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

3、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2、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一、自主學習,品結構之美

1、朗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仔細思考中心論點是怎麼提出來的?

中心論點: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學者程頤、張載的名言來提出中心論點,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論證論點的有力論據,使論點説服力更為增強。

2、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麼關係?

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2,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兩者之間是遞進關係。

3.梳理文章結構。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第2部分(3—6段),闡明總論點,提出分論點。是本文的論證部分。

二、小組合作,探論證之美

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論證方法並説説其作用。

點拔:

舉例論證

舉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連續多次追問,告訴人們應該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第6段舉“大學問家戴震幼年善於多問”的例子,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道理論證

孟子的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論證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

迪卡爾的名言“我懷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爾的名言與戴震的事例相呼應,論證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對比論證

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正反對比論證,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三、賞析語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邏輯嚴密,語言準確,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結合議論文語言的特點簡要分析。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示例: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這句話中強調的是懷疑對學問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顯得絕對了。這句話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四、課堂練筆

你是否贊成文章的論點?如果贊成,請再舉出相關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澤東説:“多想出智慧。”

2.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魯迅)

3.俗話説: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4.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產生疑問,發明了萬有引力。

5.李時珍發現古醫藥書籍中的謬誤,發憤編寫出當時最完備的醫藥寶典《本草綱目》。

五、課堂小結

“懷疑精神”指不盲從和迷信,有科學依據的質疑。學了本文我們在學習上要敢於質疑,用心研究,從而得到收穫的快樂和樂趣。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着重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使用,注意怎樣把引名言、敍事例、講道理結合起來以證明論點。

(2)學習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論述語言。

(3)理解懷疑與學問的關係及求學中要善於“疑”的道理。

教學建議

論點與論證方法

《懷疑與學問》論述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經驗,提出並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為證明這一中心,作者採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論證精闢,令人信服。

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論述中,條分縷晰,層次分明,其中過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當作者引用兩位古代哲學家的話作為文章的論點之後,用三段話層層推進,提出對傳説要疑,進而又擴展到對書、對學問也要疑,初步確立懷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並未由此進入總結,卻用一個並列複句既總結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樑,把作者的另一層意思連接起來,使論述走向更新的一個層面。這個過渡句用得恰到好處,無生硬之感。

教學目標

(1)着重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使用,注意怎樣把引名言、敍事例、講道理結合起來以證明論點。

(2)學習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論述語言。

(3)理解懷疑與學問的關係及求學中要善於“疑”的道理。

教學建議

論點與論證方法

《懷疑與學問》論述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經驗,提出並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為證明這一中心,作者採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論證精闢,令人信服。

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論述中,條分縷晰,層次分明,其中過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當作者引用兩位古代哲學家的話作為文章的`論點之後,用三段話層層推進,提出對傳説要疑,進而又擴展到對書、對學問也要疑,初步確立懷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並未由此進入總結,卻用一個並列複句既總結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樑,把作者的另一層意思連接起來,使論述走向更新的一個層面。這個過渡句用得恰到好處,無生硬之感。

教學設計示例

懷疑與學問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並理解文中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2)學習課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結構形式。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曾經説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説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於過去的文化,東曾經説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説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説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懷疑與學問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我們學習《懷疑與學問》(板書課文標題)就是要闡明“懷疑”與“學問”的關係問題,即“學則須疑”、“學者先在會疑”。

(2)預習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思考、討論或完成下列問題(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給學生)

①解釋下列詞語

虛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偽去妄:

啟迪:

流俗:

停滯:

大儒:

②課文開頭兩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不能刪去?(可分組討論)

③本文的論題是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

④我們學過哪五種常用的論證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麼論證方法?試舉例説明。(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獨立思考)

(3)研習課文

①朗讀課文,解釋“預習” ①中的詞語。

讓數名學生依次讀完一遍,邊讀邊理解詞語;老師予以指正。

②整體認讀,概括段意。

(先讓學生各自思考並寫出段意,然後三人以上的小組討論並有代表發表意見,其它同學補充,最後由教師指導並修改。)

教師明確如下:

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第6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學生齊讀全篇課文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後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説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的作用。

3.學習本文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透徹周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閲讀,提取信息,提出疑問,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對於本文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採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

情感態度: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繫,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難點:

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的關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並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後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麼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二、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後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員和院士。解放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主持《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

2、背景資料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作用。顧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於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建。據説他幼年讀書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説,敢於提出疑問。顧先生讀書總喜歡把自己的主張批註在書上,書端上寫不下了,便記入筆記本里。

3、題目解説

“懷疑與學問”是這篇文章的論題,全文就是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議論,闡明瞭“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係。

4、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正面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想和做》,《談骨氣》等。駁論,就是通過反駁錯誤或反動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論點。反駁的方法主要有:駁對方的論點,駁對方的論據,駁對方的論證。如《“友邦驚詫”論》等。

