,相互嬉戲的最愛。大班幼兒對自己的身體各部份有一定的認識,在嬉戲中能有意識地積極尋找多種方法運用身體某些部位去完成一些高難動作。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能力,設計了“靈巧的身體”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幼兒積極思考、嘗試,利用身體各部分來移動,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為儘量地滿足幼兒創造遊戲的興趣與慾望,特設計本次活動。活動旨在讓幼兒在愉悦的情緒下,積極動腦,大膽參與,主動地探索箱子的不同玩法,在不斷地嘗試、遊戲中,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體驗創造的樂趣,提高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在活動中不斷提高對基本動作的掌握以及身體的靈敏性與協調性。

二、活動目標:

1、幼兒藉助箱子進行自主活動,綜合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提高身體靈活性、協調性。

2、積極探索、交流箱子的多種玩法,提高創造能力與探索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幼兒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紙箱人手一個(高度不同)音樂(輕快)彩旗多於幼兒人數的水果空籃子一隻場地圖:用紙箱佈置的小山坡、山洞、汽車(移動工具)、醫院

四、活動形式:小組個別

五、活動重點:藉助箱子,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

六、活動難點:創新遊戲方法,提高幼兒創造力

七、活動過程:

(一)、利用紙箱進行準備活動利用紙箱做走、跑等動作,活動身體各部分,跟隨音樂做動作,活躍活動的氣氛。

(二)、鼓勵幼兒自由探索與交流分享

1、啟發觀察,激發興趣。

師:“剛才小朋友們做的都特別好,所以老師獎勵給每個人一輛小汽車。”教師神祕的語氣,引導幼兒觀察紙箱、變成汽車,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創設情境,自由探索。

1)以遊戲的情境調動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辦法來開動汽車。幼兒自由想象、實踐,完成規定要求。教師觀察指導,鼓勵好的方法,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個別幫助。

2)師:“現在小朋友開動自己的汽車,我們一起到果園去摘果子吧!”以摘果子的情境調動幼兒興趣,延長移動距離,提高幼兒動作的靈敏性、協調性。

3、激發興趣,創新活動形式。

師:“剛才我們小朋友把紙箱當成小汽車開着玩,那你們再想想,還能怎樣玩呢?你們試試看吧!”教師啟發性的語言,調動幼兒繼續探索不同的玩法,教師觀察指導,發現好的及時鼓勵,並有意識引導幼兒練習助跑跨跳動作。鼓勵

幼兒在遊戲中與同伴交流玩法,嘗試別人的玩法,體驗遊戲的樂趣。

(三)、遊戲競技《送水果》師生共同佈置場地(如圖),把幼兒分組,進行平行遊戲。

集體玩法:各隊的小猴子要跨過小山坡(紙箱),鑽過山洞(紙箱),在開着小汽車(紙箱)快速將果子運到醫院,在沿原路回來。用時最短的一隊獲勝。

(1)在鑽爬的環節中,教師特意為幼兒設置了兩隻紙箱,以此來培養幼兒在競技中安全、有序,共同進去的體育精神。

(2)在跨跳環節中,教師設置了高低不同的紙箱,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樹立活動的自信心。

(3)評價環節中,對速度最快的一隊進行鼓勵,把彩旗發給各隊。

(四)、結束部分:播放音樂放鬆身體,結束活動。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7

秋天在哪裏

設計意圖

秋天是一個絢麗多彩的季節,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它有着非常鮮明的季節特徵和可供研究的資源,為了讓幼兒在多彩的季節中感受秋天的美麗和收穫,激發幼兒關注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我們預設了本主題活動――秋天在哪裏。

對於大班的孩子,感受秋天應從身邊景物變化開始,通過觀察、體驗、比較的方法,感受秋天的變化和美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陶冶審美情操,在活動中,幼兒將會看到秋天景物的變化,引發對感受秋天的興趣,認識到秋天的景象,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各種感官和途徑認識瞭解秋天的特徵,知道秋天是一個美麗和豐收的季節。

2、在觀察、體驗中感受秋天的特徵和美好,能夠主動交流自己的發現,勇敢大方地説出自己的見解。

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熱愛.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進行詩歌仿編活動。

活動重難點:

