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作為小學入門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注重的是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培養的是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的現代公民。採用什麼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是我們品德課程的堅持不懈的追求。據國外對中學生學習類型的調查研析,發現通常情況下,聽覺學習者佔34%,視覺學習者佔29%,而動覺學習者佔37%。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更是決定了不僅動覺學習者所佔比例更高,而且越是低年級就越普遍具有動覺學習者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品德課程中活動性教學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麼,如何使活動教學更具實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課,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教學反思

【案例】:

課堂情景1

在指導學生如何刷牙時,教師出示牙齒模型邊介紹邊指導。

師:如果上牙有食物的殘渣,咱們怎樣刷才能把這些渣子去掉呀?

生1:橫着刷。

生2:不能。

師:能説説原因嗎?

生2:這樣刷容易把牙齒旁邊的肉刷破了。

師:是呀,那可不好。

生:從上往下刷,能把髒東西除掉。

【思考與分析:圍繞教學目標,尊重兒童的認識基礎,給他們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從初試刷牙方法到師生共同探究,再到學生通過照鏡子、小朋友互評來發現自己是否擁有正確的刷牙方法等自主活動讓學生獲得認識發展,技能鞏固,顯然優於紙上談兵式的空洞説教。】

課堂情景2

在講解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時,教師出示兩盆甘蔗,一盆是粗粗的甘蔗,第二盆是切過的長條甘蔗。請兩位小朋友上台。兩名學生都選了切過的甘蔗吃。

師:大家説説,你來選,會選哪一盆呀?

生:我也是跟他們一樣選切過的一盆。

師:這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第一盆甘蔗這麼粗,牙齒會咬壞的。

生:會咬出血的。

師:看來,咱們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

【思考與分析:這樣的教學為學生營造的不僅是學習的情景,更是生活的情景,很容易引發兒童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口頭説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遠不如實際生活的再現更有説服力、更具可行性,更能促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課堂情景3

當學生想到用刷牙的辦法來清除牙縫裏的殘渣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都在刷牙嘛!你平時都刷幾次牙呀?

生1:兩次。

生2插話:我不刷牙!

師:哪兩次呀?

生:早上一次,晚上睡覺前一次。

師:剛才一個小朋友説他不刷牙,你怎麼刷兩次牙呢?

生:吃了飯,就會有一些湯呀、肉呀嵌在牙縫裏。時間一長,牙齒裏就會變成酸酸的了。如果晚上不刷牙,過了一夜,我們牙齒就會像雞蛋殼一樣變軟、變黑了。

師:説得真好,看來,我們還是得刷……

生:兩次牙

【思考與分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真實地再現生活情景,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對品德教育更好地深入生活教育有很大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説:“讓孩子們如同林子裏自由翱翔的小鳥,從生活中遭遇的、體驗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為切入點,從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出發。”確實,教育的真正指南針是實際生活,生活才是學生學習的教材,它向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問題。因此,實施“活動教學”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加需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給學生充分自主活動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受到訓練,得到發展。

一、目標引領教學。

伴隨着新課程走進課堂教學,我們教師的角色在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凸現,大家都在試圖構建一種與“新課程”最為合拍的課堂。然而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教改大潮中,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新理念,我認為作為一線的教師要當好這個引導者,上好每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的定位準確與否是一堂《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質量高低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教學,以目標來管理整個教學的每一段過程,不斷注意學生的變化,並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避免那種只追求“理想”結果不顧過程的做法。學生在課堂上,不是靜態地、被動地聆聽接受,而是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機會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題,研究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二、體驗增進感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到“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由此可見,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健康意識的培養、生活能力的鍛鍊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室是劇場、劇本是教材,道具是粉筆和黑板,作為主角的教師在演一場獨幕劇的時代也早已經被不斷髮展的教學事業淘汰了。在學習《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主題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牙齒,我從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入手,“吃甘蔗,你會怎麼吃?”讓學生在選擇中道出緣由,明白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只有把學生置於適合學生自己身心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活動主體中,分享彼此的體驗,才能讓孩子真正地感悟,從而更好地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把品德教學拓展到生活之中。“學是為了不學”,這種分享、這種感悟不是由老師“告訴”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主體參與體驗獲得的,課堂生活真正成為了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三、交流促進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也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老師在課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單只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和傾聽者,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進行討論交流,不僅可以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從容表述的能力,還能把學習個體的見解轉化為羣體的發現,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同時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機會,為他們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組織學生討論,採用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見,為各類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比如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當我問孩子平時刷幾次牙時,總以為孩子會回答一次或者兩次,沒想到一個孩子居然説:“我不刷牙。”笑聲過後,想來確實如此,有的孩子受家庭影響並不在這一方面特別注重。因此教學中,我們要積極鼓勵兒童袒露自己真實的思想,讓學生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課堂生活中呈現出來,把自己的困惑亮出來,使我們的品德課真實起來。與學生親近,與生活接軌,使我們的課堂更具吸引力,真正體現品德課堂迴歸生活的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lnjgo.html
專題