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誰先走》的公開課教學反思

《誰先走》的公開課教學反思

這堂課的來龍去脈先來捋一捋。

《誰先走》的公開課教學反思

9月份剛開學不久,工作室要過來學校指導教學,很幸運,我能被指定上一堂課。一開始我就在琢磨要怎麼選課,確定課了,又在琢磨怎麼備課?怎樣在別人的基礎上上出自己的特點?於是我緊接着在網上搜索關於《誰先走》或者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別人是怎麼設計的,別人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看完之後好的地方我摘錄下來,以便自己設計時能融合進自己的課堂。不好的地方我也做出標記,以便在自己的課堂上能夠避免。之後我將自己的想法與同事討論,然後再結合前輩同事的建議進行整合,基本的設計就這樣出來了。於是,我才敢請教工作室田老師的助理葉**老師,葉老師很快就給了反饋。這個反饋非常重要,我進行了整合。

反饋的內容如下:

課的設計新穎,注重學生自己的實踐發現和交流。很好。

幾點想法與你交流。

第三個環節——動手操作,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

1.學生分組,幾人為一組?要考慮每位學生的參與程度;

2.設計公平遊戲的道具是具體指定某組用某個還是每組都有選擇,建議每組提供多種,自由選擇,可以設計1-2個遊戲。

3.彙報注意引導如何説明可能性是一樣的,現在教材取消了用數量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但是學生如果能自然地用到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或者用正反所佔的數量來説明可能性大小都要表揚。

4.課件中預設的幾種遊戲方案只是其中之一。比如“向上擲硬幣,硬幣落地後,正面朝上男生勝,反面朝上女生勝”如果學生可能出現“正面朝上女生勝,反面朝上男生勝”還有投骰子和撲克牌都會有不同的設計情況,比如撲克牌可以用花色也可以用數字來設計遊戲,這些都要預設,甚至有學生還可能設計出現平局的遊戲規則。

不要被課件牽着走。建議這部分的課件可以不要,就以學生現場彙報為準,並在撲克牌或者骰子處引導同樣的道具可以設計出不同的遊戲,但相同的是正反方的可能性一樣大。

5.“石頭、剪刀、布”這個遊戲出現了平局的情況,難度較上面的幾個遊戲大一些。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認為是公平的,但是如何説明是公平的有點難度,需要用列舉的方法來説明。這個活動是用課件引導思考,還是學生自己探索。如果學生自己探索,提供怎樣的學習幫助?

關於怎樣去操作“石頭、剪刀、布”這個遊戲,能讓學生説的更加清楚,理解更深刻,我一直在思考着,並且沒有很好的效果。於是我就換方法,不能光想不去試。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我就先按着自己的想法到班級去試,然後再進行反饋總結。我們龍園意境小學數學是個非常給力的集體,所以給我的反饋也很給力。這節課就在不斷地磨——反饋——修改——再磨——再反饋中形成。

10月12日我非常興奮也很緊張。興奮的是第一次上課能有這麼多前輩過來指導,並且能聽到他們珍貴的反饋;緊張的是怕自己的課不好,浪費聽課老師的時間。這節課孩子們的表現非常好!首先,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強;其次孩子們身在其中,享受着課堂;第三,孩子們的思維火花不斷地進行碰撞,高潮迭起。我為孩子們感到驕傲。

課後,工作室的老師和我們學校的老師給我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議:

1、在磨課中不斷進步;

2、課堂的拓展很好,值得學習;

3、“石頭、剪刀、布”這個遊戲可以分為幾步:列舉——統計——提煉——總結;

4、當學生提出“兩個數相加是奇數還是偶數”時,要當堂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好,很多學生以為:奇數+偶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咋一看不公平,其實不然。因為偶(奇)數+奇(偶)數=奇數(2種結果),偶數+偶數=偶數,奇數+奇數=偶數,同樣2種結果,所以這個規則是公平的;

5、更深層次的是課堂預設和生成的關係,可能性和隨機性的問題;

6、數學追求嚴謹,應該明確表示0就是偶數。

在融合了各位前輩和老師的建議之後,我發現自己還可以把課上得更好的幾個努力的方面:

1、在課堂生成和預設方面應該可以做更好,這方面是我以後改進的方向。課堂的預設不能涵蓋課堂的方方面面,學生是變化的,學生的思維也是層出不窮的,那麼課堂也不會因為預設而固定或者被套住。課堂預設不是你下套給學生往裏跳,而是要啟發學生的生成,思維的碰撞。課堂的生成是課堂上學生所創造出來新的東西,怎樣去把握和引導學生理解新的知識生成,是一堂課的關鍵和亮點所在。

2、課堂的高度和廣度也是我要學習的。整觀這節課,我對於學生的生成方面做的不夠好,歸根結底是因為其一我整體的知識結構認識的不夠深入,理解的不夠透徹。其二,我只站在了五年級數學去思考可能性這個問題,不能夠跳出這個高度的侷限性,沒能夠放眼初中或者高中的整體知識進行考慮。其實知識都是相互聯繫的,相互滲透的,只要你考慮全面之後,不停地滲透這些知識,進行更深入地探究。其三,《誰先走》這課是關於可能性的內容,可能性在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生活價值很高。與其相對的隨機性在生活當中更是隨處可見。怎樣去滲透可能性的同時,也滲透隨機性呢?這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3、數學知識點框架要進行學習。關於0是偶數的問題,我沒能及時説明,説明我對於整個小學教材和知識框架是不熟悉的。原因之一,我本身教學經驗少,沒能對整個小學階段知識點和框架和學生易錯問題和思路進行整理和反映;原因之二是沒有對整個小學階段知識點框架進行系統的學習。記得自己在寫三年規劃時寫明要認真研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這次教學展示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接下會認真研讀新課標!

4、數學教學的思想方法該怎樣更好地用到課堂中?上完課我就在思考,《誰先走》的這種課型應該怎樣去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什麼課型用什麼樣的思想方法呢?忽然我覺得自己知識面真的有待提高,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還是大學時學的,現在已經有些模糊了,加上在實際教學中用的不多,所以就漸漸放鬆了。我想如果能在課堂中滲透這些,對於學生整個思維和思考的系統性應該有很不錯的幫助。

教學路是漫漫長路,是學習之路,也是價值之路。這條路上的你我他,有幸相遇,要珍惜!更有幸的是與一羣志同道合的人攜手並進,很開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oxd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