1、能用説、朗誦、唱、跳、繪畫、製作、剪貼等各種方式表徵秋天,體驗創作的快樂。

2、在欣賞與秋天有關的文學作品中體驗文字的優美,學習創編與秋天有關的故事或兒歌。

3、願意把自己的研究發現與同伴交流分享,體會彼此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帶幼兒觀察周圍自然景物的變化,滲透有關秋天的知識。

2、提供幼兒用來表徵的物質材料,如:畫紙、筆、顏料、棉籤、皺紋紙、插花、樹葉、剪刀、膠水等。

3、兒歌音頻、兒歌ppt、及有關秋天的圖片。

活動流程:

一、營造寬闊與自由的學習空間。

1、帶領幼兒參加户外觀察活動尋找秋天,讓幼兒對秋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1、户外談話:現在是什麼季節了?你是怎麼知道的?

2、找秋天:幼兒四散開結伴在户外周圍找秋天,看誰找到的秋天景象多。

2、在體驗中感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

1、小朋友們找到的秋天可真多呀,紅彤彤的蘋果、黃黃的樹葉、綠油油的白菜,原來秋天裏有這麼多美麗的顏色。

2、有一個小詩人也去尋找了秋天,還編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名字叫做"秋天在哪裏",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聽聽詩歌裏面都有誰?

3、撿拾樹葉,觀察、體驗中感受秋天的特徵和美好。(看誰撿的多,看誰撿的最漂亮,看誰撿的種類最多)

4、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秋天的熱愛,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勇於探究、勤於動腦動手

1、探索活動展示

1、樹葉粘貼畫。讓幼兒把撿回的樹葉稍加整理,用它們拓印和粘貼。

2、作品展示給老師和同伴看。孩子們對用樹葉粘貼製作很感興趣,雖然難度有點大,但他們都很認真、投入。

2.大膽質疑,動手練習

1、樹葉離開媽媽不害怕嗎?它為什麼要離開大樹媽媽?

2、有幼兒提出:樹葉落光了,大樹媽媽肯定會很傷心。這可怎麼辦呢?

3、畫秋天(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象畫出自己的秋天)

三、交流互動、點撥指導:

1、遊戲:穿樹葉項鍊、設計樹葉服裝、用樹葉做娃娃家的蔬菜、食物等,開展相應的角色遊戲。

2、欣賞散文詩。感受秋天的五顏六色。

3、嘗試運用已有經驗替換詩歌中的事物,進行詩歌仿編活動

4、根據幼兒的講述在紙上用彩色的油畫棒或水彩筆記錄(剛才小朋友説的話,老師把它編成了一首詩歌,我們一起來聽聽)

5、帶領幼兒有感情地朗誦仿編詩歌

四、小結:

我們看到的很多東西都可以用好聽的詞語、好聽的句子、編成好聽的詩歌,小朋友真是太棒了,這次老師幫你們記錄下來了,可以給其他班的朋友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啊!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將從課堂教學主題入手尋求突圍,一切從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為學生營造更為寬闊與自由的學習空間,積極建構以啟發、體驗、討論、探究等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始終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培育其崇尚真知、勤於反思和勇於探究的素養,讓學生學會在發現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自主中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實現知識、能力、生命的高度融合與深度共鳴,朝向兒童核心素養培育的方向邁進。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8

設計思路:大班上學期的幼兒已具備了某些物體(如石頭、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經驗,所以如果活動設計僅僅停留在讓幼兒瞭解,觀察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幼兒的探索興趣不易深入。而讓幼兒帶着任務探索,如怎樣使浮的東西沉下去,使沉的東西浮上來,可以提高幼兒探索……。

設計思路: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喜歡動物是幼兒的天性,但幼兒缺少和動物接觸的機會,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瞭解幾種小動物的基本特徵和生活習性,同時通過飼養和管理幾種小動物,增強幼兒的責任感,讓幼兒有一種對生命的體驗。

活動目的:

1、瞭解一些常見動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動物所採取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2、樂意與同伴交流經驗,並用肢體動作表現,萌發探究動物奧祕的興趣。

3、知道人睡覺的一些衞生常識,懂得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幼兒和動物午睡ppt 2、地面遊戲棋,篩子

活動過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嗎?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勢嗎?觀看ppt,幼兒講述講訴孩子們幾種睡覺的姿勢:趴着,咬被角,蒙着頭,蜷着……。

二、人需要睡覺,動物需要睡覺嗎?你們知道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幼兒邊看邊猜,並模仿)

1.觀看ppt,觀察動物特殊的睡覺方式並講訴。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活動:動物是怎樣睡覺的

