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化學高一課件

化學高一課件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的第一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當體現自己的教學理念,下面提供了高一化學的教學課件給老師們參考!

化學高一課件

一、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藉助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以及通過探究金屬參加化學反應的簡單規律得出金屬活動性順序,並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關鍵信息:

1、以區分真假黃金的實際例子作為課堂引入,一方面複習第一課時有關金屬和氧氣反應的知識,另一方面引出金屬的其他的化學性質,從而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

2、引導學生探究:從金屬與鹽酸或硫酸反應是否有氫氣生成,可以把金屬分為兩類,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強,不能生成氫氣的金屬其活動性比較弱;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能置換出來,則説明這種金屬比被置換出來的金屬化學性質活潑。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好討論,這是有關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當前的九年級的學生,是在改革開放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他們思想開放,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動手能力等等。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有關金屬的性質及檢驗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參與意識,順應了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這個階段的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正處於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時期,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課題中,為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採用了先實驗探究、再集體討論的教學方法,通過對金屬和酸的反應現象的分析,層層引導,從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並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進一步探究金屬和鹽溶液的反應規律。進而通過練習,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置換反應的特點,使學生能應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從而完成對金屬化學性質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會”。

2、在學習本課之前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已經知道了鎂帶、鐵絲能在氧氣中燃燒,銅能與氧氣反應,鎂與鹽酸、硫酸反應等事實,提前複習反應現象、反應條件及化學方程式的寫法。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並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能説出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瞭解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意義。

3、通過我國古代濕法冶金術介紹,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過程與方法:

課堂中,經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拔,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及其活動性順序,並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採用實驗探究------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觀察、分析、討論,獲得結論,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使學生初步瞭解化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相信化學為實現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將繼續發揮它的重大作用。

4.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參與討論分析等活動中表現及學生的活動成果,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給出恰當的反饋激勵、指導和矯正。

(2)通過課後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在“感悟與收穫”環節,學生回顧自己整節課的學習過程的方方面面,給自己一個客觀評價。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演示、分組實驗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本次教學需要演示實驗器材:鋁粉、濾紙、坩堝鉗、酒精燈、火柴;分組實驗器材:試管、鋅片、鐵絲、銅絲、鋁條、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鈉溶液等。

(二)整個教學過程敍述:

本節課內容共含兩課時。本節是其中第二課時,需45分鐘完成。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六個環節來完成: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

1.設置問題: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時常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因為黃銅(銅、鋅合金)單純從顏色、外型上看,與黃金極為相似,所以很難區分,現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鑑別真假黃金。(學生一般從測密度、硬度、用火燒等方面回答。)

2.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許多金屬能跟氧氣反應,如鎂、鐵、鋁、銅等,不同的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不同金屬在高温下的化學反應中表現出的活動性不同。金屬也能與稀酸反應,這節課我們將一起探究金屬在溶液中的反應。

【説明:以情境引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同時既可以複習第一課時有關金屬和氧氣的反應知識,又可以引出金屬的其它化學性質。】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幾種金屬與酸的反應

1.學生實驗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情況

實驗目的:能否通過實驗的方法比較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

實驗用品:鐵絲、銅絲、鋁條、稀鹽酸、稀硫酸、試管

實驗要求:

每4名學生為一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並將全體學生分成A、B兩大組

A組: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一小段鐵絲、銅絲、鋁條,然後分別加入少量的稀鹽酸(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即保證同種酸的體積相同),仔細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

B組: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類似的實驗。

鹽酸 稀硫酸

2.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反應後生成了什麼氣體?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

(2)比較三種金屬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將三種金屬的活動性按由強到弱的順序進行排列。

3.    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出,鐵、鋁能置換出鹽酸或稀硫酸中的氫元素,而銅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元素。由此得出,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鐵、鋁比銅活潑。而鋁跟酸反應比鐵劇烈,則鋁的活動性比鐵強。

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如下: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學生討論:金屬活動順序中為什麼有氫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而排在氫後面的金屬不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

【説明:學生親眼看到了上述三種金屬與酸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通過比較、討論,容易認知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從而為後面給出金屬活動性順序打下基礎。】

第三環節:活動天地

1.在上面的實驗中,鐵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硫酸亞鐵,並放出氫氣;鋁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氯化鋁、硫酸鋁,並放出氫氣。試寫出這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Fe+HCl—                      Fe+H2SO4—

Al+HCl—                      Al+H2SO4—

2.觀察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析這些反應有什麼共同特點?