三、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認讀

顧頡剛(jié)程頤(yí)螢火(yíng)

塾師(shú)停滯(zhì)

2、詞語補註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或站不住腳,比喻事物的荒謬。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

啟迪:導、啟發。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四、課文內容解析

1、內容解析

這是一篇談治學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標題揭示了本文的論題。表面看,“懷疑”與“學問”是並列關係,實質上文章是在説“懷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據經驗,提出並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出治學的嚴謹。

接下來的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分別從如何對待傳説和如何對待書本、學問兩方面進行論述,其中第3、4段,論述對於傳説,不論信與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5段論述無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結尾一段,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納第3~5段論證的觀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後半句提出本段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作者先從反面説理,後從正面説理,闡明為什麼懷疑是“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再舉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進行論證,然後由點到面,指出一切學問家都具有懷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懷疑”、“常常辨偽”、“常常評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懷疑精神在治學中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又從反面論述了“墨守前人舊説”惡習的嚴重後果。

2、特色賞析

(1)思路縝密、層層深入。

文章開篇引用名言,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後,分別從消極與積極兩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複句,概括了前後兩個分論點。在論述前一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時,先説對傳説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證據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而別人傳説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於傳説都應經過一番思考;再擴展開去提出無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思索”來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論證的內容從對於傳説的懷疑,進而擴展到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從積極方面論及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作用。文章論述由淺入深,層次清晰,全面而精當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論證充分,説理透徹。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增強了論證的説服力。開篇以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代為立論,開門見山,先聲奪人,既擺出論點,客觀上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闡釋,有力論證段首的分論點。

其次,文章運用大量具體事例證明論點,令人信服。在論證對於傳説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列舉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並連續多次追問,使人確信古書上記載的傳説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提出“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煅煉出來的”,極具説服力。

此外,還反覆運用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論點。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説理,闡明“我們對於傳説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第6段“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是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在正反對比中強調了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重要性。而“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又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後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瞭懷疑是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語言準確、透闢周密。

本文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例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一句,短短几個字,就把對傳説“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又如“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一句,藴含豐富,論述精闢。其中,“一切”強調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準確恰當,便於語意的表達;“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説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説”、“修正書中的學説”,細緻、深入、有序地説明了學問家如何把“新學説”“建設”起來;四個“常常”的重複使用,突出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中,“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説而言,“更善”,説明優於“過去”的學説,兩者準確地説明了“新學説”的發展性、優越性,這一句精當地總結了上面的論述。以上這一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見語言的透闢周密。

3、句段品鑑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

品析:這句話從正面闡述了一切學問家做學問的態度,四個“常常……”循序漸進地概括了“懷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學問的人的那種嚴謹的態度表現了出來。

(2)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品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原話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書》那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一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罷了。

4、寫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開篇,點破題目,手法獨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論點,更是奇中有巧。

(2)論證論點層層深入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後,第3段至第5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

(3)分析事理透闢周密。

文章為了論證對於傳説必須有懷疑精神,首先表明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又表明事實和根據有兩個來源,即親見和傳説,而傳説不一定可靠,從傳説中找證據又是治學所不可缺少的,這樣,就很自然地推論出對於傳説都應該經過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舉事例論證論點,説服力強。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作為論據,大大的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據和論點,很有説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5、難點探究

(1)課文在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引用古代有名的學者的話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既扣住了“學問”二字,又有説服力度。

(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

中心論點是全文的統帥、核心,分論點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是中心論點的幾個方面,是支撐,是論據。可作分論點的有兩種事物:一是不需要證明的現成的理論觀點,諸如已被公認的無需再加以證明的定理、公式、經典作家的論斷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證明的一些觀點或論斷。本文分論點屬於後一種。

(3)兩個分論點基本含義的理解。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是個遞進複句,前半句中“消極”指的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學説觀點,後半句中“積極”指的是主動創立自己的學説觀點。

五、歸納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於懷疑與學問之間關係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業

七、

教學反思

新的課標實施後,強調學生在成長中閲讀,《懷疑與學問》提出了“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必要條件”,指明瞭敏於生疑、勇於質疑是創造的關鍵;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了求異、發散、逆向等是創造的基本思維方法。本單元如此豐富的內涵,若學生僅支離破碎的瞭解,而沒有系統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認識,那麼本單元“創造”主題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對如何成為“創造型人才”也難有深刻認識。因此,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獨到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並查找一些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樣教學也就為學生議論文的學習和寫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導,學生對創造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指導、互動的學習,認真的討論探究,學生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認識真可謂百花齊放:“人類有需要就有創造”、“創造必須對生活有足夠的熱情”、“閲讀積累是創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將文本的創造內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詮釋。這次教學嘗試,其實也是一次創造,只有大膽構想,勇於實踐,選題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教學才有可能邁出新的一步。

標籤: 教學 學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0k7gp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