蝙蝠:倒掛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覺的。睡覺時,後肢鈎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一旦遇到敵害,便可鬆開腳爪展翅飛去。

仙鶴:單腳站立睡覺。

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小刺蝟:變成球睡,刺蝟睡覺時,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還把身體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這樣全副武裝的睡覺,可以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

小金魚:睜着眼睡,因為它沒有眼瞼。魚兒睡覺時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每隔十幾分鍾就有節奏地變換一次。

馬:站着睡,馬是站着睡,如果馬躺倒睡覺,説明這匹馬已經有病了。

烏龜:縮到殼裏睡,更好的保護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覺,這是因為它的鼻子特別珍貴,所以要好好保護。小貓:貓是側着頭,一隻耳朵緊貼着前肢睡覺。它的耳朵特別靈,周圍稍有動靜,就會引起警覺。

2.集體討論:動物為什麼這樣睡覺?

逐個講述

小結:動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們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有着密切聯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護自己。

3.動物睡覺方式一樣嗎?

哪些是站着睡覺的?馬、鴛鴦

誰倒掛着睡?蝙蝠

誰是趴着睡的:小狗、小貓

三、遊戲棋活動《動物睡覺的祕密》。

(1)出示遊戲棋

教師:今天,黃老師還帶來了一副關於《動物睡覺的祕密》遊戲棋,你們想不想玩?

(2)認識遊戲棋譜,瞭解遊戲棋規則

認識起點終點,行徑路線

遊戲棋規則:走到有小動物圖片的格子裏時,必須模仿小動物的睡眠姿勢,模仿對的小朋友可以往前進一個,模仿的不對的請後退或停止。

四、結束活動

組織幼兒討論:我們為什麼要午睡?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9

一、活動內容:

1、本次教育活動的內容以及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教材前後聯繫。

①教育活動的內容:

新《綱要》中指出選擇幼兒教育活動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我們的寶寶是21世紀的接班人,他們的健康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最用,所以,我們應該細心關注他們的成長、小班幼兒年齡小,可塑性很大,經過合理的教育和保育,孩子會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小養成生活的規律化,可以在人腦的興奮和抑制活動中建立起具有一定節奏的動力定型。我們在培養中持之以恆不斷強化,以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②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睡眠習慣,促進了幼兒身體的健康發展。葉聖陶先生曾説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我們應該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應該從生活習慣入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孩子的不適應感普遍較強。因此父母就應該配合老師,在家中為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減輕他們不適應。

③在教育前後的聯繫:

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小班幼兒大多是處於3—4歲的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正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期。我的觀點是: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培養出好性格的堅實基礎,好的性格又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因此抓住關鍵期,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不容忽視的。

2、本次教育轟動的重難點及依據

①活動重點:讓幼兒懂得怎樣午睡好;學習一些正確的午睡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

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衞生習慣、語言習慣、社交習慣和勞動習慣。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應該從生活習慣入手。每年九月份一批新的幼兒從家庭走向幼兒園,孩子的不適應感普遍較強。因此父母就應該配合老師,在家中為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減輕他們不適應。

②活動難點: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做到不大喊大叫。

依據:生活習慣對於成人來説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也無所謂對或錯,可是對於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寶寶來説卻意義重大。我認為生活習慣可以包含很多方面:飲食穿衣、運動睡眠、日常保健、文明禮貌、閲讀學習等等。好的生活習慣一定可以造就好的性格魅力。所以我組織了安靜的活動,在孩子午睡時,大腦皮層逐漸適於進入抑制狀態,為了使卧室保持安靜,我們培養孩子要保持安靜,不能喧鬧、幼兒園是寶寶除了家庭以外最有利的學習場所,而且在幼兒園裏,沒有了家長的呵護,寶寶的成長更加堅強。

3、活動準備

寢室環境佈置“怎樣午睡好”,布娃娃一個。

二、活動目標:

教育目標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活動目標是幼兒園活動

的指南針,它即是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活動設計的終點。孩子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其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意旨是: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我特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①認知目標:在睡午覺時,能把脱下的衣褲、鞋子,較整齊地放在固定處。並學習何鑽被窩入睡,加強保暖。

(依據)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孩子自立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誌。大多數孩子脱衣服睡覺沒問題,而穿衣服起牀就麻煩了。還會常鬧出笑話:穿錯鞋、穿錯褲子、漏穿了、穿反了衣服都是常有的事。針對幼兒穿鞋難的問題,可以利用兒歌等方法對孩子進行手把手的技能練習②情感目標