3.得出置換反應定義: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這類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4.強調:鐵跟稀鹽酸、稀硫酸反應後顯+2價,用鐵鍋炒菜,鐵和胃酸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給人體補充鐵元素,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説明:在實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驗事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並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特點得出置換反應的定義。】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金屬與鹽的反應

1.實驗探究金屬與鹽的反應

實驗目的:金屬能否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實驗用品:鋅片、鐵絲、銅絲、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鈉溶液、試管

實驗要求: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一小段鋅片、鐵絲、銅絲,然後分別加入適量的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鈉溶液,仔細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

CuSO4溶液 AgNO3溶液 NaCl溶液

Zn

Fe

Cu

2.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哪些物質之間會發生反應?反應產物是什麼?

(2)對照金屬活動性順序,找出金屬和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有什麼規律?

3.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位於其後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裏置換出來。

【説明:在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規律後,學生對不同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利用給出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結合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現象,通過學生討論,得出金屬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的規律。這樣安排,既找出了規律,又應用了金屬活動性順序,起到對當堂所學知識加深鞏固的作用。】

第五環節: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2.位於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位於前面的金屬能把位於後面的金屬從它們的化合物溶液裏置換出來。

問題與思考:

1.銀、鉑、金等經常被用作貴重首飾這與它們的化學性質穩定有很大關係,試想,用鐵做首飾行嗎?

2.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會利用金屬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的原理來冶煉金屬,你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嗎?

【説明:利用問題導思,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鐵則化為銅”是現代濕法冶金的先驅,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激勵學生加倍努力把我們祖先的業績發揚光大。】

第六環節:在線測試

1.家用鋁鍋、鐵鍋為什麼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質能否發生反應?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銀與稀鹽酸

(2)鋅與硫酸銅溶液

(3)銅與硫酸鋅溶液

(4)鐵與稀鹽酸反應

2.波爾多液是一種農業上常用的殺菌劑,它是由硫酸銅、石灰加水配製而成,為什麼不能用鐵質容器來配製波爾多液?

3.新買的鋁壺用來燒開水時,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會變黑,這與水含下列哪種鹽有關(   )

A.鈉鹽            B. 鉀鹽          C. 鈣鹽           D. 鐵鹽

4.填寫下列表格。(“混合物”欄中括號內為雜質。)

混合物 除去雜質使用的物質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銅粉(鐵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種金屬,如果把X和Y分別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併產生氫氣,Y不反應;如果把Y和Z分別放入硝酸銀溶液中,過一會兒,在Y表面有銀析出,而Z沒有變化。根據以上實驗事實,判斷X、Y和Z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第七環節:感悟與收穫

1.金屬能與氧氣、酸以及某些鹽溶液發生化學反應。

2.金屬活動性順序能表示常見金屬的化學活動性,還能用來判斷金屬和酸、金屬和鹽溶液之間能否發生置換反應。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再來談一談鑑別真假黃金的幾種辦法。

【説明:請學生總結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判斷和應用,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並引導學生利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設計實驗鑑別真假黃金,跟開始創設的情境照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七、課後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1、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設想解決問題的途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2、科學引導,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化學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驗證提出的設想;

3、集體討論,組織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比較觀察到的不同現象,分析產生的原因,得出正確的結論。

通過問題、假設、驗證、結論,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懂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知道觀察和實驗是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初步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勇氣。

實際教學中,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紀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這一系列步驟,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標籤: 課件 高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vpxq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