③能力目標:逐步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

(依據)幼兒園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和要求。家長在幼兒未入園時或入園後的雙休日中也應該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要求幼兒,這樣幼兒會較快地適應新生活,同時能培養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三,説教法提示(每個教學法之後,都要寫上依據,為什麼實行這樣的方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應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教師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讓幼兒有廣闊的空間發現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尋求探索的快樂。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幼兒實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表演法:讓幼兒形象地感知怎樣午睡好、(演示娃娃的午睡)讓幼兒在感知“娃娃”的午睡過程中,形象地理解以下兩點:

a為了避免起牀時不受凍,能趕快穿上自己的衣、褲、鞋、襪,就應該把這些東西整齊地放在固定處。

b為使在睡覺時不受涼,就要蓋好小棉被,學習鑽被窩入睡。

(2)直觀教學法: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班幼兒在直覺行動思維基礎上,逐漸演化為憑藉主要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理解語言和詞義,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我親自將脱下來的外衣,鞋子等疊整齊,引導幼兒認真觀察事物,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引發他們積極地思考、用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解讀兒歌內容,讓幼兒用自身的動作理解兒歌內容,讓幼兒瞭解養成好的習慣的重要。

(3)自主操作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是通過主動的實踐經歷來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智能和道德的。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充分讓體驗、實踐,讓他們知道養成好的睡眠習慣的重要。

(4)遊戲法:17世紀(捷)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遊戲是發展多種才能的智力活動,是擴大和豐富兒童觀念範圍的有效手段。福祿貝爾認為,遊戲是兒童內部需要和衝動的表現,遊戲作為兒童最獨特的自發活動,成為幼兒教育過程的基礎。遊戲是幼兒自由結伴進行的,它能給幼兒帶來歡樂和滿足。在幼兒學習生活中開展遊戲活動,對兒童成長有明顯的作用。它不僅能滿足幼兒遊戲的需要;為幼兒創造適宜於他們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的幼兒園生活;使幼兒能擁有快樂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於樂,適合幼兒身心發展,引導和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幼兒終身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四、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讓幼兒形象地感知怎樣午睡好、在活動的開始,我會拿出準備好的布娃娃,加上自己的肢體動作,語言、(演示娃娃的午睡)

讓幼兒在感知“娃娃”的午睡過程中;

a為了避免起牀時不受凍,能趕快穿上自己的衣、褲、鞋、襪,就應該把這些東西整齊地放在固定處。

b為使在睡覺時不受涼,就要蓋好小棉被,學習鑽被窩入睡。

(二)主體參與,在活動中獲得經驗

1、邊表演邊念兒歌《午睡》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提高幼兒練習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方法、讓幼兒邊聽邊做、將脱下的衣物等放在固定處。

脱下鞋子和外衣,端端正正放整齊。

鋪好被子上牀去,小被暖和蓋身體。

閉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鬧睡午覺。

房間裏面靜悄悄,一覺醒來精神好。

2、教幼兒把小鞋子放整齊。教師邊念兒歌《小船靠岸》邊引導幼兒把鞋子放整齊。小鞋小鞋像小船,離開小腳要靠岸。

快快劃呀快快劃,誰的小船先靠岸?

誰的小船靠得好。

大班教學活動設計10

奇妙的風

[課題(學科和年級)]: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學活動設計[教材簡解]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説變就變。白天的氣温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颳起大風來,氣温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祕”的活動。 [目標預設]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並嘗試製造風。

2.初步瞭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風產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徵,並嘗試製造風。

[設計理念]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於風,幼兒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着用常見的工具製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説、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並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遊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麼,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 — 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麼知道有風?(帶領幼兒到户外觀察、感受)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説“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着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讓幼兒用圖畫形式記錄下來,並向大家説説,(出示分類板)請幼兒將自己的圖畫記錄進行歸類,要求幼兒之間互相討論後再分類。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後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後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並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説今天是北風,這是什麼意思?(北風就是從北邊來)(是風向)“用什麼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後到户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杆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瞭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徵後,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製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説“怎麼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製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製造點兒風啊?”怎樣製造風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後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製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教學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麼?(幼兒討論)課後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瞭解風的利與弊有助於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標籤: 教學活動 大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2rw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